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小茅
教育的古典气质及其保卫
● 余小茅
针对当下中国教育日趋严重的物质主义倾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教育功利化、表浅化乃至于虚无化,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承续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重申“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这一命题。
教育;危机;物质主义;古典气质
对于如何理解古典的含义,笔者坚持比较单一抑或比较单纯的由时间性和超时间性的“纠结”以及由此蕴含的无穷价值生成性这一标准。或许,就如著名作家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在《何谓古典?》一文中所言:“古典没有时间限制,在其后的世世代代中都葆有意义,‘万古长青’。”[1]在该文的最后,库切尤其提醒生活于现时代的当代人:“只要古典作品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不可能证明自己是古典作品……害怕古典作品不能经受住批评的解构行为,这种担忧是站不住脚的:批评,特别是最持怀疑态度的批评,远不是古典作品的敌人,反而是古典作品用以为自己确保万古长青的力量。”[2]由此不难看到,古典这一概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理时间范畴,因为融入了人类精神意蕴的特定文化符码而具有了超越时间的无穷价值生成性。我们对于古典的理解只有建基于文化哲学之上,才有可能将人们对于古典的理解从现代流行的物理时间中彻底解放出来。当今人类崇尚的所谓“新时间观”对于古典的理解给予了几乎致命的解构。这种“新时间观”的特征为:时间的一维性(单纯物理意义上),乐观时间期待(明天一定会美好等等祈愿),瞬间性(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等价值取向)。或许正如雅斯贝斯在 《时代精神的状况》中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东西,只要是‘新的’,必定具有肯定的价值;如果不是新的,便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经由如此“新时间观”洗礼的当代人,已经出现了“教化的普遍降格与能力的专门化”。如陈平原先生所描绘的,“浮躁之气弥漫整个中国的大学校园。……心境浮躁,对于从事专深的学术研究非常不利。大学校园里,没有人散步,全都一路小跑,好像赶地铁,这样的氛围,对大学的长期发展不利。”[3]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