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糖尿病一经确诊,即为慢性终生性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眼睛、神经、肾脏、心血管等系统多种慢性并发症及各种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尤其伴有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依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好多对胰岛素有偏见和顾虑的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因此,笔者对60例糖尿病患者分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针对胰岛素治疗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8~2010-08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标准确诊2型糖尿病。排除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性疾病、不愿意参与SAS、SDS评分者。
1.2 方法 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并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进行认知的心理调查,发现70%的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心理,误认为一旦使用会成瘾,终身依赖INS;注射属侵入性及疼痛的治疗手段,操作需要无菌技术及注射技术,患者担心疼痛、剂量调整不准,导致用药效果差;担心自己在家中或旅途注射时感染;餐前及社交场合注射INS较麻烦,影响正常社会交往,泄露个人隐私;担心不能按时进餐导致严重低血糖;既往都口服抗T2DM药物,将注射INS视为病情加重的表现;经济原因致支付胰岛素笔或部分较昂贵INS等医药费困难等[1]。根据调查结果将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患者按相同比例人数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正确的药物、饮食、运动治疗,另对干预组采用集中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从病因与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教育,采用如下方法:①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个性进行心理疏导,给患者发放资料、专题电视宣教、健康讲座、认真解答疑问等,对知识型患者向其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疾病发生的过程,从而对自身疾病全面了解,共同制定训练计划,积极主动锻炼;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力争短时间内通过锻炼,达到一个理想状况,做到省时、省钱;②护士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现身说教,使患者认识到只要坚持治疗与锻炼,是很快可以康复的;③护士主动接触患者,通过加强交流,强化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分析自己的过去、现在及人格方面存在的对疾病不利的因素,如何去克服这些因素,防止低落情绪对身体的侵害等,使患者认识到情绪变化与病情变化,与治疗方案正确与否密切相关。经4周的心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再次心理调查。
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干预前后分析表进行相关性分析评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干预前后情况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心理障碍,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表明护理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得到了明显改善[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障碍情况
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经用SAS和SDS评定,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存在严重的情绪障碍。而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显示: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处于焦虑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孤独、抑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糖尿病与抑郁症状之间可互相影响[3]。这说明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临床护士,必须熟悉和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为糖尿病患者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身环境。
[1]李广丽,任桂卿,晓 玲.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心理障碍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临床医药实践,2009,18(4):45-47.
[2]周迎生.胰岛素早期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第三届国际华夏内分泌大会会议专辑,2004.139-140.
[3]王兰芝.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心理障碍及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5,(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