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良 秦毅 李建华 宋亚宁 林晓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率,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该病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预防肺动脉栓塞(PE),清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通畅血流,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急性DVT的目标。现对2009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拟诊DVT病例45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联合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该病中的价值。
临床高度怀疑DVT者45例,主要临床表现:急性病例患肢疼痛、肿胀明显、功能障碍、皮温升高;慢性病例皮肤变色、溃疡、浅静脉扩张。发病至超声检查时间为2天~6个月,其中2周内31例。男30例,女15例,左侧下肢静脉43条,右侧下肢静脉20条。年龄35~78岁,平均55.5岁。
1.2.1 采用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声像仪,10L探头,频率8.0~12MHz;LOGIQ9彩色多普勒声像仪,M12L探头,频率9~14MHz,由三位资深主治医师按联合超声成像评分标准(见表1)独立操作,对可疑血管完成打分。当病例评分不同时取二相同者,或三人协商后诊断。
1.2.2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1.2.3 检查顺序自上向下依次检查髂外静脉、股总静脉、大隐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胫前静脉、足背静脉、静脉、小隐静脉、胫后静脉、小腿肌间静脉,连续地扫查各深静脉的横轴和纵轴的二维图象及二维血流(B-flow)图象,观察安静时及加压试验时静脉管周、管壁、管腔及瓣膜状况,并调节探头声束血流夹角(<60度),以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CFDI)、脉冲多普勒技术(PWD)检测血流状态、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狭窄的血流参数,DVT诊断依据:评分方案分值大于3分,对于有疑点的7例2分病例均采用静脉造影确诊,诊断DVT2例(见表2)。
1.2.4 应用联合超声诊断DVT应注意以下几点:(1)熟悉血管解剖结构,走行特点;(2)仪器调节要适当,过于肥胖的患者,应选用低频凸阵探头,宽景成像功能可以助显示位置较深的静脉。(3)熟练掌握超声检查技术,手法轻巧,体位合适,仰卧位下肢稍屈曲外展,检查静脉取俯卧位时,则在足背和踝部垫一较柔软的高物以免静脉过伸牵拉而显示不清,检查中注意与健侧对照。(4)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使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最敏感,使声束与静脉夹角最小。探头施压力量适当,温和地加压探头至相邻动脉轻微地被压瘪即可,用力过度加压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5)早期急性血栓形成时血管腔内为无回声,易误认为正常静脉管腔,此时要结合加压试验,以防漏诊。若见栓子游离、浮动,则不能挤压,更不允许快速、震荡样加压,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6)对于有动脉硬化斑块病例,若位于静脉前部,检测时应避开动脉斑块,减少误诊。
1.2.5 治疗方案 抗凝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阻止血栓继续蔓延,减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抗凝疗法常用药物为肝素和华法林。
溶栓疗法:尿激酶60万U/d,分2次静脉快速滴注,7~14 d;低分子右旋糖配500 mL加川芍嗦4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l周后开始口服华法林,根据监测出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同时辅以抬高患肢,活动踝关节等一般治疗。
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主要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后股静脉常规注人尿激酶10万U,术后处理与药物治疗组相同。
滤器置入:不常规放置,主要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多采用临时滤器,经颈内静脉置入下腔静脉。
45例中34例经联合超声成像作出DVT的明确诊断,2例经静脉造影确诊DVT,9例为血液高凝状态,其中4例合并有浅静脉血栓,按阻塞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栓塞两大类。本组完全栓塞43个部位,不完全栓塞20个部位。36例随访28天,其中10例经治疗恢复正常,12例由急性血栓转为慢性血栓,2例转为血栓性静脉炎,12例手术取栓后血管再通正常。9例血液高凝状态病例经过10 d左右的抗凝、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基本痊愈,复查超声检查,二维声像图显示管腔内清晰,彩色多普勒探及血流充盈良好。45例联合超声成像冷断DVT评分情况统计及36例DVT患者溶栓观测情况见表3,表4。
