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谨香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对比语用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李谨香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标记理论自产生以来被广泛运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借助标记理论分析不同语言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具体用法,不仅可全面了解不同语言形式外衣下的无标记用法,而且还能深入探寻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语用功效——标记用法,有助于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
人称指示语;第一人称;语用对比分析
人称指示语是交际参加者之间表示相互称谓、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所指以交际参加者为参照得以明确。英语人称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I,we,you,he,she,it,they,let's)和不定代词(one);汉语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我、我们、你、你们、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物主代词(我的、你的、他的等);俄语最典型人称指示语是第一、二人称代词(я,мы,ты,вы)以及动词的第一、二人称形式和第三人称代词(он,она,оно,они);日语因有敬语、自谦语之分,亲疏、等级森严,故而表示人称指示语的手段相对复杂一些,如:第一人称わたし、ぼく、わたくし,第二人称あなた、きみ、おまえ,第三人称かれ、かのじょ、これ、それ、あれ等。
第一人称指示语本指“现在正在传递语言信息的人(说话人)”[1]。语言中常有单、复数之分,如:汉语的“我”、“我们”,“咱”、“咱们”;英语的“I”、“we”;俄语的“я”、“мы”;日语的“わたし”、“われわれ”。尽管这些人称指示语表单纯的指示意义时,指称说话人或说话人一方,具体对象取决于语境,然而在交际活动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系统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行为取向,因而不同语言的第一人称指示语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
英、俄语单数第一人称I和я在正式或非正式语体中都使用,具体指代在语境中是明确而具体的,以第一人称单数进行会话时,一般都指说话者本人,表达说话者个人的观点,较少兼及听话人。如:
(1)I like very much to sing on the stage.
(Я очень люблю петь на сцене.)
(2)Я думаю,что он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придёт вовремя.
(I believe that he’d come on time.)
汉语单数第一人称有“我”和“咱”两种形式,如从语体上对应的话,汉语的“我”更接近于英语的I和俄语的я。“咱”不仅在语体上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语用功能。“咱”一般用于非正式文体,多见于口语交际中,同时“咱”在一定语境下还能拉近与交际对方的距离,表现出一种关系密切、不分彼此的特性,这种用法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常见于辽宁某些方言中。如:
(3)要说就干这活儿,咱也能行呀。
(Если только это делать,я тоже могу. 或 It’s easy for us to do this job.)
(4)咱妈身体一向可好?
(Как здоровье мамы?或 How aboat Mom's health?)
汉语中“咱”的这些语用功能是英、俄语中I,я所没有的。“咱”反映了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特点:包容性强、群体意识强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际关系。英语的“I”更多地体现了离散性强、独立性强的特点和个人重于集体的人际关系,因而“I”在句子中都以大写出现。故而英、俄中的I和я就无法充分体现汉语“咱”所包含的语用信息。
人称指示语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出现活用现象。所谓人称指示语的活用是指人称指示语在具体语境中并不用于规约的指代对象。
在汉语中存在单数第一人称表示复数第一人称意义的语言现象,但在英、俄等语言中却很少见。如:
(5)小明,要是这周天气不错的话,咱去植物园野炊,怎么样?(这里的“咱”不只是指说话人,同时它还包括了交际对方——听话人,相当于“咱们”的意思。)
(Сяо Мин,если погода будет хорошая на этой неделе,мы поедем в ботанический сад на пикник,хорошо?
Xiao Ming,How aboat go to picnic in the park if the weather is fine this week?)
又如让无数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标语、口号:“还我河山!”(Вернуть нашу родину!)“ 还 我 青 岛 ! ”(Вернуть наш Циндао!)其中的“我”用于“我们”之义。
汉语中诸如“我国”(наша страна)、“我外交部”(наше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等表示法司空见惯,其中的“我”实指说话者一方,多见于正式场合,一般来说多用在有对立双方存在的情况,而类似情形在俄语中多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表示,以达到语义和语用对等。
第一人称复数形式被两个或更多的人用来指称自己是规约用法,但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在某些语境里单指说话者一人,表示说话者的谦逊态度(如在报刊杂志、学术文章、报告中),这种用法在英、汉、俄等语言中均可见到,俄语中称为“авторское《мы》”,英语有人谓之为“we-editorial”。在科技报告中,作者常用复数第一人称指称自己,以期使自己所陈述的观点显得客观,同时加大听者接受作者观点的机会,意即不是自己的主观看法,或者使语言在表达上表现出说话人的亲切感,有一种与听话人分享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态度,或者标示权势、地位等方面的信息。如:
(6)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可得出如下论断:……
(Из вышеанализируемого мы пришли к следующему выводу:...
We get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7)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她20两银子,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毫毛比我们的要还壮哩!(《红楼梦》)
汉语中用“我们”表示单数说话人自己,是汉语中表示自谦的形式之一。《红楼梦》中地位低下的人与地位高的人说话,经常使用“我们”来指代说话者自己,已完全丧失了复数的特征。虽然俄语中的мы有时也能用于单数意义,在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完全平等时(如属下和领导),地位稍低的人指称自己可用мы,但这时的说话者一定是属于某个集体,即是某集体的代表与领导进行交谈。如: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мы посмотрели план на ближайший год и хотели внести дополнения.(伊万·彼得罗维奇,我们看了下一年的计划,还想作些补充。)
(8)We are a grandmother.
