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怡
内涵发展:基于目标的区域推进
——济南市槐荫区整体性区域性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张 怡
济南市槐荫区基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全面优化升级的区域推进和 “一把手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初见成效。我们为什么要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区域推进?为什么又把此项改革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我们的区域推进,重点推什么?怎样处理区域推进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对于这些重大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做出了初步的回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都必然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对阶段性做出正确判断,科学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正确实施阶段性过程,必定取得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这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衡量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槐荫区的义务教育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在规模、师资、设施等方面实现了“普九”。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师资配备的数量与质量具有较好的基础,办学设施达到基本要求,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学上”。按照“普九”的基本要求加以衡量,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均衡发展。如果把义务教育划分为“前义务教育阶段”和“后义务教育阶段”两个阶段的话,我们认为,槐荫区已经实现了“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有专家认为,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以2003年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全面实施为转折点、开始转向内涵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拐点”,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优质均衡的后义务教育阶段。优化升级、深度公平、高位均衡、特色发展、“有好学上”,是国家、社会、家庭对义务教育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战略选择。在新的宏观背景下,义务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向以优化结构、改善管理、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是实施“后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
县区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里,面积、人口、差异较比“上位单元”(省市、市地)相对较小,有利于统筹和区域推进,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就教育内涵发展而言,相同相近的教育情势、价值取向有利于区域推进。同时,客观存在的市区与城乡结合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亟待通过区域推进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实践证明,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依靠学校自身的努力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区域“领导力”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下,各级党政乃至各基层单位的“一把手”处在权力的中心位置,是筹划、决策、管理、协调等方面的核心人物,是领导团队中的“首席”,称职的“一把手”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导力,既有不可替代的“首发力”,又有不可替代的“给予力”。 反之,也可能“不发力”、“不给力”,甚至“用反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往往体现在“一把手”身上。随着义务教育的阶段性提升,凸显内涵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内涵发展又是一项“练内功”的系统工程,急需要整体谋划、统筹协调、加强决策、强力推动。在此背景下,槐荫区教育局不仅把教育教学改革列为教育局领导团队的“一把手工程”,同时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确定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确定了目标任务、改革重点,明确了工作思路。自2008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由各学校一把手参加的工作调度和经验交流会。各校一把手被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倍感压力,继而变压力为动力,主动深入课程、教材、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深水区”,率领团队克难攻坚,涌现出一批“攻坚校长”。
内涵发展是以必要的硬环境建设为必要条件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是内涵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犹如跳水比赛,有些运动员在现代化的跳水设施里进行比赛,而另一些运动员在石崖、池塘进行比赛,其效果肯定大相径庭。槐荫区大体有三类区域:一是市区;二是城乡结合部;三是农村。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了三类地区的明显差异。优质资源大部分聚集于市区的少数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大都设施简陋。三类地区的内涵发展,明显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为在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营造大体相近的硬环境,近年来,槐荫区统一调度人、财、物力,针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及市区薄弱校“三大薄弱部位”,加强了整体提升的强度。
