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梦玲 余金菊 贺付松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福建 古田 352200)
福建省古田县是全国著名食用菌生产区,近年来该县茶薪菇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种植量在食用菌总种植量中位居榜首,年产量超过5亿袋。茶薪菇的培养料以棉籽壳为主,但棉籽壳资源紧张,价格上涨导致种植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而古田县芦苇、五节芒等菌草资源十分丰富,加工容易,成本低廉。本所选择芦苇作为茶薪菇的主要原料,进行栽培试验,结果如下。
1.1 培养料配方 ①棉籽壳83%,麦麸15%,石灰2%,含水量62%(料水比1∶1.2)。②芦苇39%,棉籽壳39%,麦麸15%,玉米粉5%,石灰2%,含水量60%(料水比 1∶1.2)。③芦苇 73%,麦麸20%,玉米粉5%,石灰 2%,含水量 55%(料水比1∶1.1),pH均为7~7.5。
上述三种配方共生产1780袋,其中配方①生产653袋,配方②生产597袋,配方③生产530袋。
试验在本研究所试验场进行,菌株采用古茶2号,该品种2008年经国家食用菌新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编号:国品认菌2008037。该品种早熟,菌丝体活力强。
1.2 装袋及灭菌 采用聚乙烯塑料袋,袋规格为15×30(cm),厚0.005 cm。装袋时将袋装紧实,料高度为15~17cm,袋口用纱线扎紧。装好的培养袋装入编织袋,然后上灶进行常压灭菌。灭菌时“攻头、保尾、控中间”,5小时内使菌袋内部温度上升到100℃,并保持30 h。随后搬入消毒过的接菌室冷却。
1.3 接种室消毒 一般每立方米接种室用气雾消毒剂4~5 g,消毒时间为3~5 h。消毒结束打开门、窗通风后进行接种。
1.4 接种与发菌管理 袋温降到28℃以下时在早、晚气温较低时接种。选择粗壮洁白的适龄菌种,每袋菌种可接25~30袋。接种时把栽培种袋底撕开,从袋底往袋口方向接,离袋口的菌种块留2~3 cm的老化菌种不用,以防不萌发。
接种后的菌袋叠放整齐,留有间隔,一般叠放2袋,以便通气,防止高温。
发菌时,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3~28℃,暗光培养,每天早、晚各通风1 h。高温季节时,采用长时间通风 (下半夜0~6点),以利于菌丝正常生长。培养10天左右开始检查菌袋是否被污染,若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须及时隔离出培养室。
培养袋在正常温度下培育53~60天 (芦苇为53天)菌丝长满袋,即可移入湿房进行出菇管理。
1.5 出菇管理 湿房温度18~23℃,湿度85%~90%,每天喷水1~2次。培养袋袋口形成子实体初期,停止喷水以防湿度过大造成烂菇。菇房每天通风2次 (早晚),每次1 h。菇蕾从形成到采收时间为5~7天。
1.6 采收加工 子实体生长至八成熟在菌膜未破时即采收,采3~4批,采下的鲜菇剪除基部杂物后,按大小分开,排放在烤筛上,放入烘干机脱水烘干。干品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2.1 菌丝长速 从表1可见,配方③菌丝长速较快,平均满袋天数和接种到出菇天数分别为50天和57天;配方②为53天和60天;配方①长速较慢,为60天和67天。
2.2 成品率及产量 不同培养料配方菌袋的成品率大体相同,其中棉籽壳配方①成品率较高,为98.5%,其次是半芦苇配方②,为98.1%,芦苇配方③为98.0%。各配方产量相差较大,平均单袋产量,配方①为350 g,配方②为251 g,配方③较低,为150 g,仅为配方①的43%(表1)。
表1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3 成本 从表2可见,配方①主料成本较高,每袋为0.91元,配方②为0.54元,配方③成本较低,仅0.25元,为配方①的27%。
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半芦苇配方②较棉籽壳配方①发菌时间快一周,但后期菌袋萎缩较快,产量较配方①低。芦苇配方③较棉籽壳配方①发菌时间快10天,但后期菌袋萎缩较快,产量低,培养料容易积水腐烂。配方③较配方②发菌时间快3天,但产量较配方②低。
表2 不同培养料配方主料成本比较
半芦苇配方在出菇后期菇长得比较小,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单袋产量低于棉籽壳配方100 g以上。由此可见,用芦苇替代棉籽壳栽培茶薪菇在发菌期方面有优势,但产量较低,在生产上缺乏推广价值。因此,改进配方或寻找新原料替代棉籽壳,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有较高的产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