这是原英国首相Thatcher在唐宁街十号的台阶上讲到其儿媳妇要生产时说的一句话,这里的“we”实际上单指她自己。有学者认为,Thatcher在公共场合谈论自己个人的事情时使用复数形式we是在标榜自己的地位,由此而引起了公众对她的反感。Lakoff评论此问题时指出,we的这种用法寓意在于:不仅我自己这样说,我们都这样说,所以你最好相信。其实在英语中用复数第一人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权威”和“地位”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拉丁语中,原只用单数形式指代说话者个人,复数形式指代说话者个人的情况首先是国王在话语中指代自己。因为在公元四世纪时罗马帝国有两个国王在位,一个在君士坦丁堡统治着东帝国,一个在罗马统治着西帝国,后来皇室在行政上实现了统一,但还是有两个国王,于是称一个国王的代词实际上是称两个国王,代词复数形式vos应运而生。国王用复数形式指称自己,因为他代表着他的国民。虽然社会在变化,但用we指代说话者本人所包含的“权威”和“地位”的特性在西方文化中逐渐形成:有身份的皇室人员用we指代自己,而普通人则用I指代自己,用we指代自己就带有了一种权威色彩,其人际功能表现为与听话人的关系疏远。俄语的мы在使用过程中也有类似情况。从前沙皇(русский царь)或高官(высокий чиновник)可以用 мы来指代自己,如彼得一世在下令建造圣彼得堡时就说:Мы постановляем построить город на Неве! 当然现代俄语中如果用мы指代官员或自视甚高者则带有嘲讽意味。
另外,在英、俄等语言中,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мы还可以统指说话人和他自己心爱的动物。比如你带着一个海狸(beaver)来到朋友家门口,可以问:“May we come in?”(Нам можно войти?)这里的 we,нам 指的是说话者本人和那个海狸。这或许是他们把自己的宠物看作是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是自己家庭成员之一的观念在语言中的体现吧。但汉语中的“我们”就不能兼指“我”和“我带来的海狸”。
第一人称活用为第二人称 在规约用法中第一人称指代交际的直接参加者——发话人,然而在一定的语境中第一人称指代交际的另一直接参加者——受话人,这种活用的直接语用效果是使听话者倍感亲切、可近。如:
(9)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讲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楷模[2]。(句中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来指代听话者,表现了说话者的关心与期待,而没有丝毫的教训意味。)
英、俄语中往往用 we(мы)代替 you(ты)以表示亲切,如大人对小孩(尤其是受到惊吓的孩子),医生对病人,情侣之间也常常如此使用。
(10)How are we feeling today?(你哪儿不舒服?)
(На что мы жалуемся?)
医生对病人如是说,给人以亲切感,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常用于医生与儿童患者的对话中,这就是所谓的语用移情作用。
第二人称活用为第一人称 用第二人称指代说话者本人,这种活用汉语多出现在非正式交谈中,英、俄等语言中较少使用。如:
(11)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你问他十句,他才答你一句。
(He is too introverted to answer you.)
另外,在一些自省性文体中,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形式实指自己的方式来行文,作者与一个虚拟的交际对象——另一个自我进行对话,对自己反思和反问,多半是自我责备,也可能是对自己惯常行为的自述。这种活用在汉、英、俄等语言中均能见到。如 :Идешь,бывало,по улице,смотришь,везде снегу немало,белым-бело!
(12)9年了,那匹刚进5岁的、宽胸细腰的黑马,真的成了夺标常胜的钢嘎·哈拉;而你呢?白音宝力格,你得到了什么呢?是事业的成功还是人生的真谛?(张承志)
(Nine years past,that five years old black horse with wide chest and thin waist have become a really ever-victorious general,how about you ,what have you got,success of your endertaking or the true essence of your life?)
第三人称活用为第一人称 在英、俄等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有时会用第三人称指示说话者,这往往用于电话交谈或自我介绍中。何自然先生在《语用学概论》中指出:指示词“this”一般是第三人称指示语,但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借指第一人称:一是在非书面通信交谈的情况下;二是在非面对面的口头交谈的情况下;三是在说话人知道对方能根据名字认出自己的情况下。如:
(13)Hello,this is John Smith. (John Smith is speaking.)
(14)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Это говорит Николай Петрович.
但这种用法,在汉语里却不怎么使用。汉语不论是电话里还是当面进行自我介绍,都会直接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说话者本人,比如说:“我是张三。”“我叫张三。”
人称指示语的具体使用情况是复杂的,在特定语境下交际双方对人称指示语的选用表明了说话者的态度、情感和相互关系。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曾指出:“有时某个代词的选用明显违反集团规范及说话者平时的习惯。这表明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就好比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3]从标记理论来看,人称指示语之间的活用或同一人称指示语单、复数之间的换用都属于有标记用法。“对于人称代词的有标记用法,情况更复杂。这是因为,要准确理解一个人称代词的所指,不仅要依赖特定的语境和其他有关因素,而且还必须考虑使用场合中比较微妙的细节。”[4]
[1]余 维.日汉人称指示的对比分析——对比语用学的尝试[J].修辞学习,1995,(6):1-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余 维.亲疏尊轻的理论框架与人称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J].外国语,1998,(4):63-68.
[4]黄国文.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47-49.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ragmatics
LI Jin-x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tailed usage of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terms of Markedness Theory.The unmarked usage of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might be pres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but the marked usage of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will produce different pragmatic effects.Therefore,comparing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will help avoi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ailure.
deixis;the first person;pragm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G640
A
1671-6124(2011)05-0121-03
2011-06-18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0A085];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09XGG24]
李谨香(1970-),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