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陈小红
作文教学 如何更给力
江苏 陈小红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凸显一定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往往从自身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诸方面出发自主选择写作内容,对外界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与心理年龄阶段特征诸方面制约着整个写作进程。语文教师应赋予作文教学怎样的内涵,给力提升中学生的写作智慧,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写作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命题应站在学生的立脚点替学生着想,什么材料是学生所能想和所想写的。”新课程呼唤教师给力让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写出学生有所感动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比如小学生刚升入初中,他们对初中生活会有着独特的感悟:有人会感到快乐而充实,有人会感到紧张而忙碌……语文教师应给力抓住这一契机,以此为题材,引领学生自主命题,自主写一写。学生会命出诸如《守候心的“春天”》、《一夜无眠》、《老师,谢谢你》、《这堂课真没劲》、《说朋友》之类的精彩纷呈的题目。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写作范围,让学生各自命题。比如让学生围绕“秋天”自主写一篇作文,但如何命题,应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一定会根据各自心中的积蓄命出诸如《如皋的秋天》、《秋天的花木大世界》、《秋天的田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题目。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题材,师生共同讨论命题。比如要求学生写最近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来我校的活动情形。可引领学生讨论这一题材,要求学生拟出有关这次活动的题目,要表达的什么中心。通过讨论学生就会拟出表达该中心的不同题目,如《我与黄蓓佳零距离接触》、《黄蓓佳,你真行》、《我与黄蓓佳共同成长》等题目。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之源,没有生活,写作就会失去源头活水。教师应给力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触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1.学会观察,给力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给力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于平凡之处发现伟大。春天的校园,生机盎然;夏天的绿荫,沁人心脾;秋天的果实,令人沉醉;冬天的飘雪,勾人遐想……唯有给力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变幻莫测,觉得有许多值得写的素材。
2.学会感悟,给力在感悟中体验真情。教师不但要引领中学生关注生活,更要引领中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学会感悟。给力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一切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家长干家务,深入社区、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同学间互相帮助……给力让学生深层体验到助人为乐之趣,深度感悟到亲情与友情之醇香,促进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作理性思考,从而丰富学生情感。学生对生活的高效感悟与情绪的储备达到丰富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与强化,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佳境,受到他人的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无法阻挡,不可抑制的倾泻出来。
新“课标”倡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与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教师应给力为学生拓展写作空间,唤醒学生想象潜能。
1.给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创作营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让作文教学更给力,教师应引领学生多读书,多读文学精品,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化圣殿内从大量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创作的营养。教师应给力依托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风筝》等,引领学生品味、感悟,走进文学的圣地。给力配合文本,适时将一些经典美文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并引领学生自主探寻作品的佳境所在。比如教师可向学生引荐读朱自清的《匆匆》与《背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大家名家的佳作。如此这般既可提升学生的品味,又可发展思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2.给力让学生由视、听媒体引发想象。当代中学生见多识广,随着有线电视、互联网的介入,会让学生从视、听媒体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应给力引领学生留心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专题介绍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写出所思、所感,以唤醒其沉睡的写作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志,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