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交往观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2011-04-13 18:45:08彭这华葛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孔子师生

彭这华,葛建中

(东华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1620)

儒家交往观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彭这华,葛建中

(东华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1620)

挖掘儒家交往观的内涵并做好现代转化,对于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启示。其中,“仁者爱人”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大爱精神”和尊师重教;“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尊重差异和独立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当代启示是在师生中倡导换位思考和宽以待人。

儒家交往观;和谐师生关系;启示

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而高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目标能否实现,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可以说,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成为当前高校科学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重温儒家交往观可以给今天和谐师生构建带来有益启示。

所谓交往观,是指至少两个交互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情理沟通与理性商谈,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普遍性交往原则,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儒家交往观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本文仅拟梳理和挖掘“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学说中的积极思想,并阐述其对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启示。

一、“仁者爱人”的当代启示:在师生中倡导“大爱精神”和尊师重教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具有慈爱之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达到人与人彼此相济相恤和互动感通。孔子还把热爱学生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必由途径。他躬身践行“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弟子不分善恶、贤愚,只要虚心求教,他都倾心相教。一个曾被孔子评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坞也”(《论语·公冶长》)的弟子宰予,因其勤勉向学,被孔子纳为门徒,后来成为孔子众弟子中“言语”学得最好的学生。孔子以真挚的爱心,尽职尽责地教诲学生,融洽了与弟子的感情,也获得了学生的敬服。孔子死后,其受业弟子均服丧3年。孔子的仁爱观启示着我们:老师要爱生亲徒,学生要尊敬师长。

1.亲生爱徒,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项爱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满腔热情。但现在教师仁爱意识日趋淡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教师仅限于知识传授,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漠然视之,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置若罔闻,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漠不关心,甚至有的教师和学生管理者明显歧视表现不好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对学生缺乏关爱,直接导致师生情感疏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情感阻隔,教育又怎能情通而理达呢?反思这种现状,我们确实应该彰显仁爱精神的现代价值,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践行“大爱精神”。

什么是大爱?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认为:“大爱,其实是说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1]大爱精神是教师的本质要求。田建国教授指出:“现代社会,合格教师标准,就是突出‘大爱’。”[2]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泛爱众”的精神,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处处关心他们,时时帮助他们,用爱心滋养爱心,用人格濡化人格,用灵魂感召灵魂。布尔贝在《品格教育》中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义与功能,而是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传媒怎样发达,都不能替代近距离的心灵交融;不管教育手段怎样先进,都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无论制度怎么完备,都不能替代情感关怀。大爱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里,也让学生爱戴老师,信奉老师。只有师生情感融通,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者贵亲,亲者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照妪覆育,如鸡之伏卵,而后教可施焉。”[3]爱生亲徒,不仅可以促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也是师德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体现。

2.尊师重教,把老师当做父兄一样孝尊

仁爱思想不仅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也同样启迪学生必须尊师重教。孟子提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4]。孟子还强调“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个“推恩原则”要求我们广大大学生把敬爱之心推而广之,把老师都当自己的父兄一样孝尊。尊师重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可是,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基本文明素养,不会尊敬师长,轻者上课时对老师缺乏起码的礼貌,不遵守课堂纪律,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重者甚至与老师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虽然我们不主张学生盲目服从教师,不可越雷池半步,但学生必须以师为尊,尊重教师的知识、劳动和人格,用爱心回报教师的培育。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可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感,可以使教师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一个充满情感、彼此理解的教育环境,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启示:在师生中倡导尊重差异和独立思考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儒家倡导“和”而否定“同”,认为“同”是简单认同,甚至出于私心违心附和。“和”是充分尊重个体的“不同”性质,通过克己的方式实现群体和睦。儒家的“和同”观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应该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学生应该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宽容促进师生形成和谐共生的局面

孔子不仅积极倡导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而且还身体力行。他的学生子路为人耿直,性格暴躁,经常当面顶撞老师。孔子不以为忤,一如既往地对他循循善诱,还赞誉他有治国的才能。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意即多责备自己,少苛责别人。孔子不仅包容学生的莽撞和缺点,还提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要求不主观猜疑,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孔子的言行昭示我们,作为人类灵活工程师,对学生要宽宏大度,同时不要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切磋,教学相长。

反观当下对大学生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都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顺从听话、成绩优秀。在教学中,不少老师信奉“教师中心主义”,以真理自居,主宰课堂,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言听计从。对持不同意见者轻则轻蔑、挖苦,重则训斥和羞辱。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与当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要求相去甚远。

