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大棚栽培高产稳产技术

2011-08-08 00:46余维良程全通郑明海
食药用菌 2011年6期
关键词:棉籽壳菌袋金针菇

余维良 程全通 郑明海

(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浙江 开化 324300)

1 规范菌种生产技术,确保菌种质量

菌种生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金针菇生产的成败。现将笔者所在团队的金针菇菌种生产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首先,在金针菇出菇盛期,安排技术人员奔赴各栽培现场,采集优良菌株,进行分离与纯化。组织分离后,立即放入恒温箱培养,培养温度控制在22~25℃。前两天观察组织分离的基质上的菌丝萌发情况,第3天观察菌丝吃料情况,第8天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分别在各观察期间淘汰劣质菌丝体试管,约经12~13天菌丝可满管。待一级种菌丝长至斜面培养基2/3时,提取前端菌丝,接入经改良的试管进行纯化扩繁,得到纯正的菌种。

其次,通过2007—2009年3年的出菇试验,每年选留3个优良菌株,其农艺性状都达到或超过对照菌株,达到优中选优。

再次,严格按照省级地方标准 《金针菇系列标准》(DB 33/T 293.1-2000)中的菌种质量标准做好菌种生产。装瓶时要求用清水洗净瓶身和瓶口,擦干瓶口后用棉塞封口并包扎牛皮纸。高压灭菌后,冷却至28℃以下时才开始扩接,接种室使用前须经严格消毒。严格按扩接比例,每支母种接原种4~5瓶,每瓶原种接45瓶栽培种。接种后5~7天进行第一次检查,以后每隔7天检查一次,逐瓶检查3次,检查要严格,剔除不合格菌种。完善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管理等岗位职责,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加强菌种培养管理,根据不同发菌阶段的需要,结合每天早晚检查空调运行情况,对发菌1/3以上的,室外温度在25℃以下夜间9时至凌晨5时打开门窗通风,其他培养室夜间9时至凌晨5时一律打开排风扇通风,以降低培养室内温度;每隔一天在过道上洒水,以地面不结水为准,增加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同时做好遮光、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确保每年菌种生产合格率在 96%以上,菌种质量符合 DB 33/T 293.1-2000要求。

2 场地选择与大棚设计

栽培场地要求选择交通方便或靠近市场的地方,地面平整,通风好,水源近,水质好,四周开好排水沟。每万袋需栽培场地约200平方米,需毛竹500~600千克,18号 (直径为1.2毫米)铁丝2.5千克,油毛毡20捆,元钉0.5千克。

菇棚搭建要求南北朝向,长30米、宽6米、高2.5米。按60厘米间距横向排放竹片,竹片一头插入地面30厘米,另一头弯曲连接固定在顶部梁上,盖上油毛毡,用铁丝或压膜绳进行固定。大棚两头开门,门高1.8米,宽1.5米,其余部分挂草帘。两侧离地面50厘米高处开一个50×100(厘米)的通气窗,横向间隔5米,于每个气窗挂草帘。为了增加大棚牢固性,大棚中间每隔3~4米竖1~2根柱子,把柱子钉在竹片上固定。

3 优质菌袋制作技术

3.1 高产配方 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芒秆、桑枝屑和杂木屑,设A、B、C、D、E 5个配方进行金针菇栽培试验。配方 A:棉籽壳 30%,杂木屑26%,米糠10%,棉籽饼10%,麸皮10%,玉米粉12%,石膏粉2%;配方B:芒秆屑30%,杂木屑26%,麸皮10%,米糠10%,棉籽饼10%,玉米粉12%,石膏粉2%;配方C:棉籽壳40%,杂木屑26%,麸皮10%,米糠10%,玉米粉12%,石膏粉2%;配方D:棉籽壳30%,桑枝屑26%,麸皮10%,米糠10%,棉籽饼10%,玉米粉12%,石膏粉2%;配方E:棉籽壳30%,芒秆屑26%,麸皮10%,米糠10%,棉籽饼10%,玉米粉12%,石膏粉2%。原材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培养料含水量在65%左右。棉籽壳须提前10小时按1∶1.3的料水比进行预湿,预湿时加入棉籽壳重量的2%的石灰粉。预湿完成后加入其他培养料,充分拌透拌匀。要严格按标准配方进行配料,统一装袋标准,栽培袋规格为180×360×0.045(毫米)。装料要求每袋高12厘米,湿重0.75千克左右。同时要严格执行标准的拌料方法和程序。通过出菇对比试验,选择配方A为推广配方 (表1)。

