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输血科 (西安 710032)安群星 邵中军 余 瑞 陈晓鹏 吉兆华
我国属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中、高流行区,普通人群抗-HCV阳性率平均为 3.2%[1]。 HCV曾一度在供血者中爆发流行,我国部分省市单采血浆供者抗-HCV阳性率竟高达80%[2],对我国临床用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西安地区近十年 HCV感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保护易感人群,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 2000~2009年西京医院供血者 (约 25万 )及受血者 (约 15万)抗-HCV阳性率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2000~2009年供、受血者 HCV抗体检测结果,以及供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涉及调查人数合计约 40万。
2 检测方法 供、受血者 HCV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检测采用速率法,操作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每份标本分别由不同操作人员采用不同厂家试剂检测两次,对有反应性标本再设立双孔复查,双孔均无反应性方可判定为阴性。ALT检测值大于 40U/L判定为 ALT项不合格。为避免“窗口期”漏检,2002~ 2009年的全部血液标本同时采用荧光定量 PCR进行 HCV病原体的核酸检测(NAT),操作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3 统计学方法 利用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样本率的比较采用i2检验。
1 供血者 HCV抗体筛查情况
1.1 供血者人群 HCV抗体筛查总体情况:对近十年(2000-2009)245545位供血者资料进行调查,HCV抗体总阳性率为 0.47%。随着年份增长,HCV抗体阳性率基本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见表 1。
1.2 性别分布:调查男性 162139例,女性 83406人。经统计分析,近十年间男性 HCV抗体总阳性率为0.43%,女性为 0.54%,男女具有显著差异(P<0.05)。 从年份来看,除 2000、2005年外,其余各年女性HCV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见表 1。
表1 西安地区近十年供血者HCV抗体筛查情况统计 (2000~ 2009年)
2 受血者 HCV抗体筛查情况
2.1 受血者人群 HCV抗体筛查总体情况:对近十年(2000~ 2009年)147651位受血者资料进行调查,HCV抗体总阳性率为 1.92%。随着年份增长,HCV抗体阳性率基本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见表 2。
2.2 性别分布:调查共涉及男性 78455例,女性69196例。经统计分析,近十年间男性 HCV抗体总阳性率为 1.97%,女性为 1.86%,男女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西安地区受血者 HCV抗体筛查情况统计 (2000~ 2009年)
2.3 供血者 ALT筛查情况:对近十年 245545位供血者进行调查,ALT不合格率为 1.68%,且呈逐年快速上升态势。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 ALT不合格率高于女性,且呈显著差异(P<0.05)(附图)。
附图 2000~ 2009年西安市供血者 ALT不合格率
HCV感染极易慢性化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对各国临床用血安全也构成极大威胁。为保障临床安全用血,国家规定必须对供血者做 HCV抗体和 AL T检测,对受血者做输血前 HCV抗体检测。
HCV感染后,会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 HCV抗体,该抗体是判定机体有无 HCV感染的重要指标[3,4]。 ALT是机体蛋白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催化酶,大多存在于肝细胞内。当由于肝病、肥胖、药物及酒精等因素而使肝细胞遭受破坏后,ALT大量释放入血,使得血循环内 ALT含量异常升高,借此诊断机体肝细胞及肝功能的损害[5~7]。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西安地区供血者HCV抗体阳性率为 0.47%,女性高于男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受血者 HCV抗体阳性率为 1.92%,无性别差异,亦呈逐年下降趋势;供血者 ALT阳性率为 1.68%,男性高于女性,而呈逐年上升趋势。
结果提示,虽然人体感染 HCV并不产生免疫保护作用,且无疫苗可用,但由于近年来国家重视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HCV预防措施已见成效。这些措施包括:①积极对丙肝患者进行有效治疗;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③严格消毒措施,推行安全注射;④加强安全性行为教育及监管;⑤减少母婴传播的危险。此外,对于供血者 ALT阳性率逐年上升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肥胖、饮酒、药物使用等显得更为常见,而多数并非感染肝炎病毒所致。已有学者认为,ALT指标缺乏特异性,已不适于采供血机构作为肝炎病毒的筛查指标,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取消了对供血者ALT的检测[8~10]。
[1]付涌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1):873-875.
[2]江朝富,汪传喜,付涌水.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 [M].广州:东科技出版社,2004:237-300.
[3]杨东亮.丙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2):104-104.
[4]张美先,李勤凡,李 端,等.丙型肝炎病毒临床检测方法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3):4574-4576.
[5]陈学兵,陈恩强,李 红,等.成都地区体检人群 AL T升高相关原因分析 [J].华西医学,2009,24(12):3132-5.
[6]Wedemeyer H,Hofmann WP,Lueth S,et al.AL T screening for chronic liver diseases: scrutinizing the evidence[J].Gastroenterol,2010;48(1):46-55.
[7]Bevan CA,Palmer CS,Sutcliffe JR.Blunt abdominal trauma in children: How predictive is ALT for liver injury[J]?Emerg Med J,2009,26(4):283-8.
[8]任芙蓉.实施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策略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3.
[9]季 阳,郑忠伟,蔡 辉,等.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6):413-7.
[10]季 阳,王 迅,郑忠伟 ,等.重新评估献血者 ALT检测的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7):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