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沈志飞
规范习作教学 提高习作能力
浙江 沈志飞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这个毛病变得越来越严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而以“课标”和“建议”为指南,规范老师们的习作教学,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标 建议 规范
2011年1月嘉兴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上有这样一题习作题:
童年是快乐自在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总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伴随我们一路成长。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趣事,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下来。
注意:①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完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②做到正确使用标点,用词正确,语句通顺。
③字数不少于300字。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感觉情况很不乐观。于是,我们随机抽取了一个班(44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1.在抽取的44篇习作中,有10篇根本就没写什么事,有三篇写了两件事,还有一篇写了三件事。
2.在30篇写“一件事”的习作中,有7篇写的根本就不是“趣事”,有的是写自己生病吃药的,有的是写自己做噩梦的,还有的是写自己痛苦地写回家作业的。
3.能够把“一件事”的经过写清楚,写完整的不多。
4.在写趣事的23篇习作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围绕“趣”这个字来写。
根据这样的一个现状,我们可以判断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身上。于是,我们又对眼下老师们的习作教学展开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1.习作教学神秘化,大部分教师反映新教材中的习作教学难上,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上。
2.习作教学简单化,很多老师都只是让学生自己写,缺少习作前和习作过程中的指导,还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背作文、套作文。
3.习作教学盲目化,大部分老师对于习作教学学段目标不清楚,经验主义为主导。
更可怕的是,通过我们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以上存在于教师或学生中的问题,绝非个别现象!因此,我们感觉以《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指南,规范习作教学势在必行!
根据大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盲目化倾向:比如很多老师在二年级写话时,就要求学生分几段来写,要尽可能写得长一些等,其实这样做显然是拔高了要求,让学生感觉写话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信心了。
因而,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我们明确了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努力实现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上成功之路。如我们在对“童年趣事”这篇考试习作进行批改时,我们发现好多学生连基本的逗号、句号、问号都不会用,那就说明他第一学段,特别是二年级“写话”训练时没有过关,因为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中的第三条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有的同学语句不通顺,甚至病句连篇,那就是第二学段中“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这一点未能达标。
可见,只有当教师明确了目标之后,才能明白学生习作中的不足,及时补救,力争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为下一学段的教学“打好底,铺好路”。
上面说到,其实现在不只学生怕习作,其实老师也怕。很多老师开始钻新“课标”的空子,不是说“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嘛?于是就不再上什么习作指导课了,碰上习作课,就让学生自己回家打个草稿,第二天回来就誊写到“作文簿”上。然后老师再花上一天的时间,将这些学生的习作读上一遍,写上个等第和几句“中看不中用”的评语就算完事了。
其实这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因为好多老师不知道习作指导课该如何上,讲评课又该如何去讲评?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们的习作教学,本学期我校语文在“同上一堂课”活动中,就专门安排了这样的示范课,分别由三位老师上同一个主题的口语交际课、习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欢迎和好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以下是我校永乐校区黄美芳老师上的《童年趣事》习作指导课的片段,让我们一起来细细解读——
片段一:审题
1.明确选材范围
读了课题,谁能告诉大家这篇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选材要非常有趣。选的材料要快乐,要具有真情实感。选择的范围是在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审题。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2.明确写作要求
出示:写作要求,一起读一读。
写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写完后认真修改。字数在400字以上。
片段二:启发、引导学生选材
1.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篇作文写好呢?老师发现,我们要做好两点,那就是:
选好材、把内容写具体。(同时板书)
2.我觉得刚才口语课上同学们说的事是很有趣的,是写作的好材料。如:把衣服放在搅拌机里,还自以为在帮妈妈洗衣服,会得到妈妈的表扬,结果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
把妈妈的长发剪下来用胶水粘在自己的头上,想让自己变成长发飘飘的公主,没想到妈妈却变成了见不得人的女鬼了,妈妈只好去戴假发。你的行为充满傻趣。
自己抱着洋娃娃当起了妈妈,给她吃饭,哄她睡觉,还得到妈妈的支持,充满幼稚。
这些材料能充分表现童年时代那种乐趣、稚趣、情趣和傻趣。
板书:选材要有乐趣、稚趣、情趣和傻趣
片段三:开头和结尾
一篇好作文,必须结构精巧,主题鲜明;古人说:一篇佳作的开头、结尾,恰如“凤头”、“豹尾”,现在请大家给刚才自己写的作文片段加上一个玲珑剔透的开头,再安上一个简短有力的结尾。
同学们在写作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给文章起个新颖的题目,比如:《我给爸爸化化妆》、《今天我当妈妈》、《捉月亮》……这些题目让我们眼前一亮,一下子就把我们吸引住了。
“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课标”和“建议”中提到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并不是不要“技法”上的指导了。古人认为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这“规矩”说的也就是为文的基本方法。小学作文尚在学文的起步阶段,给以一定的方法指导,还是不可缺少的。所谓“规矩”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作文的规律性、根本性的常识、常规,如观察取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造句成段,等等。掌握这些常识、常规,作文才能从“有法”走向“破法”,从模仿走向创新。
以上课例中,黄老师从选材立意,到造句成段,再到谋篇布局都做了具体细致的指导,看似“老套”,但效果却不错,很多学生反映经过第一节的口语交际课和这节的习作指导课,这次的习作感觉比以前容易多了!
再来看我校毛衫城校区郑惊女老师上的《童年趣事》习作讲评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评价文题
我们今天要评价的习作是——童年趣事。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写了什么有趣的事啊 ?出示优秀题目:
指名读。同学们觉得这些题目拟得怎么样?
师评价:(出示:好题一半文)。看来一个好题目就能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文题新颖
片段二:修改(自己的习作)
1.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我们接下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行修改,由于时间有限,你可以选择一处或两处进行修改。特别注意把事情经过修改具体,突出“趣味”来。
2.学生自行修改,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习作。说说自己为什么要改。改之前是怎写的,修改后又是怎么写的。并谈谈自己修改后的感受。
“建议”中提出:习作讲评要有针对性,不可面面俱到,应对照每次习作要求,欣赏优点,指出不足,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与规律。这就为我们习作讲评课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根据“课标”中提到的习作教学学段目标,确立讲评重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欣赏、讲评和修改的能力
以上课例中,郑老师从题目的评改入手,让学生在小结方法的基础上自行修改,而且强调“把事情经过修改具体,突出‘趣味’来”,重点突出,效果显著。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上足、上好习作指导课、讲评课,学生习作能力才会一步步提高。
“建议”中提出:“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根据这一原则,我们首先改变了原本老师们批改作文时“任务重、效率低”的局面,不要老师再写那几句“中看不中用”的评语了。而更注重批改的过程和细节,要求圈出错别字、病句等,划出好词好句并加上一定的批注,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也明白不足。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般老师对于批改后的作文就很少给予关注,甚至连错别字、病句等都不要求学生进行修改,更不用说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了,因此学生的习作能力很难提高。
“建议”中提出:“讲评之后要安排修改和后续训练,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也是我们改进习作评改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安排学生修改和进行后续训练后,再由老师“复批”,在这样的反复中提高学生习作、修改和欣赏能力,体验习作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给力”习作教学。
“规范”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最终“不拘泥规范”的自由境界!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