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振成
中小学校长人文智慧的缺失与建构
● 崔振成
校长应当与学校相互成就。检视当前中小学校长学校治理的现实场域,我们发现校长的人文智慧缺失已经成为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内在深层次原因。基于此,本文对校长的人文智慧进行了重新解读,积极论证了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并就校长人文智慧的重构做了尝试性探索。
中小学校长;人文智慧;缺失与重构
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说,“一个学校办得好或办得坏,大部分的责任在校长身上”。校长的特殊身份、特殊使命、承载的特殊期望使得校长素质与能力、智慧与修为、境界与德性不仅关乎其个人成就,更关乎其治下广大教师的成就,关乎祖国未来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成就,也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出于对人、对人的完整生命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思考,我们必须对校长具备何种素质才能担当起这一神圣使命进行时代性追问。
在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和 “英雄校长观”渐趋膨胀的背景下,校长人文性涵养的缺失已成为种种危机和弊病的深层次原因。
审视当前中小学校长管理的现实场域,我们惊人地发现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不可回避的弊病:首先,校长权力消费过度。校长权力运行信息不透明,校务不公开、公开的程度如何也由校长说了算,校长成为强势的信息占有方,监督者或监督组织机构没有有效监督的信息来源,失去了有力的话语资格和有效的权力制衡,进一步强化了“英雄校长观”,校长“一言九鼎”,将权力作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源,滋生了贪污腐败、公私不分、化公为私、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等恶劣现象;其次,学校管理中人文因素缺失。校长权力的过度消费使权力凌驾于权利,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知情、监督、选举等权利被权力宰制,没有行使的空间,校长与广大师生员工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情感冷漠、诘难推诿、效率低下,校园失却温馨,不再是师生生命获得意义、精神得以陶冶的温馨家园。
造成上述严重弊病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同时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的当事人——学生及其家庭负责”[1]。校长从书记手中接过权力,其根本旨归在于提高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和学校办学的效率,本身是学校管理的进步。尽管制度本身具有不完善之处,并衍生不少时代性诟病,但其功绩不可磨灭,而且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同样的校长负责制下有那么多境界高尚、守望信仰、功绩卓著的中小学校长)。但是,我们认为校长在权力运用中道德性、伦理性等人文性缺失是至为关键的深层次内在原因。校长在权力运用中人文性智慧的缺失意味着校长内在人格中道德善性的流失、良心操守的泯灭、价值信仰的迷失、精神境界的庸俗、伦理美德的沦丧、情感关怀的抽离等。尽管我们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卓越校长为其证伪,但是校长人文涵养在权力运用中缺失并呈蔓延之势却是不容忽视的可悲事实。这给现代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悲剧与不幸。
校长的人文智慧缺失,以自爱代替仁爱,以“我”而非“我们”为行为动机的逻辑原点,以利益僭越学校教化之神圣,造成学校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学校质量的严重滑坡。学校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必须服务于人,服务于人的生活与生命意义的领悟,服务于人的文化性与精神性的提升。而人文智慧缺失的校长总是将宝贵而有限的资源用于能获得“灰色收入”的形象工程、用于公款吃喝消费、用于进一步晋升的资源砝码等。同时,在缺乏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下,校长急功近利的偏狭心理,除了拼命保有升学率的数字,其他一切都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学校教化意义的根基在消融,带来学校质量弱化与滑坡的风险性后果。
人文性是学校存延的本体性要求。校长人文性涵养的缺失造成学校道德性、伦理性、文化性、情感性与精神性的缺场。校长与师生员工之间只是一种冰冷的上下级关系,彼此之间缺乏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默契,互不信任,甚至相互制造痛苦。学校人文性的遭弃,最大受害者是成长中的学生,学校温情的流失让学生对学校莫名的反感,恶劣的分数竞争沉重打击着幼稚的心灵,彼此的信赖消解造成彼此的信任危机,学生的信仰开始庸俗化,追求开始功利化,精神开始游离化,学校温馨不再,学生也失却忠诚走向叛逆。
缺乏人本思想、人文修为的校长是难以感召人、教化人、引领人和感动人的校长。缺乏人文智慧的校长肯定是难以肩负时代使命的失败的校长,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学校治理,也必定是对人精神虐待与摧残且难以完成时代嘱托的失败的学校。一个校长的治校理念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可以延续一代乃至几代。所以,校长人文性的缺失不仅是学校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