从2003年起,槐荫区各级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经费特别是中小学公用经费已按市定标准纳入了区级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拨付学校。2009年我区农村生均公用经费实际达到小学415元,初中625元,较08年分别增加了30元、85元,分别比省定标准高70元、130元。同时,区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初槐荫区两镇四办全部通过济南市教育示范乡镇的验收,闫千户小学、大饮马小学、大金小学、周官屯小学、小饮马小学、美里湖一小等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为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了基础和保障。2009年又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顺利完成美一小和美二小的旱厕改造项目以及槐荫中学、周官屯小学的沼气治污项目;农村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教学校仪器配备工程已累计投入370万元;2010年投资500万元为槐荫中学建设一处3200平方米的体育馆;投资80万为古城中学进行教学楼装饰;投资272万元为部分农村学校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增加了设备设施。目前区内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已全部达到并超过部颁二类标准,有6所学校达部颁一类标准,占农村学校数量的23%。全区的农村教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西客站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带动下,以新一轮城市发展为契机,不断加快学校建设。2007年至今,高标准完成了槐荫中学综合楼、济微中学综合楼和钢结构教学楼、营乐小学综合楼、机场小学综合楼等一批校舍建设;为新建的阳光100小学、泉城花园小学、新世界小学等学校高标准配置教育教学设施;将经二路小学整合并入纬十路小学,槐南小学整合并入营东小学;槐荫中学达到国内一流标准的地掷球训练场地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为三十中、明星小学、济微中学等学校的运动场地进行了改造和塑胶场地建设;兴济小学综合教学楼以及昆仑小学和槐荫中学的综合体育馆建设已经竣工。对全区中小学的实验室和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补充完善,2010年已投资500多万元为所有初中学校专任教师配齐了人手一机,实现了班班多媒体。目前,面向全体小学的信息化工程已进入招标程序,预计总投入700多万元。
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和极为复杂的问题,既涉及教育观、教学观问题,又涉及课程、教材、教学问题。对于这项复杂的改革进行区域推进,必须从中选择带有共性的东西予以提炼概括,进行相对统一的大范围推进。槐荫区根据有关课程改革文献精神,结合本区实际,选择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教学模式三大重点,进行目标引领下的区域推进。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统一意志,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带有强制性和相对的统一性,在基层主要是落实问题。部分学校及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弱化被视为“副科”的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部分学校因师资不齐全、设施不完备等客观原因,也弱化了上述学科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槐荫区把开齐国家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质量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通过充实师资、设备、音体美教师“走教”、督导检查等措施,保证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
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在“预留空间”自主开发、各展其长、大有作为的一项课程建设,它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槐荫区对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本着“统筹与放开”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一个基于”(基于课程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各学校遵照这一总体要求,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各自的特色。据初步统计,全区各学校开发的特色课程大体分为三大类30余门,可分类概括为:阳光运动类(乒乓球、篮球、武术、轮滑等);艺术涵养类(花艺、陶艺、茶艺、声乐、管乐、古筝、舞蹈、书画、文学等);科技创新类(果树栽培、生态研究、机器人、发明创新、多米诺骨牌、车模研究等),济南营市东街小学、济南市机场小学、济南经七路第一小学、济南阳光100小学、济南十九中等学校的特色课程规模大、设施完备、门类多达20多种,形成“文化长廊”、“文化一条街”壮丽景观。多个领域的特色课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动的、多元的、研究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目标)、“教什么”(内容选择)、“怎么教”(路径、 方法)、“教到什么程度”(检测与评价)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搞不准确“为什么教”(目标不明),就很难确定“教什么”(内容选择陷入盲目性),“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更无从谈起(无效教学)。现实教学中“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是两大“软肋”。许多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缺乏依据,只是生硬照搬图解新课改“三维目标”,更不会检测“教到什么程度”。针对这种情况,槐荫区通过专题研究、专家指导、选点实验等方式,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四大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从探讨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入手,着重探讨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这本书怎样教),聚集到单元教学目标 (这个单元怎样教),根据“三层目标”选择内容、路径与方法,尝试以科学方法检测 “教到什么程度”。济南市阳光100小学,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团队的引领下,潜心研究,根据各学段教学目标,构建“阳光课堂”,例如语文学科课堂构建策略是:
创设支持与对话的心理场。一是教师有意识地营造学习的氛围,体现语文教材情感性和思想性来吸引学生。二是形成场效应,师生在课堂上就会都有成就感、投入感,此时的相互感染使师生进一步交融,场的依存性就愈加凸显。
凸显体验和智慧的力量。体验、理解,使师生沟通心灵,变作者情感为自己情感,变他人感悟为个人心声,让表达更富说服力和感召力,让智慧灵动表现。
蕴含文化与审美的情趣。语文的这一特质决定了阳光课堂的文化与审美并存,知识与情趣共进。而老师们也基于此,加强了对课程文化的把握与研究。
阳光100小学依据构建策略整合教材,形成了符合学校学情、和育人理念的《阳光读本》。并且研究制定了口才演讲、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一系列围绕语文育人目标的评价指标。实践两个学期以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受到家长的赞誉。
