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敏
(山西省临汾市中医院,山西临汾4100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5%~11%[1],临床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胃肠系统表现为主,例如腹痛、腹泻、便秘或交替出现的肠功能失调症状等。在内科门诊经常被诊断为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等。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虽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但其反复发作及就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我们于2008年7月-2010年8月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35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35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龄20岁~70岁。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参照罗马Ⅱ诊断标准[2]。1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反复发作的腹痛和(或)不适症状,且伴有以下3项中的2项:排便后缓解、排便频率改变(排便>3次)、大便性状改变(稀或水样便)。
所有病例治疗均以疏肝健脾为主,方选痛泻要方、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础方:柴胡9 g,陈皮 10 g,炒白芍 20 g,炒白术 10 g,防风 10 g,木香10 g,枳壳10 g,甘草10 g。随症加减:痛甚者加玄胡;泻甚者加茯苓、车前子、赤石脂;黏液便者加薏苡仁、白蔻仁;有排便未尽感者加木香、赤芍、花槟榔;夹热者加黄芩、黄连;脾虚湿困者加参苓白术散;脾阳虚者加附子理中汤;肾阳虚者加四神丸。4 w为1个疗程。
按《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显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3月未见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或停药后时有发作,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均视为无效。
350例病例治疗后痊愈70例(20%),显效112例(32%),有效 132例(37.7%),无效 36(10.28%),总有效率为89.7%。分别于3个月、6个月后进行回访,询问患者症状变化。随访253例病例,3个月后显效100例,有效97例,无效56例,总有效率为78.4%;6个月后显效95例,有效87例,总有效率为72.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结肠生理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时还伴有头昏、心烦、汗出、失眠、焦虑、抑郁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方可确诊。病理主要是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的肠功能障碍。肠易激综合征按排便习惯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交替型(IBS-A),曾被称为结肠痉挛、黏液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过敏、易激结肠炎等术语,现统一命名为肠易激综合征[4],本次仅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进行总结。其发病涉及精神、饮食、个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又以精神因素为主,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
从中医理论分析,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肝气条达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也有助于肝的疏泄。只有肝气畅达,脾胃才能很好地发挥其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同时,脾气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肝血充沛,肝脏得阴血之柔润,肝气才能条达。因此,肝脾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气失和,脾主运化水湿之功能失常,则水湿并走肠道而下趋则腹泻;肝气郁滞,疏泄不及,中气阻塞不通则成腹痛。而腹痛和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两大主要症状。因此临床上此病的病机常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故在治疗上多选用痛泻要方、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以疏肝健脾,方中柴胡、陈皮、炒白芍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白芍柔肝敛阴、和营止痛,三药相合则一疏一柔以调肝行气导滞,木香、枳壳降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之功。因此肝脾调和则诸症自除。
综上所述,从中医的角度看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多由情绪紧张或所欲不遂而致;病位在肠道,与肝脾密切相关。其病理的关键是肝郁脾虚、肝郁气滞。故调肝理脾是治疗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辨证用药,收到了满意疗效。
[1]Spiller R,Aziz Q,Creed F.Guidelines o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echanisms and practical management[J].Gut,2007,56(3):1 770-1 798.
[2]Drossman D A,Corazziari E,Talley N J,et al.Rome Ⅱ.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2nd.Degnon Associates Press,2000:659-668.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62.
[4]潘国宗,王宝恩,于中瞬.现代消化病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5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