3.2 严格灭菌 装好的栽培袋必须在6小时内进行灭菌。栽培袋装入灭菌灶室,料面须朝上,以袋压袋叠放,袋间纵向要留有通气道。在标准压力或温度的要求下,灵活应变,确保栽培袋灭菌彻底。为了进一步提高灭菌效果,我们对灭菌设施进行了改造。原有的灭菌灶是利用旧油桶改装的,不安全,容量小,灭菌效果差;新型的燃煤节能灭菌灶一次性灭菌量大,使用安全方便,10小时内将温度升至100℃并保持20小时即可,灭菌效果有保障。且开化县政府对使用燃煤灭菌灶的菇农实行每户财政补助1000元,全县燃煤灭菌灶的使用率已达到65%,菇农的生产成品率提高了3%以上 (表2)。

3.3 把好培养关 培养室事先须经过消毒处理,达到清洁、干燥、通风、遮光。采用单层平面,或底层4袋、共3~4层梯形叠放菌袋,接种面朝上,中间留有走道。每天早晚开启门窗进行通风换气2~3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结合翻堆检查剔除不良菌袋。10月下旬,大棚中白天气温可达26℃以上,此时要注意通风,防止高温伤害菌丝。

表2 2006—2009年基地菇农生产成品率抽样调查统计

4 出菇管理技术

4.1 适时开袋 金针菇菌袋接种后经30天左右培养,菌丝长到培养料的2/3时,即可开袋;开袋时拉直筒袋,向下对折2次,然后用搔菌匙把老菌种扒净,同时把表面的菌皮轻轻滑一遍,扒菌皮时不宜过重。注意要把有杂菌的菌袋分开另放,防止搔菌时引起交叉感染。做到边开袋、边搔菌、边盖薄膜,并防止袋面风干。

4.2 科学催蕾 前期温度偏高,排放时菌袋之间应留有3厘米的空隙,促进通风,防止高温;后期温度较低,菌袋可排放得紧些。排好后盖膜养菌3~5天,早、晚各掀膜通风一次。待菌丝恢复后进行催蕾,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温度12~15℃。经过5~7天的催蕾管理,菇蕾形成,应注意在早、晚各掀膜通风0.5小时,同时抖掉薄膜上的水珠,防止水珠滴入菌袋小菇蕾上引起烂蕾。

4.3 幼菇管理 在幼菇高1~5厘米这个阶段,是促使幼菇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提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适当采取降温措施,温度控制在8~12℃,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0%~85%,幼菇形成3~5天,早、晚各通风0.5~1小时,当长至3~5厘米时,早、晚各通风3~4小时,通风时可用喷雾器小喷头朝上喷雾,补充因通风而蒸发的水分。

表1 不同配方金针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

4.4 长菇期管理 菇体长至5厘米以上时,适当增加膜内二氧化碳浓度,诱导菇柄伸长,相对湿度提高到90%左右,每天抖动薄膜2~3次,高温时增加抖膜次数,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并遮光。当菇体长至袋折口以上3厘米左右时,拉起一层折口,然后做同样管理;随着菇体的生长,适当增加通风时间,当菇体长至袋口,长约14厘米,菇盖直径约1厘米,并内卷时即可采摘。

4.5 转潮管理 一般可采收2~3潮,每次采收后应及时除去残菇,停水养菌2天左右,然后按以上管理办法进行下一潮的催蕾、出菇管理。每次采收后应向培养料中添加0.1千克营养液。营养液配方:白糖0.5千克或葡萄糖0.25千克,加水50千克,待完全溶解后使用;或用 “4140”营养素,使用方法是100克 “4140”营养素兑洁净水40~50千克,稀释后灌袋。

5 大棚栽培金针菇应注意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①大棚温度偏高。据测定,每天14时与日出前温度相差1.5℃,比露地高出7~8℃,遇到高温时期要高出10℃以上。②通风条件差,光线较暗。③前期受高温影响,水分蒸发快,培养料及土层容易失水,导致金针菇袋面封皮,出菇推迟、不整齐,甚至枯黄、死亡。

(2)采取的技术措施。金针菇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是5~15℃,8~12℃为最适温度。所以要调整开袋时间,一般以11月10日前后开袋为宜,同时要考虑到市场因素,做到分期分批开袋,分批采收上市,确保菇鲜质优。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调节好各个时期的温、光、水、气,利用早晚时间加强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创造良好的金针菇生长环境。

猜你喜欢
棉籽壳菌袋金针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棉籽壳质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初探
棉籽壳饲用现状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固定菌袋插杆
金针菇转潮期管理七要点
野生与人工栽培的金针菇营养成分比较
棉籽壳作为绵羊饲料营养特性的研究
不熟的金针菇会造成中毒吗?
食用菌主要原料棉籽壳价格或以稳中震荡波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