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培团”教师培训模式的构想

2011-04-04 04:22曲中林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培训学校工作

● 曲中林

“巡培团”教师培训模式的构想

● 曲中林

“脱域”式的院校培训与教师的现实生活是分离的,行走中的教师培训组织——“巡陪团”参与培训模式,更符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其操作思路:组建专业的巡陪团组织、建立校际共享的巡陪工作资源库、巡陪团走进中小学中并建立与中小学的稳固联系、撰写巡陪工作报告等;其政策保障:在优化培训结构中为巡陪团组建扫平认识障碍、政府为巡陪团出资、建立巡陪团成员流动考核与管理机制;其可行性:教师的工学矛盾决定了进校培训的便利性、助推校本培训、对个性化教师成长的“个别化指导”、教师培训组织的创新。

巡陪团;教师培训模式;培训者;中小学教师

实践中,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不断诞生。如北京市实施“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实施模式,在时间上,脱产学习,在空间上是进城学习,在方式上,是拜师学习。[1]海南省以海南师范大学为平台,通过“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整合全省优质教育资源,以服务少数民族和贫困县市基础教育为宗旨,以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为基本组织架构,利用周末时间,免费送培下乡,开展课堂教学临床诊断研究,依托网络实现指导教师与学员交流的常态化;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教育学院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导师组培训模式等等。借鉴上述理念,本文提出把“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学习教学”,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行走中的教师培训组织——“巡陪团”参与培训模式。这种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师培训理念,是把伊洛特(Eraiil)曾提出的政府中心论、高校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学校中心论的四种从不同团体利益出发的教师培训综合而成的联席培训模式。

一、操作思路

(一)组建专业的巡陪团组织,实施培训者先行发展策略

教师培训在培训场地、设施和教具等硬件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优秀的培训成员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所以要解决好“谁来培训”教师的问题。香港的专业师资培训主要由教育统筹局委托高等院校来实施,并委托各高校教师培训方面的资深专家组成了师训与师资咨询委员会、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导向委员会与教师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等非常设机构,分别负责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定、方向与理念的确定、开展的方式与方法、各时期实效评估及建议、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与指标研究等。内地的教师培训,是由教育局人事部门负责政策方面的指导,教师进修学院具体负责实施。相应地,我们也有与香港相类似的非常设的教师培训委员会——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它一般挂靠在教师进修学院,似乎仅仅是一块牌子而已,不具备像香港师训与师资咨询委员会那样的政策制定、过程效果评估和作出建议的权力。[2]根据我国现行体制,本文认为可以组建由政府和教师专业组织(如教育学会等)共同管理的“巡陪团”组织。巡陪团由高校专家、教学法专家、优秀中小学教师、教育督导员、教研员联合组成,特别是督导员参与巡陪团,使培训工作具有了督导性质。在开展不同教师培训项目时,都要进行对培训者的培训,通过教师培训实践,不断锻炼和建设来自本土又适应本土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团队,这是实现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根本所牲。

(二)建立校际共享的巡陪工作资源库

巡陪团关注促进学校而不只是教学功能的教师,是以一种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不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教师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这就要求巡陪团成员要与教师对接,不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知道每个教师都是一本“书”,一本实践的书,需要培训者去学习、借鉴、研究的一本书,是教师培训的一个基本要素。除此之外,巡陪团的专业支持,还在于把大学资源带到被培训的中小学,为学校提供欠缺的校本研修资源,提供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公共性。即在培训过程中搜集、积累鲜活的培训素材,通过建立培训素材库,进行教师培训资源的整合,再用于每一所被培训的学校。

(三)走进中小学中,建立巡陪团与中小学的稳固联系

好的培训者就是“中介”,在培训中起到组织、管理和引领的作用,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培训团走进中小学中进行巡回培训,或开展巡陪系列讲座;或巡陪专家在课堂上示范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讲解他们的课堂心得,任其他教师评说、指正;或巡陪团可以通过技术上的交换、交流、顾问指导,并随叫随到。这种培训让教师培训回归生活、回归课堂、回归实践。针对农村学校比较分散,学校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就近几所学校联合起来,轮流作为培训点,并设站点协调员,接受巡陪团的培训工作。同时,被巡陪的学校要接受巡陪监督,积极配合巡陪工作,坚决纠正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各种行为。巡陪团成员和实践工作者亲密接触,深入基层,走进课堂,进行田野研究,这种巡陪团与中小学经常性的联系,构建了教师培训的共同体,提供了可以共同实践和研究的“场”,通过交流互动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

(四)促成培训信息的有效传输与反馈,撰写巡陪工作报告

培训的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教师自己,所以,来自教师的感受、意见和建议,是不断改进培训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开展需求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巡陪组织得是否满意、教师对巡陪团的讲座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在培训中,培训的目的应是将关键的理论讲授清楚,引起教师的兴趣、重视和共鸣,教师再在工作实践中去整理、反思、运用、提高、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的构建生成。培训者的信息教师充分接收,教师的参与情况也应该及时反馈给巡陪团,以便查漏补缺,纠正偏差。为达到上述目的,对巡陪工作全面总结,掌握全面客观真实的情况,检查被巡陪学校落实巡陪工作意见建议,必须写好巡陪工作报告。巡陪工作报告始终围绕巡陪工作重点进行素材的准备和撰写,尽可能做到客观、准确,切实批准被巡陪学校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恰如其分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巡陪工作提供训陪建议,这是巡陪工作报告是否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基础。

