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常见的消极情绪及自我调适策略

2011-04-08 13:44:4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贫困生资助

朱 晶

(湖南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永州 425100)

高校贫困生常见的消极情绪及自我调适策略

朱 晶

(湖南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永州 425100)

消极情绪的存在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在贫困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合理的认知家庭经济贫困和各类帮扶政策,加之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原因而产生了抑郁、焦虑、自卑、敏感、偏激、虚荣、逆反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从合理认知贫困、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和寻求外部支持及掌握自我调适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贫困生;消极情绪;自我调适

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现今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特困学生约占5%,特别是在中西部一些地方性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中,贫困生比例已经接近了 50%,其中有一半以上为特困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特殊群体和高校中重要的弱势群体,贫困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等,而部分贫困生因为不能正确认知贫困和自身,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不能很好的与集体和他人进行良性互动,这样就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就会形成各种情绪问题,从而加深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程度。当前,政府及各高校相继出台了很多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各类机构针对贫困生也采取了很多帮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但贫困生“心理脱贫”最主要还需依靠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潜能,合理认知,积极归因,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调适方法,及时疏导消极情绪,达到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 高校贫困生中常见的消极情绪

(一)自卑

高校贫困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和城市的下岗职工等低收入家庭,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穿的差、吃的差、用的差,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此外,贫困生见识少,文体特长不明显,综合素质较低,这让贫困生害怕与其他同学竞争,过分担心失败。在“攀比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贫困生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自卑心理,而他们的经济条件或自身素质的某种不足一旦受到别人的轻视、嘲笑和侮辱时,自卑心理就会进一步增强。

(二)焦虑

由于家境贫寒,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他们时时要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忧,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总感到忐忑不安。贫困生一般都被家庭寄予厚望,也是家乡当地小孩子的学习榜样,认为一旦考上了大学就跳出了“农门”,彻底摆脱了贫困,而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时让贫困生无法满足家乡父老的期望,“毕业就等于失业”等论调让他们惶惶不得终日。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公平竞争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了贫困生心理失衡和毕业后对家庭感恩回报、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的持续焦虑心理。

(三)抑郁

贫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进入大学后,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明显出现孤僻、不合群等现象。为了避免其他同学提及他们在经济上的寒酸与困窘就自我封闭或自我防卫,远离人群,独来独往,从不主动找老师和同学谈心,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沉默寡言,异常敏感,有时甚至因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生活条件和行为观念等的差异,对他人怀有敌意和引发冲突。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之中,不加调整和遏止,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四)愤怒与恐惧

愤怒是一种激烈的、极具杀伤力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和心理防御方式单一,就更容易选择愤怒来发泄,稍有不顺心就无原则的发脾气,毫无意义的犯颜动怒,出口伤人或拳脚相向,造成同学关系紧张,身心健康受损,但怒气发泄之后,又对自己的行为和造成的后果懊悔不已、深深自责。恐惧则主要表现为社交恐惧,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会不自已的感觉紧张、害怕、手足无措和语无伦次,甚至发展到害怕见人的地步。当意识到将要接触到所恐惧的社交情境时,他们会提前产生担忧、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焦虑症状,同时他们自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又难以抑制和克服。

(五)敏感偏激

一般来说,贫困生心理负荷较重,也很敏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内心设防很多,容易把人际交往中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误会无限放大,总认为别人在谈论自己经济上的拮据、言语上的匮乏和生活的寒酸,把一切事情都与自己家庭贫困联系起来了。还有一些贫困生因为无法改变经济上的“丢面子”,就在其它方面极力“争面子”,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无误,从不服输,也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强辞夺理,把挫折或失败都归咎于他人。

(六)虚荣嫉妒

虚荣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部分贫困生对自己的贫困和寒酸感到羞愧,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动,好面子,图虚荣,极力掩饰家庭经济的贫困,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进阔学生之列,让别人刮目相看,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会导致贫困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他们还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矛盾使他们的的情感和认知出现障碍,对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产生很强的嫉妒心理,在言语和行为上大肆攻击平时花钱大方的同学及其家庭,但内心则希望自己比他们更富有。

二 导致贫困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贫困

尽管国家实施了一些经济助学政策,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仍然是贫困生形成心理压力、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教育花费不断升高,一个困难家庭至少要支付四万元以上才能帮助子女完成大学学业,这对于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或无业家庭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支出,多数贫困生家庭是靠外借和亲朋好友支援,有的甚至是弟妹辍学打工筹措学费。家庭经济的贫困让大学生在经济上无依无靠,生活异常艰难,而大学校园里不时泛起的消费热点如手机热、电脑热、培训热等也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为此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某高校大一学生因父母下岗无力为其购买电脑,在难受中选择了跳楼结束生命。