教与学的真髓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方式的真谛是因材施教。学有所思、学思结合,方能主动认知、学会学习。知付诸于行,知行统一,方能学到完整的知识,形成真正的能力。学生的学与思、知与行是有差异的,因差异而实施“差异教学”,为之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是构建各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三大支点。
各学校紧扣“三大支点”,在课堂结构、流程等方面,探索、归纳了一些“模式”。
济南市经七路第一小学把课堂教学中各动态要素的互感互动活动提炼为“对话教学”,其要领是:“学会倾听”、“真诚沟通”、“用心理解”、“平等交流”、“相互接纳”。
济南三十中把以分组学习、合作教学、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合作探究为宗旨的课堂教学提炼、概括为“三步七段”。“三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差异拓展。“七段”:自主导学、教师精讲、学生精炼展示、课堂检测、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济南三十七中在实施“自主多元教学模式”过程中注意对“多元互动”的“度”进行科学把握,具体化为处理好“分与合”、“收与放”、“罚与奖”、“课内与课外”“四个关系”。
各学校以多元视角,分别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新主导作用、课堂结构、教学流程等方面提炼概括的种种“模式”,尽管有若干值得推敲之处,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共同的探求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教学内涵的再认识和对育人规律的新觉醒。
涉入“深水区”的教育教学的区域推进,涉及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义务教育的阶段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建设、育人目标、教学目标的厘定、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问题,都是区域推进和“一把手工程”中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足“深水区”的“舵手”和“划桨者”,只有大体“通路”,明确方向、路径,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有鉴于此,槐荫区教育局以“专题研究”、“现场研讨”、“专家诊断”、“校长论坛”、“教改动态” 等形式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普及与提高工作。专家们对基层进行“理论救济”、实践指导,“草根们”在探究中“自我寻根”,相互“救助”,基于目标的引领,任务驱动下的培训,促使许多校长、教师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在实验中学会了实验,在行进中学会了行进。减少了因理论缺失、行政命令而带来的盲目性。
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中,带有命令、强制、大一统、小一统、整齐划一性质的行政推动,被普遍袭用。此种管理方式,既有教育行政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应有之义,也有“大一统”、“小一统”容易把基层“统死”,甚至“统”出全局性失误的弊病。槐荫区教育局领导团队尽管经验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敏于新鲜事物,前瞻教育走向,但我们并不迷信经验决策和“拍脑袋”决策,而是倚重于科学引领。任何重大举措,看准了,论证了,方能行政推动。比如,区域推动教学改革,到底推什么?不推什么?是经过慎重选择而确定的。我们深深懂得,应该纳入全局予以区域推进的重大改革和举措,而不去推进,必定坐失良机,贻误全局。不应当纳入全局予以推进的而去行政干预,必定占据学校的自主空间,“统”得“万马齐喑”、了无生气。
槐荫区的45所小学、11所初中分布于不同的区域。文化背景、社会场域、办学传统各不相同,差异发展,各有千秋。在当今教育管理框架制约下学校自主改革和发展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维系学校的空间,促进其特色发展,是使一方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槐荫区的区域推进重在指引大方向、大目标、大路子,确定大政策、大举措,进行宏观管理。属于学校自主办学、各展其长的领域不做硬性要求,不予行政干预。像经七路第一小学的对话教育、济南第十九中学的“自主合作、学教一体”的实验,济南第三十中学的“三步七段”教学、济南第三十七中学的“自主多元”教学,济南阳光100小学的“阳光教育”、济南新世界小学的“担当教育”、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的特色课程开发,都有张扬个性、各擅其美的特点,并且见到实效。尊重差异、张扬差异,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刀切”、“齐步走”,在教育管理中并非个别现象。实行区域推进更容易出现此类倾向。硬性的统一要求,对于“冒尖”学校来说是一种束缚,对于后进学校来说是一种苛求,“一刀切”只会“削峰”而无法“补谷”。为了避免此类倾向,槐荫区在区域推进中十分注意分类指导。我们不仅对学校进行了区域性划分(市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而且对同区域内的学校进行全面评估,把握短长,还注意把握学校的“学段”特征(小学、初中),分别提出普适性要求和梯次性要求,注意总结不同类型和梯次的典型,予以推广。比如,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济南三十中“三步七段”校改实验,对于基础薄弱、师资较差的学校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适性”,槐荫区教育局在该校召开现场研讨会,重点在薄弱学校推广该项实验成果。地处城郊地带的三十七中,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高达70%,该校开展的“爱心教育”对聚集打工族子女的学校具有“普适性”,槐荫区教育局重点向同类学校推介了他们的经验。
槐荫区旨在义务教育优化升级的区域推进和“一把手工程”,在整体提升、优质均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学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薄弱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特色学校竞相涌现。校长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教师质素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明显提高。一个个数字和奖项,从某些角度和层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2010年济南市初三学业水平考试中,槐荫区再次实现了教育质量连年攀升的目标。区总分均分超出济南市总分均分22.61分 (2009年超出济南市17.69分),一分四率均超济南市平均水平。
11所中学进一步趋于均衡发展,全区有7所学校总分均分超过400分,8所学校总分均分超过济南市总分均分。
初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93.54%,全区九所学校达到教育局提出的超过90%的目标;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96.86%,11所学校均达标。尤其是济微中学两科合格率均达到99.6%(仅有一名学生不合格),名列市区中学前茅。
2010年,槐荫区获“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称号,区教育局被区委区政府授予 “特殊荣誉奖”;槐荫中学、26中、30中、育华中学和济微中学等学校在国际、国内多项竞赛中获得多项金奖和银奖。
(责任编辑:陈培瑞)
张 怡/济南市槐荫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