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尹萍萍
绿色课堂
——语文教学新境界
内蒙古 尹萍萍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都在试着构建一种与“课标”更合拍的课堂,为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我觉得这种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绿色的。对什么是绿色的课堂,我在这里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存在着尊重和理解,学生不会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实录:
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就加上自己的动作,学着小壁虎去爬,像小鱼一样游来游去,学着老牛瓮声瓮气地说话……课堂顿时一片欢腾,学生们再也坐不住了,也跟着我一起动了起来,读了起来。这种朗读效果比咱们给学生生硬地讲“这句话该怎样读,那句话该读出什么语气”效果好得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童话世界里的每一个成员。学生们再也没有羞涩,再也没有顾忌,都大胆地抢着去读,去表演。学生的精神放松了,不仅读好了课文,而且对读好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如果没有师生的“爱意”做基础,是没有如此效果的。
课堂应该富有“诗意”,语文课堂更应如此。怎样的课堂才是富有诗意的课堂呢?我想,那种将一篇文章嚼烂了喂给学生的课堂肯定不是诗意的课堂;那种满堂问答的课堂肯定也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让我们来看看《两只鸟蛋》的课堂,当学到最后一节时,我就随机吟诵起来“高高的蓝天上,两只可爱的小鸟正在展翅飞翔,它们高声歌唱着人类对它们的关爱,歌唱着对我的感激,能让它们健康的成长起来,能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之上。”这时的学生好像心生感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小节的意思。老师的这个有感而发的铺垫,使教学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我认为这就是“诗意”的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有感而发,有感而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含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创意”上。克莱德·E·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中明确指出,“教学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作性工作便是艺术。”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设计,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教学“艺术”。
就拿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来说吧,这个单元里除了两首古诗外,《荷叶圆圆》《夏夜多美》《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这四篇课文都是童话,童话本身就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生动性。这样的文章如果只去干巴巴地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悟,就失去了童话的色彩。我认为这样的文章把它编成课本剧,或是把表演带进课堂,那效果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不用老师去点拨,也不用学生去自读自悟,学生们通过身临其境、进入角色的表演,就能感受到他该明白的,甚至比那还要多。这样的富有创意的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写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趣的抒发。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计白当黑”,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个儿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美妙。此外,语文课标中还指出: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有意识地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你看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都是渗透环保意识的文章。学完这两篇课文后,我们就可以动员学生走访街道,看看咱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亲自感受一下乱扔垃圾的恶习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优美的生活环境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亲自去感受,总比我们枯燥地说教好得多。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目标,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绿色,充满活力。
内蒙古喀喇沁旗乃林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