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2011-06-15 07:27翟乃霞刘翠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训练组精神分裂症量表

翟乃霞 刘翠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 2009年 3月-2010年 1月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均为男性。从中抽取 82例符合以下入组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病情处于恢复期 ,精神症状基本消失,BPRS<30分;③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上,年龄 18~46岁;④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药物依赖。将符合入组标准的 82例患者随机分为自我管理训练组(简称训练组)和对照组各 41例。因各种原因脱落 12例,实际完成 70例。训练组 35例,平均年龄 (26±8)岁。对照组 35例,平均年龄(28± 7)岁。 2组在文化程度、家族史、职业、发病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服药种类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被试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自我管理训练:对照组按整体护理要求接受一般健康指导,训练组按设计要求由专人指导参与自我管理。内容包括:向患者宣教自我管理的意义、目的,以取得患者合作。患者参与对本人自理能力及对疾病认知水平的评估,主动提供需求信息;参与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计划;提供给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信息,掌握疾病症状和体征的一般观察;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护理及有关检查注意事项,了解引起疾病复发的诱因及易出现的并发症,熟悉所用药物及主要副反应,合理饮食及运动;熟悉心理疏导方法及患病危险因素控制等,提高患者对疾病规范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训练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为 7周,每周 5天,每次约 1小时。第 1周,小组或个人教育辅以发放教育材料。主要是有关自我管理和所患疾病的防治知识,以提高自我管理知识及技能。第 2~ 3周,支持和授权患者开展自我管理,针对患者的操作性行为(如起床、洗漱、进食、服药、睡眠等)和社会活动 (如按要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交朋友等)以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进步,相关行为一旦出现,即给予奖励。第 4~5周,提供榜样。让患者观察或与其他自我管理做的好的患者交流获得替代性信息,让患者从旁观逐渐参与到集体娱乐活动中去,并有计划地安排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乒乓球比赛、棋牌活动、唱卡拉 OK、做保健操等。第 6~ 7周,引导和协助患者制定恰当的行为标准和目标。如遵守病房作息制度、保持 2个人及床单元卫生和整洁等,并随时根据设定的目标评价自己的行为,进行行为改善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调节等。

在干预的同时,也向家属讲解此训练的目的和方法,要求他们给予患者适当的帮助,以减少因家庭因素削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要求患者家属必须了解此病的性质,功能康复的意义,做到正确对待患者,积极配合院方一起进行行为干预,完善患者的社会功能,训练患者解决日常生活难题的应对能力,以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1.3 评定工具 ①自行设计问卷:12项,如您知道引起疾病的相关因素吗?您知道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吗?您知道目前使用的药物名称及作用吗?每项分为知道 (2分)、部分知道(1分)、不知道(0分)3个等级进行判定;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知识认知越好;得分越低说明健康知识掌握越少;②焦虑自评量表(SAS)[2]:由 Zung编制,共 20个项目,分 4个等级,得分越高说明患者主观焦虑越严重;③抑郁自评量表(SDS)[2]:由 Zung编制,共 20个项目,分 4个等级,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症状越重;④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组成,主要用于老人的自理能力测定,这里借鉴用来测定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情况。

1.4 数据处理 将所得全部资料输入 PEMS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 1和表 2。

表 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 SAS、健康知识量表评分结果比较(±s)

表 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 SAS、健康知识量表评分结果比较(±s)

SAS 健康知识组 别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训练组 41.6± 6.95 36.4± 5.88 10.0± 4.5 18.0± 3.6对照组 40.7± 7.32 39.4± 7.07 11.0± 3.2 13.4± 2.4 t 0.82 2.69 0.99 5.82 P >0.05 <0.01 >0.05 <0.01

表 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 SDS、ADL量表评分结果比较(±s)

表 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 SDS、ADL量表评分结果比较(±s)

SDS ADL组 别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训练组 36.67± 6.02 26.35± 4.91 30.7± 7.5 19.6± 4.8对照组 37.58± 5.86 34.62± 5.72 29.9± 5.9 22.7± 5.5 t 0.60 6.12 0.50 2.51 P >0.05 <0.01 >0.05 <0.05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型精神病,发病因素是多元化的,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较肯定的是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及家庭因素。此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回归社会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性问题,大部分患者都存有社会功能缺陷,因此,帮助患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提高其自理能力至关重要。通过深入浅出地向他们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可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美国护理专家 Orem认为,个人对维护自己的健康负有直接的责任,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人是行为的主体,完全有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能力,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3]。只有当患者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负责,积极参与护理计划,自我决定要管理自己的健康需要时,教育才会取得成效。由于精神疾病与社会心理及个性因素有关,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采用行为改变策略,帮助患者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正确的知识宣教和指导,使患者认识到不良习惯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性,为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支持和援助。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转入康复期后部分仍留有阴性症状,加之心理活动较复杂,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担心回归社会后的一系列问题,进而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影响康复。有研究表明,进行自我管理训练不仅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和工疗情况,而且对患者的情感、思维、意志和兴趣等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本研究显示,随着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健康行为的采纳,危险行为的改变,干预组日常生活和活动分散了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了情绪,培养了其对生活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干预使患者看到了自身价值,体会到了常人拥有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康复后回归社会的信心。

在未进行干预前,家人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应对病态行为的技巧。通过对家属的宣教,使他们对精神分裂症有了正确的认识,改变了对患者的态度,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康复环境,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经过近 3个月的随访,通过行为干预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8-49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165-167

[3]杨延忠,李智巧,黄丽.自我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6-908

[4]潘灵燕,齐慧娟,梁光美.自我管理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7-9

猜你喜欢
训练组精神分裂症量表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线上自主训练与线下指导训练表面肌电差异分析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运动可延缓衰老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