对校长人文智慧的时代性解读和必要性论证是构建校长人文智慧的逻辑前提。
解读校长的人文智慧,首先要明确人文智慧的本体性内涵。人文智慧的首要前提是以人为核心,而非以器物的利益获得为核心;人文智慧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即用人的特有方式来关怀人、理解人、体谅人和帮助人;人文智慧的逻辑起点是仁爱而非自爱,即对他者的尊重,对他者人格的礼遇,对他者生存与发展的关注;人文智慧的根本旨归在于陶冶人自身德性的完善与升华,激发人内在精神的感悟与创意,引发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思考,引领人对崇高事业的信仰与追求。总之,人文智慧是人在充满人性的情境中获得人性的教化和成长。
校长的人文智慧首先在于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崇敬。明确学校教育肩负着教化人的神圣使命,自己对学校治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的成长、对祖国的未来负责的使命履行过程。养成内心道德良知的自觉,时刻警惕自我、克制自我、监督自我、反思自我。养育内在心灵的淡定和从容,追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境界;其次,校长的人文智慧在于将自己的行政人格和道德人格融合,将德性与伦理之善融入到权力的运行之中,付出真挚的情感和博大的关爱,尊重和信任每个人,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生活的空间家园和生命的精神家园,让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心理的安全感和精神的愉悦与自由。再次,校长的人文智慧在于邀请每一位师生员工参与到学校治理的过程中来,发扬民主管理的优势,不做单打独斗的英雄,把学校视为个体完整生命获得成长的沃土。又次,校长的人文智慧还在于将学校的理念、规范、制度以及规划等以人性化的策略引导师生员工内在“视界”的认同与接受,实现伽达默尔意义上的“视域融合”,从而获得师生员工内心深层次的内化、支持和追随。最后,校长的人文智慧还表现在要善于激发师生的学习动力、营造关爱和支持的学校学习氛围。调查结果发现,“在全美国的先进中小学任职和曾任职的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他们认为不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在一种被褒奖、支持、信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创造性是最高的,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2],智慧的校长应当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过渡,做自己学习也带动群体学习的典范。
获得人文关怀是人性的本体要求。因此,学校本身就应当是文化性、伦理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等综合人文性实体。和谐而健康的学校应该是处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的学校,人与人之间充满积极的信任、情感的交融、精神的默契、价值的共识和崇高的追求,和而不同,多元又包容。
然而,现代学校人文性缺失已成为不争之事实。只有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用其充满人文智慧的韬略和气魄并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呼唤回归学校的人文本性,学校才能找回其本真的原点。
同时,校长的人文智慧也是其治校策略的必然要求。外控式的管理模式以及各种制度和规范对学校治理而言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充分的。没有人文性的润泽,很难获得师生员工的内心相向和情感认同。人文关怀还是消解和释放师生员工(尤其是教师)压力的重要途径,校长真切的人文关照能够促进师生员工情绪、情感的顺畅、愉悦,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工作热情,而校长与师生员工之间的矛盾也往往是由于缺乏情感交流与情绪关照的结果,正如有论者所言,“为了解决学校组织情境中产生的冲突,必须首先处理冲突背后的情绪问题,然后才能处理引起争端的事实层面问题”[3]。另外,校长的人文智慧还体现在对学生和家长的关心与照顾,学校存在的根本目的便在于对学校权力和利益的终极消费者(end-user)即学生及其家庭负责,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关心与照顾是智慧化校长的必备素质。
校长的人文智慧也是预防和纠正校长权力消费过度的重要的内在规约。校长谋取私利的动机不仅要受到相关制度的“硬性”制约,还要受到其自身德性与良心底线的“软性”克制。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校长的一己善念来规约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学校的治理理想,但是没有善念的校长肯定实现不了学校的治理理想。
做充盈人文智慧的校长,是中小学校长对时代和人负责必须承载的历史使命。我们主张由内生到反思再到践行的人文智慧建构路径,以期对中小学校长人文智慧的重构有实质性帮助。
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校长只有善养自身的道德人格,才能以德服人,赢得师生员工的内心信赖、情感支持和自觉追随。校长道德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于仁爱和诚信。仁爱方能以人性化的姿态来尊重和礼遇他者,诚信才能自律不欺,对教育事业忠诚。诚于心而形于外,校长德性的高洁必然能内生为一种笃定的人文智慧,并体现在其学校治理的具体细节之中。因此,校长的权威不仅仅来自于其外在行政职务的赋予,更来自于内在自我的德性修为。
