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民康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脑梗死发病6 h后,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这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难点。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常见,发病率高,为26%~43%[1],常规抗凝、降纤治疗效果差。采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脑缺血性卒中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具备以下条件:发病后6 h~48 h内呈进行性加重,无意识障碍,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脑梗死,年龄<70岁。排除颅内出血、脑肿瘤、严重肝肾疾病,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体质,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共入选病例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6岁~70岁,平均60.5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7岁~69岁,平均59.6岁。两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发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以进展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给予20%甘露醇脱水、营养神经及对症处理。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注,每日2次,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治疗前、治疗第14天进行血、尿、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观察,并随时记录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分别于第3天、第14天进行评定。基本治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在17%以内;恶化:评分增加。
2.1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第3天 治疗第14天治疗组 35 19.23±3.37 16.39±3.431) 9.67±2.302)3)对照组 33 18.64±3.36 18.71±3.16 15.32±2.28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变化。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央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央区和缺血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特点是可以双向发展[4]。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6 h后症状还在加重,其发病机制源于原发梗死部位继续蔓延,产生新的狭窄,导致血管闭塞,血栓病灶继续加速,侧支循环消失,梗死面积增大。开始仅表现闭塞内部的部分症状,其后趋于完全,有较高致残率。
脑梗死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能量耗竭、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可对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神经元坏死、凋亡。脑梗死病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一部分细胞会发生迟发性死亡,这些细胞死亡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内流、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是脑缺血后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5]。而进展性脑梗死由于脑组织处于持续缺氧状态,进而产生大量自由基,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因此,清除自由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6]。依达拉奉是第1个用于治疗脑梗死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自由基清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以抑制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延迟神经细胞的死亡,抑制缺血性梗死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并可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水肿[7],显著减少梗死面积。
进展性脑梗死大多处于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导致血栓蔓延,缺血缺氧范围扩大。因此,及时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过度激活,改善脑循环等措施有可能抑制血栓的进展和再生成。低分子肝素钙是由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学方法解聚而成,由于其抗Xa因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同,而抗凝血因子FⅡa活性大大降低,从而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对凝血系统影响较小,使出血危险减少。它能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抑制血栓形成,使血管再通,改善侧支循环,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
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为溶栓治疗最佳时期,但大部分患者错过最佳挽救时机,且大多进展性脑梗死不能溶栓治疗。本观察表明,在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可靠,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致残率。
[1] 郝茂林,刘振华,潘宁,等.奥扎格雷联合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防止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8(19):114-115.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谷彩萍,王桂艳,刘士霞.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48-49.
[5] 王宇卉,邵福源,夏春林,等.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caspase-3的表达[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3):214.
[6]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8-159.
[7] 邢海波,李刚.依达拉奉多器官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新发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35(5):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