表1 联合超声成像诊断DVT评分方案
表2 45例联合超声成像诊断DVT评分情况(例)
表3 45例联合超声成像诊断DVT评分情况统计表(例)
DVT形成条件是血管内膜、血流状态和血液性质发生改变的综合作用,如DVT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致死性的并发症PE,早期诊治DVT可减少PE及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故寻求一种方便、无创、准确的DVT诊断方法非常重要。临床诊断DVT缺乏可靠性。DVT筛查包括D-dimer(二聚体)检验和容积描记技术,X线对比静脉造影为过去确诊DVT的金标准,但为侵入性,技术操作上并不总能成功,且可并发过敏反应及静脉血栓的潜在危险[1]。静脉通道难以建立、局部感染、过敏、肾功能不全和妊娠时不能进行静脉造影检查。
表4 36例DVT患者溶栓观测结果
本组DVT诊断综合使用了二维加压超声、CFDI、B-flow及PWD技术,通过量化评分,使DVT诊断更简便、准确,同时可用该评分标准做为溶栓是否成功的参考,可以把溶栓病例量化评分<3分做为溶栓成功的标准。加压超声:栓塞静脉腔内检出实质性血栓回声,加压探头管腔不被压闭。急性期血栓呈低弱回声,较均匀,慢性期则呈低至中等不均匀回声,并与管壁分界不清,急性期静脉管腔扩张明显。静脉腔完全阻塞时,探头加压静脉腔不可被压闭,部分阻塞时,探头加压静脉腔不可完全被压闭。加压超声应先沿静脉走行纵切观察静脉的管腔、管壁及内部回声,再转为横切,探头轻柔加压,观察静脉是否被压闭,这样可避免纵切加压时血管压力增高静脉滑向一侧而造成假阳性。B-flow:既能全屏显示血管的分布、管壁情况又能高帧频同步显示灰阶血流信息,特别可以清晰地显示灰度血流背景下的瓣膜形态,DVT时B-flow可见静脉壁毛糙,管腔内见低至中等回声血栓,固定或随血流轻微活动,其旁见血流缓慢流动,而无血流溢出现象,对于必须用加压超声鉴别的低弱回声的血栓,B-flow可直接观察到血栓与管壁的附着关系,见血流受阻不前,故对行加压超声检查有禁忌的急性期静脉血栓尤为有用,尤其对血栓治疗后预测再通进展状况时可更早提供准确信息,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可发现B-flow灰阶亮度明显减低,移动缓慢。CFDI:血栓静脉腔内彩流信号缺如,或充盈缺损、血流束变细,从静脉腔内实质回声中间或周边通过。急性期阻塞远端彩流色彩黯淡,慢性期见侧支循环建立,阻塞远端彩流出现反向。CFDI有时有外溢现象,可低估狭窄程度,有时可有假阳性或假阴性,故用CFDI观察后直接取二维切面或B-flow模式下测量更加准确。PWD:正常静脉血流频谱具有自发性、期相性特征,并在挤压远端肢体时信号增强。完全阻塞时,平静或挤压探头远端肢体,栓塞静脉腔均不能探及血流信号,阻塞远端血流速度明显减低,并失去期相性特点。不完全阻塞时。在血栓旁显示血流处可测及连续性、频窗消失的血流频谱,作Valsalva试验时,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CFDI及PWD检查时,必须调整声束血流夹角(<60度),当未检测到血流信号时,应尽量把血流速度范围(Scale)调低,增加多普勒增益,适当调低壁滤波,并可通过按压远端静脉来增强受检部位静脉血流,以避免假阳性。行加压超声应手法轻柔,急性静脉血栓时如用其他模式可以诊断时可尽量避免加压。PWD对判断血流状态有帮助,本组病例仅靠前三种检查技术互补均已能明确判断血栓的存在,对于血栓再通的观察则应以B-flow及CDFI为主要检测手段,可早期判断血栓再通的可能性,为临床及早采取手术等手段提供支持。超声诊断DVT的可靠性曾被国外多位学者评价[2-3],认为超声是诊断该病的准确、首选方法。临床疑DVT者均首选超声检查,显示超声诊断静脉血栓的价值已得到临床的肯定。
综合使用上述四种超声技术诊断DVT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互补性,且方便、无创、可重复进行[4],是临床诊断DVT的首选方法,阳性者不必行静脉造影即可诊断,本研究中利用联合超声成像,以≥3分为标准诊断DVT,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4%(34/36)、100%(9/9)、95.6%(43/45)。当临床高度怀疑DVT且有严重PE的患者需寻找隐蔽的栓塞源而US阴性时,静脉造影则可能是最好的备选方法,对于溶栓治疗病例,联合超声成像可较早提供血流再通信息,对于无再通征象者可及时采取其他积极治疗措施。
[1]Clive Tovey, Suzanne Wyatt. Diagnosis,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 BMJ, 2003,326:1180.
[2]Mustafa BO, Rathbun SW, Whitsett TL, et al.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 systematic review[J].Arch Intern Med, 2002,162(4):401.
[3]Baarslag HJ, van Beek EJ, Koopman MM,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 compared with contrast venography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J].Ann Intern Med,2002,136(12):865.
[4]蔡永秋,魏达友,巫朝君.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超声影像探讨[J].当代医学,2009,1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