其实,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不尽相同,他们都有自由的思想和做人的尊严,作为老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不足。尤其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想入非非,包容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端邪说”,要以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智慧直面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在追求“不同”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增同减异的师生关系。在和而不同、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师生彼此友好、相互理解,学生即使受到老师严厉批评,也会欣然接受,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即使受到学生的“忤逆”,也会虚怀若谷,包容学生的无礼。

2.倡导独立思考,在与老师交流互动中提升自己

孔子的“和同”观极力反对盲目附和,他鼓励独立思考,并用正确的观点匡正别人错误的意见。孔子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他认为颜回对自己的话没有提出意见,自己无所受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生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5]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传导者和更新者,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仅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尤其在当今一个知识共享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种师知而生不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学生,应该树立“人人皆是创造之人”的理念,而且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桎梏,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乐于发言,只有在交流中获得老师的指导与启迪,才能激发出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而老师只有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才能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感受到自身价值并在以生为师的同时不断超越自己。因此,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理解,能消解原有的教师话语霸权,促进师生形成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当代启示:在师生中倡导换位思考和宽以待人

孔子认为妥善处理人己关系的要诀在于把别人看成另外一个自己。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还要求“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的需求也是别人的企望。在当代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持人际关系正常和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防线,其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就是:老师和学生都要以己之心揣度他人之心,换位思考,宽恕待人。

1.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推行互动教学模式和柔性管理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设计,喜欢挑战权威,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和“束手缚脚”的管理机制存有抵触情绪。但我们许多教师以权威和长者自居,无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在教学中只注重一本正经地布道,一味强调对知识的敬畏和传承。在管理中奉行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等强制方式。毫无疑问,这种灌输式、保姆式、家长式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容易造成师生情感隔膜和对峙。

“所恶而施,民会怨恶其上;所欲与之,民会爱其上。”(《大戴礼记·字张问入官》)作为教师,要根据当代教育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异,尤其要注重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转变,改变既往“单向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推行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自由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轻易提供所谓标准答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由讨论,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探究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能力。互动式的教学,既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也增进了师生感情。

另外,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行柔性管理。现代大学管理工作者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对他们发号施令并要求绝对服从的时代已经过去。管理者应当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中间关心他们的深层感情和实际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融教育于管理中,寓教育于服务中。管理过程中,既要用制度约束学生,也容许学生有一片个性的自由天地;在解决矛盾和问题时,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有所放弃;对待违纪学生多想生之错、师之错;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下的过失。只有当管理者对学生足够尊重和关爱时,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同和信服。

2.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所有老师都对学生充满期待,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准确地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尽快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好思善问,积极完成老师交给的每一项任务。然而现实中,不少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风气不良,学习态度不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阳奉阴违地敷衍。还有部分学生,对老师求全责备,一旦认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素质没有达到预期期望值,就公然顶撞老师,甚至侮辱老师的人格与尊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实上,老师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再说,当今社会,老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担负着艰巨的研究任务,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身上还肩负着家庭、社会带来的压力,因此,学生应当体谅老师的苦衷与困难,包容老师的“瑕疵”,充分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和人格,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严格管理,他们过于强调个体独立性,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对端正和约束其行为的规章制度一律排斥,对管理者的思想教育一概抵触。其实,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不稳定,识别能力较差,缺乏自我控制力,如不加以管理和教育,既影响了校园稳定,也不利于大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全心理的养成。宽容是爱,严厉也是一种爱。学生要从善意出发,充分理解老师的管束与教育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这样一个基本道理。

[1]王少安,周玉清.大学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顾明远,田建国,钟祖荣.师德:灵魂工程师的道德建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11-13.

[3]肖群忠.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18-20.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The Inspi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View of Confuci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NG Zhe-hua,GE Jian-zhong
(Propaganda Department,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Digging and modernizing the contents of the association view of Confucian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vel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mong those revelations,“ Benevolent people love others” reveals that“ the philanthropy” and the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preached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Maintaining differences while seeking the common ground”reveals that the respect for divers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should be advocated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reveals that empathy and lenience should be promoted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 view of Confucian;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nspiration

G640

A

1671-6124(2011)05-0099-03

2011-05-10

2011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与当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2011-D-015]

彭这华(1966-),男,湖南茶陵人,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孔子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麻辣师生
孔子在哪儿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语文(2013年4期)2013-05-20 05: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