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逻辑

2011-04-03 12:33韩玉柱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人文

● 韩玉柱

走向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逻辑

● 韩玉柱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隔阂与对峙状态。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不少研究者认为,要提倡科学教育就不能讲人文教育,反之亦然。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表明,二者之间的整合更符合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教育中,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教育

20世纪以来,滥觞于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纠纷与抗衡日渐激烈,引发了诸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给教育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教育的诉求、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均呼唤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有机整合和协调,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由此得以充分发展,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

一、科学与人文:本不该存在的教育对立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两大重要教育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但二者的教育主张处于对立状态,其分歧在于它们对人和社会的关系认识迥异。人文主义教育者主张“个体本位论”,重个人、轻社会。它反对科学教育功利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反对科学教育对人性、对人价值的忽视,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所以,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主义教育者信奉“社会本位论”,重社会、轻个人,认为离开社会的个人,其存在与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个人价值也就难以实现,因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才是举办教育的初衷。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与教育主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二者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互不相容的“敌对”状态。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二者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此起彼伏,一方得宠而另一方遭贬的局面交替进行。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由于二者各自为政、片面强调一方的弊病与缺陷,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20世纪也是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相互较量的时代。由于科学的发展和科学主义的盛行,20世纪的教育日益受到科学的决定而不是哲学的决定,因而科学主义教育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上风;科学主义中‘惟科学主义’极端形式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又促使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后期的复苏。两大教育思潮较量、抗衡和融合,在20世纪末形成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1]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其最高鹄的,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协调和互补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人自身的解放。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科学人文主义哲学社会观在教育中的反映,同样可以说,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既是科学主义的,又是人文主义的,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目的”。[2]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充分认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对立对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和压力,促进二者走向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逻辑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到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是其价值选择的内在诉求,二者从对立到融合的历史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抉择,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因而,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实施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自然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之维。

(一)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源于古希腊。在18世纪以前,古典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在18世纪以前,自然形态的教育始终是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人类在进入近代之前的几千年里,正规学校主要是传授统治阶级伦理道德与统治术的场所,而生产劳动经验及自然知识主要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默默无闻地积累、传授并延续下来。”[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贪婪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科学发展创造,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科学主义开始在教育的舞台上同人文主义分庭抗礼。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一方面给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随着科学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问题日益尖锐而突出。而且科学技术一旦为非正义、非人道力量所控制,其危害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核战争、核武器、细菌战、化学战以及制造计算机病毒的技术等都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人类社会就越是迫切需要能够高瞻远瞩地运用科学技术,并使之合人道、合理想的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而这些精神、规范和准则又决非科学技术本身所能提供的,也不是当前科学教育所能提供的,它们只能由超越科学技术的人文教育来提供。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抉择

现代教育是全面的、完整的教育。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也即意味着,只重视一种教育而漠视、淡化或遗忘另一种教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教育,对受教者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本来就是完整教育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它们统一于完整的教育过程之中。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所限,人们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行为才有所偏好,片面强调一方而压抑另一方,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两种教育的彼此割裂和不均衡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坚持完整的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与广泛接纳,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已渗入人们的内心,这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它利用科学人文主义的理念和追求来塑造培养内心和谐、与他人及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它既反对唯人性论,又反对唯科学论,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又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4]因而,为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受教者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促进受教者健康成长,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要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纯强调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某一方面的内容,必然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受教者身心的健康成长。只有具备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进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需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对受教者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与法国主张学校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知识和道德特点的普遍价值意识的人”的主张是一致的。另外,美国圣母大学校长郝斯柏也指出,完整的教育同时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部分。按照郝斯柏的观点,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才能“学会做事”,而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才能“学会做人”。教育要想促进受教者健康成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就得教会受教育者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将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它既一反过去教育中的唯人性论,又一反教育中的唯科学论,避免了因轻实际而造成的空疏无用,或因轻人文而造成的道德、价值、人性的失落。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它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中,人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单纯作为抽象的人和单纯作为现实的劳动者而得到发展和满足。”[5]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能实施路径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不仅有客观必然性,而且还有实现的可能性。“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所造成的偏颇。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日益倾向于追求二者的协调发展,并在实践上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达成了共识。”[6]

(一)观念更新:推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前提条件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观念是关键。“我们应该承认,两种教育思潮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各自的不足也正好是对方的优势,因而,我们认为理想的教育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科学教育和人文必须融合。”[7]在教育价值上,既要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又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既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技水平,也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充实完善;在师生关系上,要克服片面的“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积极互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要树立坚决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为实现两大教育思潮的融合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课程建设:推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要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造就和培养未来人才的施工蓝图。所以,要促进两大教育思潮的融合,加强课程改革尤为关键。欲推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应建立以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使人接受教育,而不是限于经济增长一类的外在目的。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更为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8]各级各类学校在坚持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应根据我国“重理轻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调整,有计划、按比例地开设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对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必须具备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的基本人文素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工作之前,同样应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

(三)师资培育:推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两大教育思潮能否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从目前的教育发展来看,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时代的发展赋予教育新的任务与要求,即教育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起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的艰巨任务,培养实现科学与人文双重教育目标的、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严峻的现实要求教师有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高的教育水平。因此应大力加强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科技人文的素养,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了解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不仅熟悉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规律,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能够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体验;使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互动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等;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互相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9]也即意味着,只有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才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习得知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技术本领,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求真、向善的道德理念,并化为具体的道德行动,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相互整合中和谐发展。

[1]黎贵友.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J].重庆与世界,2010,(12).

[2]扈中平.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

[3]周川.科学的教育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

[4]谢进如.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内涵释读[J].网络科技时代,2007,(16).

[5]刘朝晖.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6]冯永刚.对峙与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7]兰英.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与当今我国的教育发展观[J].外国教育研究,1999,(2).

[8]王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15.

[9]孙士杰.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韩玉柱/齐鲁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

(责任编辑:刘丙元)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人文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法治评估中的科学主义:反思与扬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