(二)个人认知偏差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家庭经济的暂时贫困,把贫困看成耻辱,当成丢人,怨恨自己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一味责怪自己的父母没钱。有的还将学校和社会的各类帮扶政策理解为“施舍”和“同情”,认为受资助就会低人一等,会没面子。因此,很多贫困生从不承认自己家庭经济困难,拒绝资助,有的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当中。一些同学还将自身缺点与不足都归因于贫困,在身体健康状况、体貌特征、性格、气质、动机、需要等方面出现偏差。这些偏差如果长期存在就会让学生产生虚荣、愤怒、苦闷、焦虑、导致心理强烈不平衡。

(三)学习压力大

多数贫困生来自于经济、文化和教育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在音、体、美、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接受培训较少,基础较差,因此,进入大学后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挥会受到影响,文体方面的才能也很少得到挖掘和培养。其次,由于经济困难,他们无力购买一些必要的学习用品,如电脑、MP3等,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另外,在校贫困生大多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家教等勤工助学活动,缓解经济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因此贫困生比一般同学具有更重的学习负载、更高的学习强度和更强的时间紧迫感。

(四)就业形式严峻

近年来,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和受全球金融寒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贫困生大多家庭背景简单,没有父母依赖、没有充足的经费和社会关系资源,存在许多先天的就业劣势,加之自身在言谈举止和气质涵养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从而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感。此外,社会上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也影响了贫困生的就业心态,一想到全家节衣缩食供其完成学业后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不寒而栗,甚至产生消极悲观、萎靡不振等消极情绪。

(五)帮扶工作不当

高校一些物质资助和心理扶助实施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觉受到了轻视,被人瞧不起。比如资助政策宣传不及时和范围较小,不能让所有同学很好的了解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造成“资助就是施舍”等误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名额要经过班级民主推荐和评比,还要将家庭情况进行公示和经常组织贫困生在公共场合亮相接受资助并向资助者反复鞠躬和敬礼等。此外,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内容单一,针对性也不强,无法满足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情绪问题疏导的需要。种种不当让贫困生不敢去接受帮助或接受物质帮助后精神上却遭受重创。

三 正确疏导不良情绪加强贫困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一)合理认知,正视贫困

有关研究表明,所有的情绪问题和不良行为总是与内在的不良认知相联系的,所以疏导贫困生不良情绪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转变对贫困的错误认知,正视贫困。要认识到贫困是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个人遭遇以及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的将贫困归因于父母无能或社会不公。其次,还要明白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改变的,自身不足是完全可以弥补的,贫困不是耻辱,接受资助和勤工助学也并非低人一等,要将贫困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积极提升综合素质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手段,与人交往能使自己在心理上有安全空间,个人苦恼有地方倾诉,不易积存郁结,这对缓解心中的孤独和苦闷很有益处。贫困生要有意识的突破自我封闭的心理,通过选择看望孤寡老人和参观儿童福利院等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爱心,还要经常性地与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密切与他人的联系,并获得学习发展的机会。通过交往和活动才能相互理解,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体会自身的价值,就更能增强自信心,克服消极、嫉妒、抑郁等心理状况。

(三)积极寻求外部扶助

良好的外部扶助是缓冲焦虑,增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贫困生要克服“羞于言贫”和“资助就是施舍”的观点,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政策性照顾。现在,国家的助学政策已相当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及一些社会慈善团体和个人提供的助学款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贫困生家庭的压力和自身的负担,在无形之中还会给自己增加一份动力。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来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同时也能提高社会交往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课程,通过与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朋辈咨询员的交流,可更好的化解自卑和孤独自闭等不良情绪。

(四)掌握常用的情绪调控方法

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贫困生应该学会一些常用的情绪疗法,对不同情境下的负性情绪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一方面要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来调适和放松心理的紧张,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倾诉、哭泣、运动、想象、音乐调节、肌肉放松等适度的调节方式来宣泄、释放和缓解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在自我调控失效的情况下,不要灰心,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咨询条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解除情绪问题,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保持健康心理。

[1]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2]李健.高校图书馆馆员压力与情绪管理[J].图书馆,2008,(2).

[3]徐晓波.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匡麟志.高校贫困生的压力和贫困生学生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责任编校:周 欣)

G646

A

1673-2219(2011)01-0143-03

2010-04-19

湖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障碍及自我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09XKYTC044)。

朱晶(1985-),男,湖南岳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贫困生资助
我们需要消极情绪?
青年文摘(2022年12期)2022-12-07 07:17:30
静心
测试
中学时代(2021年5期)2021-11-11 13:22:49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帮孩子化解消极情绪的绘本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