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1-04-04 04:22张志庆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文学院比较文学外国文学

● 张志庆

外国文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 张志庆

不少人撰文指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实,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办法也有多种,但主要的还要从教的角度入手。教的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教材、教学方法等,而在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外国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本文要谈的是我国高等院校文学院 (中文系)开设的“外国文学”课。这是一门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自1951年院系调整后,中文系一直开设此课。多数学校以每周3或4个学时、4个学分、每届上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形式开设此课。也有不少学校为全校或文学院以外的其它院系开设了此课或与此课相关的课程。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角度看,对此课还是比较重视的。1998年以前,外国文学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下文将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合并,建立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总体上看,两者的合并对两者都有所促进。

远的不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外国文学教学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外国文学教学日益显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国人文学科教学共同存在的,有些则是外国文学教学本身要面对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直不断有学者、教师指出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并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

笔者认为,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几乎所有学生在中学时都学习过外国文学并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为什么上大学后却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从学的角度看,由于文化隔阂,只是像中学时代那样阅读个别作品、作品的部分章节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外国文学则感觉困难,有较强的陌生感;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基础差,接收能力差;从教的角度看,教材内容更新慢,模式老套,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欠妥等;从整体的学校和社会氛围看,很多人不读或很少读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的大部头的作品;再加上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日益重视,儒学复兴的浪潮把外国文学进一步边缘化了。

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关注的是教的方面。一则,笔者认为,教的问题解决了,学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得以主要的解决;二则,应试教育、整体的外在氛围等问题,不是教师的一己力量能解决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并面对这些事实,但是只要教师找到并坚持较好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对问题的解决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解决教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通过教师的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滋养,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一般而言,主要涉及教材的选用或编写;课堂教学内容及其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其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而内容的设计又是由教师对本课的理解即教师的关于本课的教学理念决定的。

从教学理念讲,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应该强调一个区别,一个联系。一个区别指与外语学院开设的国别文学课相区别。外语学院开设的诸如英语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日语文学(日本文学)等,是把外国文学作为学生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的资料,在教学中以语言解读为主,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院开设的外国文学,是把外国文学当作文学研究的资料和部分,正像以中国文学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一样。因为这种区别,文学院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有整体视角,史的意识,要把作家作品放在纵(史的发展)横(同时代)构成的坐标系上加以解读。教师可以以作品为主,甚至可以以俄国形式主义或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解读作品,但这种解读不能以语言理解为目的(语言理解是手段)。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外语学院的教师越来越试图摆脱语言解读而表现出较强的文学理论研究的能力,正如文学院的教师越来越具备较强的语言解读能力。然而,外语学院教师面对本科生的教学,毕竟与面对研究生的教学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有所不同,文学院的教师也只能是具备一门或两门外语的能力,而他们要教授的却是由诸种语言构成的多国多民族的世界文学。当面对由诸种语言构成的世界文学并且是以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时,教师能否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故事所孕育、传达的“意味”(艺术激起的审美情感以及诸如价值观、思想意识、文化倾向、社会趣味等)和如何体会、理解这种“意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强调一个区别相关,强调一个联系指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联系。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是两门课,有各自的理论范畴、学科体系、研究对象。有人强调两者的相同相通而忽略两者的差别从而主张将两者合并[1],笔者以为不妥。篇幅所限,在此存而不论。但文学院的外国文学,以从异质语言翻译成汉语的作品为主要阅读文本,这就内在地使外国文学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

以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教授外国文学,不是简单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各科研究和教学都可以运用的方法),而是以比较文学的视域,把握一种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关系。

当强调了这种区别、这种联系,不难看出,外国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了解异质文学和异质文化,从而更清晰、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文学和文化的必然途径,20世纪以来,这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不学习外国文学,对本民族的认识,对现实的了解,对世界的把握,都将是残缺的、片面的。儒学的复兴、对传统本民族文学的重视因而都不是外国文学学习的不利因素,而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确立这种认识并把它贯穿到教学中去,以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确立了以强调这种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外国文学教学理念,便决定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古典与当代的关系;其二,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外国文学涉及多国多民族的上下几千年的文学,内容庞杂。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中,试图面面俱到,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有的教师抱怨教材不好,如内容不全面、重欧美轻亚非拉等。的确,外国文学教材至今已出版多种,大多存在各种问题,[2]但是,教材只是辅助性的,教师的教学才是主导。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没有必要力求全面,也并非讲得越全越好。一般而言,由于时间靠的近,青年学生对现代和当代的文学更感兴趣。教师要以注重古典与当代的关系为中心,贯穿古今。讲授古典,重在揭示当代的渊源;讲授当代,不忘回望历史。在古典与当代的对话中解读文学的发展、演变,比仅仅按时间顺序讲授文学史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重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中外文学关系。相对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似乎更有现实性,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用的是自己熟悉的语言。学生对中国文学更关注,也更多感性认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重中外文学关系,既有助于打破中国——外国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注重中外文学关系是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联系)。当学生们认识到不能单纯地而必须在“互动认知”中认识中国文学,就会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更加重视。第二,注重揭示外国文学在具体事件具体人物中所孕育所传达的具有普遍性因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诸如跨时代跨国度的人文精神(如狄更斯、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中对贫富差距的忧虑,对下层民众的关心);宗教在文学中的表现和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如但丁、福克纳等不同的宗教观及其文学表现)等等。注重揭示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所谈,对解决外国文学教学的根本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基础性的。在此基础上,辅以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不断改进,多样化,则有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外国文学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1]李安斌,王梅.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合并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J].学理论,2010,(15).

[2]参阅汪介之《关于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见《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何 言)

张志庆/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学院比较文学外国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文学院学人新作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咏 河 大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