校长的内生人文智慧还在于道德领导理念的形成。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是一种依赖于专业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和道德权威(Moral Authority)为基础的领导形态。道德领导理念要求校长不仅应当是有能力的、富有前瞻性思考的以及善于鼓舞热情运筹帷幄的人,更应当是正直的、言行一致的、敢于负责的、不透支信誉的、值得信任的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领导理念所追求的已经超越了外在的、表面的和谐,更多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内在和谐。
“校长专业发展建立在一定外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但是多数‘数据’来源于自身,主要是内部一系列思维‘建筑’过程”[4]。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反思自我的过程。反思自我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策略,是校长检视自我内心、重建价值理性、转换思维路径、启迪心灵智慧的重要途径。反思对校长的人格成长、智慧成长和专业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善于反思的校长能够把握他们的专业实践”[5]。反思对学校的治理也是十分必要的,“毫无疑问,一旦校长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或事情,他们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6]。
那么,人文智慧化的校长要做哪些反思呢?首先,校长要重新反思权力的运用,树立服务意识。正如萨乔万尼所认为的,“管理(administrate)的字根是‘伺候’(minister),教育管理者有责任为学校的需要服务,并通过为家长、教师、学生服务来体现‘伺候’”[7];其次,校长要反思自我的治校理念,树立人本性思维取向。校长要学会尊重,尊重的是知识和人格,学会倾听,倾听的是心声和建议,学会包容,包容的是多元和差异,学会沟通,沟通的是情感和心灵,学会关怀,关怀的是生活和生命;最后,校长要反思自己的治校行为,树立自律的表率意识。正如Both所言,“校长处理变革的操作方式或行动对下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学校组织中,如果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是互助、支持和信任的,那么学校其他人之间也会形成这种关系,如果校长与教师间的关系是猜疑、防备、疏远甚至是敌对、攻击或者是痛苦的,那么学校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如此”[8]。
校长人文智慧无论是获得内生还是启迪,最终必须回归到学校治理的实践场域才能实现校长人文智慧的养成。那么,校长如何智慧地将人文智慧体现于学校治理实践中呢?首先,校长要加强权力运行中人文因素的渗透,避免权力与利益结盟,即在权力运行中要体现道德善性、伦理美德、文化熏染、精神信仰与情感关怀;其次,校长要赋予师生员工应有的权利,增强其主动性和自主性,避免奴化管理,要让师生员工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并体验到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再次,校长要善于将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价值观以及教育制度和教育规范等做人性化的重新梳理和解读,并用人性化的方式让教职员工从内心深处获得启迪、理解、认同、接受和践行;同时,一个人文智慧化的校长要有能力将其治下的教师员工培养成其各自领域中的“领导者”,自己的高明就体现在自己是“领导者的领导者”,是“群英会”中的首席,是学校领导活动中的“导演”;最后,人文智慧的校长还要秉持一种责任感和支持精神缔造具有人文底蕴的学校文化,培育校长与师生员工彼此积极的信任和信赖,创设交流的机会、平台和共同关心的话题,共同建构学校发展的崇高愿景。
[1]冯大鸣.重构和再造“校长负责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2]中国教育报[N].2004,11,02.
[3]操太圣.学校变革中的情绪管理:校长的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4]傅树京.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5]萨乔万尼.托马斯.J.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3.
[6]厄本恩.杰拉尔德.C等.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性领导[M].黄葳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7.
[7]转引自冯大鸣.重构和再造“校长负责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8]Both,R.,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Teachers,parents and 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San Francisco:Jessey Bass,1990,19.
(责任编辑:曾庆伟)
崔振成/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