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南波 汪光枝
心理护理是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急诊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声音,极易加重病情,影响抢救效果和愈合。因此,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增加满意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2]。
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的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2 焦虑、焦急 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发病骤然自觉症状明显(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产生焦急心理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急躁易怒 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因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发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3]。
2.1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且多有大的伤口伴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患者病情。遇到这类患者时,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迅速用无菌敷料遮盖伤口,在配合医生抢救时,要注意用词恰当,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遇到一般外伤患者,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主动与患者交谈。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二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取得了患者配合。
2.2 急诊患者应安置在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3 急诊患者发病多突然,患者及家属无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先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告诉他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态度,不能因为家属的异常和急躁行为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
2.4 注意尊重患者。服毒患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间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他(她)们,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在尽心尽责“救”他们,使其打消轻生的念头。
2.5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无常,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当病情危重时应立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对患者所应承担的风险,需医患双方签字,与患者家属的知情合作十分重要,不能因抢救紧迫而忽视告知义务,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4],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1]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曾学君,李学军.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与预诊技巧.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66.
[3]冯继云.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作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51.
[4]刘玉莹,曹力,陈光华.实用急救护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