韩震林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 临夏 731100)
病理解剖学实验中影响学生读片因素的剖析
韩震林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 临夏 731100)
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从形态、结构来阐述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而病理切片读片能直观地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范围、性质,为临床提供疾病判断依据。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病理解剖学实验中影响学生读片效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病理解剖学实验;读片;影响因素
病理学实习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课观察肉眼标本、病理切片标本,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内容,并培养其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绘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而观察肉眼标本、病理切片标本是病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到读片,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读片的结果直接决定临床上对疾病的治疗,而病理检验师的读片水平也影响着对疾病的诊断。对于一名病理解剖学的初学者来说,病理切片读片也是一项基本功,是对理论的检验,而学生读片的效果,也影响着其对病理解剖学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影响学生读片效果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现总结并与同行共同探讨。
1.1 学生理论基础较差
学习病理解剖学,必须掌握好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病理解剖学的基础,卫生职业学校人体解剖学的总学时为160个学时,而组织学包括在其中,只占了20个学时左右,且未独立开设组织胚胎学,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的简单了解造成了其对组织胚胎学的认识不足、掌握不够,因此在学习病理解剖学时出现了不认识组织结构的情况,甚至连基本的细胞形态都不认识,不会读片,也就更谈不上在疾病条件下对组织学变化的认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低下。
1.2 实验课时较少
病理解剖学教学中,护理、助产专业的病理解剖学总学时57学时,其中理论占53学时,实验占4学时,卫生保健、农村医学专业的病理解剖学总学时74学时,其中理论占68学时,实验占6学时。不难看出,在整个教学中,理论课占了大部分学时,而实验课只占了4~6学时。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样的教学设置严重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去了解每一个病变的镜下表现,而所谓的实验课也只是走马观花,谈不上掌握。另外,受课时、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观察切片。而作为一名临床病理检验师,对每张切片的读片时间至少也需要10分钟。因此,实验课时少是影响学生读片的又一因素。
1.3 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在病理切片读片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也就是要求学生绘出某些典型病变的镜下组织学表现,但由于学生组织学基础差、绘图能力差,很难在短时间内绘出一个完整的疾病镜下病理变化表现,绘出的镜下病理表现与理论极不相符。如,有些学生在绘制细胞时,所绘内容的比例、染色严重失调,更有甚者只是用红、蓝铅笔绘了一个有红色、蓝色的线条和圆圈,连基本的组织学结构都不清楚,不知绘出的图片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2.1 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利用理论教学课时多的有利条件,在理论教学中为实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如在理论教学中讲到疾病的镜下表现时,展示挂图让学生认识结构和形态,然后在黑板上边讲述理论边绘图,让学生掌握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绘图技巧,课后让学生给教材上的黑白图片染色,进行强化记忆和理解,并在下节课时要求个别学生在黑板上绘图,并进行纠正,再次强化记忆,为后面的实验课埋好伏笔。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学生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先进教学手段,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理论教学中不易表达的内容。笔者在病理学教学中,把握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课时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在每讲完一个系统疾病时,集中一个学时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病变形态和结构,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忆,为实验打下实践基础。
2.3 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课,提高实验质量
2.3.1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在实习中学生应当看到病变、看清病变、看懂病变。所谓“看到病变”,就是要充分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的知识,结合病理学知识,将病变辨认出来;所谓“看清病变”,就是要把病变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出来;所谓“看懂病变”,就是要用疾病发展的动态观点对病变的由来和转归、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使自己真正具有观察、描述、诊断疾病的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实习前必须复习与本次实习内容有关的理论知识,预习实习指导,了解实习内容与要求,重点掌握病理标本的观察方法和正确的描述术语。对重要的病理过程和常见病的症状、体征等要能够用病理知识进行解释,如,在观察胃溃疡的肉眼标本、病理切片标本时,首先要掌握胃的正常组织学形态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先要去看组织胚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要熟记病理学关于胃溃疡病的理论知识的描述,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2者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和读懂胃溃疡的肉眼标本及病理切片标本,其他病变的掌握方法也是如此。实验带教教师在实验前充分做好病理切片的筛选工作,准备好相关典型的教学切片,通过多个连接在一起的显微显像仪,给学生全面展示典型的病变,详细讲解,做到“读一张切片,记一个内容”,并在读片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如在读“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切片时,将肾小球比喻成“核桃仁”来加深学生记忆。在讲到“胃溃疡与溃疡性胃癌”时,进行病理切片对比观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实验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时,让学生看挂图,使学生根据读片印象进行绘图,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深了记忆,并防止了错误概念的出现,提高了实验质量。
2.3.2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1)肉眼观察法:实习中观察的肉眼标本是取自尸体解剖或手术切除的材料,用固定液(通常用10%福尔马林)封存在标本瓶中的标本。观察肉眼标本时,首先要辨认是什么组织或器官,然后与正常脏器进行比较(大小、外形、色泽、质地等),判断2者是否一致。这种一致与否,不是指正常结构中不同部位上的差异,而是指由异常改变造成的。2者一致可能是无病变,亦可能是一致性的病变;如有明显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不是正常结构上的不同,便很可能是病灶所在之处了。找出病变后,分析、判断病变性质,并思考其发生、发展和结局。
(2)切片观察法:实验用的病理切片是从病变处或病变与正常交界处取下的组织,经过切片(通常为石蜡切片)和染色(一般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制作而成。首先用肉眼观察切片外形及染色情况,有时可初步判定是何种组织及病变部位(如溃疡等),然后进行镜下观察,方法如下。
①低倍镜观察:用肉眼观察后,辨别出切片的上下面(有极薄的盖玻片那面向上),再放到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观察方法:实质器官一般由外(被膜侧)向内,空腔器官由内向外逐层观察。观察时亦应从一端开始一个视野挨一个视野地连续观察,以免遗漏小的病变。可以用这种观察方法粗略地快速观察一遍,如发现是一致性改变,然后再任选较清晰处进行详细观察;如是局灶性病变,全面观察后,便可回到病灶处详细观察。观察内容:是何组织、器官,以验证肉眼判断是否正确,以便总结提高;根据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判定该组织是否正常;如有病变再进一步观察、描述它是什么改变,属于哪种病变(如血液循环障碍、物质代谢障碍、炎症、肿瘤等)。
②高倍镜观察:应当指出,必须在利用低倍镜全面观察之后,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观察某些病变的更微细的结构,才能换用高倍镜观察。因为直接用高倍镜观察既容易因调不好焦距而损坏镜头或切片,又容易因漏掉病变而误诊(因倍率高看到的面积小,不容易看清全局)。因此,一般是在低倍镜下找到所需要用高倍镜观察的病变位置之后,再把该处移到低倍镜的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观察。在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观察时,绝大部分的观察内容都应当在低倍镜下进行,肉眼及高倍镜观察只起辅助作用,所以学生应当练好这个基本功。
2.3.3 及时完成实习后的整理工作 在实习中不仅要求学生看到病变、看清病变、看懂病变,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病变的肉眼和镜下病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时认真、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实习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把所观察的每一个标本(包括步骤、方法、病变名称、部位、特点等)都进行详细、规范、准确的描述和绘图,完成实习报告,使学生能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而一份合格的实习报告,不仅是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依据,也是学生对此次实习熟知程度的考核依据,更是对实习带教教师业务技术水平的反馈依据,通过对实习报告的效果评价,为今后实验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料依据。
笔者通过以上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质量,在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陈锡荣,陈成飞,蒋樟英.病理读片资料150例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7):95~97.
[2]贾延江,黎孟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9):66~68.
G424.31
B
1671-1246(2011)16-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