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2011-08-15 00:47河南徐秀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电教公开课手段

河南 徐秀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尝到了运用电教手段的甜头。目前,凡是公开课、观摩课,甚至是优质课的评比,采用电教手段,几乎成了评价这堂课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一条标准。我认为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学运用电教手段,也应持慎重的态度。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运用电教手段的好处和需要慎重的地方。

一 运用电教手段的好处

1.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语文教材中《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我自制了配乐朗诵录音带。在整篇文章的朗诵中,时而传出具有草原特色的马头琴声,时而传出急切的马蹄声和高亢的骏马嘶叫声,时而响起动听悦耳的草原民歌。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配乐朗诵中,自然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对课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景,陶冶情操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内容。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学《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中,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一课,除了要求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之外,还应了解刘家峡水电站几个主要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水电站是怎样利用水能发电的。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用CAI课件,把拦河大坝、人工湖、泄洪道、电机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图文并茂,启发学生了解这四个部分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栩栩如生的演示,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电站利用黄河发电的过程,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重点,攻破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3.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是千姿百态的。语文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十分优美,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秀丽美、葱郁美……但这些美丽的景色,学生不能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美景就在眼前,并进入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呢?电教手段是我们的有力帮手。

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单凭说教式教学,学生是很难体会到故宫博物院的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教学时,我利用相关的录像资料,播放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录像。让学生认识到它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自豪之感也油然而生。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课堂中运用电教手段应持慎重的态度

1.电教手段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

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电教手段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如:在一堂《湖心亭看雪》的公开课上,教师首先投影了作者的有关资料。接着展示了所拍摄的西湖的大雪纷飞中的各个角度的倩影和各样风姿,并有同期声的配乐朗读。然后定格,让学生对着雪中西湖的美丽图景来进行对文本的解读。最后在对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如画景色的视觉享受中结束教学。表面上看来,此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学习气氛也轻松,是成功运用电教手段的一堂好课。但是,这真是我们要追求的课堂效果吗?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并通过对语言的体验,结合自己的语感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细细咀嚼和感悟。对学生而言,这样不是更有感染力吗?只有充分感受汉语的美,才能激励他们去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才能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所以,当我们准备运用电教手段时,应该多问一问自己,这篇课文真的需要用电教手段吗?它所针对的是传统的常规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吗?这样我们就可以远离“滥用电教手段”误区。

2.电教手段不应成为师生交流的绊脚石

运用电教手段的环节流程,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所有的问题设计都已经固定文字,所有的课堂活动必将按照事先安排的教学计划实施。但是,我们的课堂真的可以这样预先设置吗?

我校的一位教师上《女娲造人》的公开课,她不但精心设计了如何利用电教手段,而且还多次试教。为了让这堂课更完美,在备课过程中还刻意回避了“让学生直接质疑“这个带有较大风险系数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在解读女娲形象时,不失时机地投影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一切都按事先设计好的步骤顺利进行。在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女娲为什么要用土造人,而不用其他比如石头来造人?”预先听过课的教师为之一震:如果硬是回避学生的问题,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继续上课,那就等于将学生的思维火花强行扑灭;如果就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就等于放弃了事先的电教教学设计。但无论是那一种,都可能意味着教学的失败。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教师注意到了学生思维火花迸现,她没有强行压制,而是采用了平等对话的形式,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如:因为土是黄色的,而中国人是黄皮肤,所以用土来造人;因为我们的心是柔软的,当然不能用石头了,否则不就成了铁石心肠了……巧妙的回答激起了听课教师的赞叹声。但由于是未预料的,时间也不允许,最后的加深理解环节只好在下课铃声中草草结束了。如果没有电教手段的限制,最后一个环节“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就可以在学生质疑的时候,在师生交流非常融洽的时候,穿插进去,但为了急于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而没有做到,这一点确实有点遗憾。

3.电教手段不应替代黑板的作用和地位

运用电教手段,板书整洁清楚,没有粉笔的擦痕,没有粗糙的手写体,字体统一。但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板书的作用,效果真的完美吗?

在一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上,教师先播放相关音乐,投影鲁迅的画像并介绍先生的生平,接着投影字词、问题等,进行课文赏析,板书也随着教师的讲解而逐步呈现。引导学生赏析百草园文段后,教师投影“赏美好景物”,学生却提出异议:因为从刚才的赏析中可知,本段小主人公眼观色、耳闻声、手触物、舌品味,声情并茂地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的儿童乐园,这些仅用一个“赏”字是不能概括的,因为包含其中的更有孩子的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童心,所以应该用“爱自然美景”来作为板书概括更合理。学生的回答激起了大家的掌声,教师点头赞许。后来教师干脆弃课件不用,于是教师的板书便随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而灵活处理了。大家在为教师的应变能力频频点头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死板和负面作用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运用电教手段,既有长处又有短处,要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应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更好,学生得到的才更多。

猜你喜欢
电教公开课手段
电教多媒体设备的节能电源设计与实现
《中小学电教》杂志社严正声明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不算看
从一节失败的公开课说起:列表尝试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探讨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