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生“独抒性灵”

2011-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性灵登山者农夫

陶 洁

“言为心声”,好的习作起码的条件是要述说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情,不矫揉,不做作,不瞎编故事,不人云亦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作中要 “独抒性灵”。

“性灵”就是人的精神、性格、感情。每个人都有“个性”,对各种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这些看法、想法、真实的写进各自的习作,就会是以一篇篇真实可信的好文章。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抒心灵”,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传道、授业的方法和风格,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能启发学生开发思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那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设想和做法。

一、讲读范文,认识优秀作品必定是作者“独抒性灵”的杰作。

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听、读是顺收,说、写是反馈。听、读了优秀篇章,吸收了其中精华,化为能力,就会提高说、写的水平。所以,语文教学首要是做好教材的讲读教学。

讲读教学以教材为本,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这些篇章抒说着大家们对客观事物的观点、看法和感受,情真意切。学习这些杰作,体会作品的情感,理解作品的主旨,认识到唯有在作品中性灵独抒,才有不同形式的不朽作品,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作品为榜样,随着鉴赏力的提高,认识“独抒性灵”是成功作品的根本这一实质。

比如,讲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中所属发的诗人“归园田居”的喜悦,表达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官场中的腐败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正是诗人寄情山水、悠游自在的“性灵”的独抒。也正是因为在一首首诗篇中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真意切,一位淳朴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受人崇尚的伟大诗人形象才跃然纸上,他的诗作才成为了千年不朽的伟大篇章!

但是,在学术界中,一些学者对陶渊明“思想性”问题还有一些不同评论。有说陶渊明寄情山水、远离尘嚣是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消极情绪的流露——这就牵扯到对诗人“性灵”的评价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一)怎样评价陶渊明辞官不做“归园田居”的问题。面对官场的现实,陶渊明该怎么办?能怎么办?选择有三:

一是打击腐败,惩治贪官污吏——这是 “位卑言微”的陶渊明无法做到的;

二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坚持做个好官——但这种“世人皆浊我独清”的环境是很难维持的,陶渊明面临着被改变被污染的可能;

三是远离尘嚣,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好恶,揭示出官场的病痛,以明有志之士的共鸣。陶渊明选择了远离——历史的辩证地看,陶渊明的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

(二)“归园田居”后,诗人怎样抒写自己的情怀?我们领悟到什么?

诗人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作,赞美着田园风光,抒者自己的情怀,我们从诗中领悟到诗人丰富的情感。田园的风光美,淳朴诗人的心灵更美。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不正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吗?而且这美好的“田园”与羁绊人们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可不可以说是诗人用他的诗作对曾羁绊他的官场所采取的一种 “抗争”呢?

是的!这抗争是积极地、可敬的!

(三)联系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进一步认识诗人在作品中所独抒的理想情怀。

《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淳朴、和谐与恬静的社会模型。我们悉心领悟、仿佛身临其境。那么,这美好的“世外桃源”不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桃花源”式的社会只是一种思想追求,在作品里,我们不只欣赏到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还看到了诗人追求美好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综合分析,我们认识到陶渊明在他的大量作品中独抒性灵,说真话、抒真情,情真意切,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二、读写结合,以范文为榜样,学以致用,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做到有别于他人的“独抒性灵”。而对于学生习作中的“另类”,我从不主观地评判习作的“思想性”,我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与众人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敢说真话,感抒真情”。

比如,学生在进行2002年全国卷的材料作文的作文训练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毫不犹豫救人的积极行动和评论。学生的理解和立意都不错:救人者得到心灵的慰藉,被救者有了第二次生命,于是两人同行,去完成剩下的里程。乐观、美好,但显得有些千篇一律、众口一词,这样的材料似乎也难于创出新意。

但是也真有一些立意“独特”习作让我们讨论了许久,虽然大家提出了一些质疑,但也从中分析出了一些新意,没有因“思想”问题而判“消极”。

这个另类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相信登山者与农夫都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去行动的,至于到底登山者有没有想过要凭借自己所救之人的一臂之力,或更邪恶的要在路上有危险时把其当作替罪羊来保全自己性命,我们无从得知,但结果是两人都平安……

“我一直认为这两个故事 (登山者救人与农夫救蛇)是等价的。因为在万物平等的条件下,蛇与人的生命是等价,而在大环境下亦是等价的——登山之人筋疲力尽,救人可能面对体力不支而冻死山野;农夫身强力壮,但是救蛇可能面对毒死的危险……

“我们从小接受“农夫与蛇”的故事,都是为了教育我们不去做那种‘貌似愚蠢’的事情;但从“登山者”的故事看,这种冒大危险的事却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谁知道这冻僵的人会不会像僵蛇一样‘咬’人呢?这犹豫、矛盾、不愿意立即去救他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把这类作文中的疑向大家提出来,大家哗然!有人批评文中的想法 “没道理”“太自私”“见死不救”,但谁也无法肯定地说“农夫与蛇”的故事不会发生。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农夫与蛇》故事的寓意是不能救像毒蛇一样的坏人,这是古人对后人的忠告,这忠告是值得听取的,但是,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这则寓言,如何评价寓言中的农夫和蛇呢?”

如何评价二者?经过争论,学生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按今天“环境保护”意义的说法来做:

(1)蛇冻僵了,该救;因为蛇也是一条生命。今天的动物保护组织者们就不遗余力地保护救助所有遇险的动物。所以,农夫救蛇,正是他对生命的珍爱,是农夫善良性格的表现,应该赞扬。

(2)蛇被救活了却咬死了它的恩人。这是蛇凶残的本性表现,而农夫被蛇咬死,是因为农夫只顾救助,却疏于防卫;他不知道这是一条毒蛇,没有想到毒蛇可能造成的危险性。如果他明白这一切,就活后立即放走了蛇,也许他不会被蛇咬死,所以农夫死也死在他的无知!这是要他记取的教训!所以,只有善良而无知无畏是不可取的。

(3)对于“农夫和蛇”,农夫既该救活蛇,又要提防被蛇咬。这是农夫该做的事。

(4)回到作文材料:登山者是否该救已冻僵的人?人还未死,这条命该救。不过在这过程中可以观察这冻僵人的身份,要对自己救助他人的能力有个正确清醒的认识,甚至要分析他是否是“坏人”。救活了一个好人,非常好;如果救活的是个逃犯,那也可以帮助公安部门侦破有关案件!当然,登山者要做好防卫的准备!

综合分析这篇“另类”的、不愿救人的作文,我们可以发现小作者面对现实中应作出的抉择的疑虑,而这种疑虑,不无道理——其实,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所以,在评价这类习作时,我肯定了作者有发散思维、敢说真话的写作态度。但绝不随意评判习作的思想价值取向问题。当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表现在习作中则是要写出自己敢于解决问题,也善于解决问题,敢说真话,敢表真情的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来。

猜你喜欢
性灵登山者农夫
躺在树下的农夫
博雅文学社:抒性灵之真情,写人生之华章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诱 惑
诱 惑
杂说书家之性灵
诱惑
诱惑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