二、政策保障

(一)打破集中培训的框架,优化培训结构,为巡陪团组建扫平认识障碍

以往的教师培训,是那种“通过一个文件、招来一批学员、请来一个教师、举行一个讲座”的培训,教师多多少少带有“被逼参加”的意味,教师不得不变为“应声虫”,容易产生“暴食”、“厌食”、“偏食”的现象。所以,教师培训应能够准确地闻到基础教育教师的“味道”,实施基于影响教师行为的学校条件的适应性培训,打破陈规,构建教师培训系统内在的良性循环和有效机制。我国未来教师培训形态应该是一种服务型、现代化、高品质、互动式的教师培训。伴随着这种新型教师培训形态的建立,政府以及教师主管部门不再搞“规定性”、“强制性”集中的培训,而是实施巡陪团参与基础教育培训的模式,进而使学校成为研究中心、教室成为教研室、教师成为教研者,我国教师培训必将步入一个内涵充实、结构优化、综合创新的崭新发展时期。

(二)政府为巡陪团出资,使教师培训成为一种福利

消除教师培训的社会偏差,使教师培训不再是少数人独享或按顺序进行的局面,实现教师培训的全覆盖、公益性的教师培训,是对教师的一种福利。教师职业的双重性质即公务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从公务性出发,其培训也应是“公务”的,所以由政府出资组建巡陪团走进中小学,教师免费参与实属必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未来国家要“颁布《中小学教师培训条例》。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单列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农村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政策,主要用于校本培训。”[3]因此,政府是巡陪团组建的保证。

(三)建立巡陪团成员流动、考核与管理机制

巡陪团成员主要采取组织选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单位推荐等方式选配。虽然巡陪团是为教师培训而常设的一个组织,但巡陪团成员不是绝对固定的,巡陪团成员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轮岗交流,对不适合参与教师培训、不受教师欢迎的巡陪团成员,应当及时予以调整。巡陪团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工作程序,组织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巡视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另外,应成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巡陪工作领导小组,巡陪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其日常办事机构。巡陪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1)贯彻国家、地方教师培训工作的精神,组织完成各项培训工作;(2)研究决定巡陪工作年度和阶段计划、方案;(3)听取巡陪工作汇报;(4)研究巡陪成果的运用,提出相关意见、建议;(5)向其他巡陪组织介绍、推广巡陪工作情况;(6)对巡陪组进行管理和监督;(7)研究处理巡陪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三、可行性分析

(一)教师的工学矛盾决定了进校培训的便利性

教师集中培训都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培训,但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学生升学压力大,教师参与培训的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很多的教师还须长途跋涉,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多来自外部的政策压力,而教师能否参加培训要听从于任职学校的安排。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之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看不到他们希望看到的、听到的,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基于学校规模大、参与培训的教师多的实际情况,组建“巡培团”,依据学校“求培”的实际情况,“送培”到校。巡陪团辛苦一点,但广大教师“工作着、学习着、享受着”,能够“省时、省力、省钱”,亦即践行了“师本”培训理念。

(二)融合“校情”的巡陪团培训模式,助推校本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中小学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而完全由中小学自主开展的校本培训是很困难的,巡陪团的参与才使校本培训科学化,将教师的“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避免教师仅能成为“培训看客”以及“教室里种稻田”、“黑板上教修机器”的“知行分离”培训现状,巡陪团以学校为平台、以“校情”为出发点的校本培训,把教师工作的学校变成 “教师塾”,在巡陪团的培训过程中,教师在体验中感受,用日志的方式记录观察和反思,主题包括课堂组织、教师的教学风格、纪律与管理、个体学生需求、课堂程序等,体现了学校本位、教师为本、问题为本的教师培训。

(三)对个性化教师成长的“个别化指导”

张云鹰探索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三”培训模式,即把教师分成“人格培养”、“升格培养”和“风格培养”的“三格层次”,铺设教师专业发展“外环”(教学基本功)、“中环”(教学策略)、“内环”(教学思想)的“三环道路”,构架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的“三维空间”。[4]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三”培训模式关照教师“主体精神”与“个体生活实践”,需要来自专家的“个性化”的指导。巡陪团参与培训模式,是教师自主选择的成长道路上逐步“放手”、“放飞”的过程。在职教师不是缺少理念,而是缺少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操作,特别是在职教师在十年教龄时往往会进入一个发展的“高原期”。如果缺乏专家的个性化的指导,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型”、“熟练型”阶段而难以提升,这个阶段的专家的个性化指导似乎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否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能否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行列,专家的“个性化指导”举足轻重。[5]

(四)行走中的教师培训组织的创新

基础教育是教师培训的生存之基、动力之源,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培训改革的使命和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基础学校教师的受教育需要是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教师培训的生存发展与基础教育实践息息相关,必须树立“教师培训为基层学校服务”、“为中小学教师成长服务”的理念,用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话说,就是“推进教育公平,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随着教师培训举办主体的多样化,教师行业有序竞争机制的完善,教师参训需要的激发,作为现代教师培训组织的“巡陪团”将成为实现教师培训服务供需双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有序流动的关键环节,构建这一组织体现着我国教师培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创新点在于:第一,培训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第二,培训内容的针对现实性;第三,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第四,培训组织管理的自我主体性;第五,培训支持系统的共同协作性;第六,培训质量的有效评价性。

[1]钟祖荣.在观察学习中实现成长[J].中小学管理,2009,(12):4-7.

[2]赵龙山.香港教师培训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0-4-9(5).

[3]张天保,史宁中.一流教师一流教育[J].教育研究,2010,(7):51-57.

[4]让生命的价值在课堂闪光[N].教育文摘周报,2008-1-30(1).

[5]孙传远.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08,(7):57-60.

(责任编辑:刘吉林)

曲中林/广东省肇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

猜你喜欢
培训学校工作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选工作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