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制度建设与大学责任*

2011-04-03 08:52吕西忠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责任机制

● 吕西忠

就业制度建设与大学责任*

● 吕西忠

制度建设及时跟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责任的重要举措,从制度政策、高校层面与经济、社会、教育、人才资源等要素关系上分析大学生就业政策机制和大学责任,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大学的育人责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

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项选择”这样一个机制。实现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变革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向更加灵活、更加自主、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明确了高校的社会责任。从实践来看,制度申请的及时跟进,使就业机制更加贴近市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效果更加显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毕业生的高位走势,从高校层面讲,应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就业机制,实现由“学校推荐”向“学校指导”转变,是加强大学责任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我们既要认识到高校责任的缺失,又要预防责任放大和不当责任发生。从政策层面讲,制度创新和完善与及时跟进,将进一步凸显大学责任,使人力资源的优化配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一、就业政策机制创新凸显大学的社会责任

(一)机制创新催生高校社会责任自觉

制度与政策机制的创新,是促进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和有序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规范着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树立“责任高校”意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体现着学校对国家、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高度负责。[1]高校在实现大众化教育过程中,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某种情况下,也存在悖论,主要原因是制度申请与政策缺失所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间,高校盲目扩招,盲目升格、改名、增设专业,盲目贷款圈地搞建设,[2]结果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忧。当下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严峻现实证明了盲目发展的存在。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申请的及时跟进将促进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催生社会责任自觉,同时在一定政策措施的鼓励下将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业机制的创新,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革命性变化,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体现了政策引导所具有的功能,[3]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位走势,在实践中创新与形成的多元化的就业机制即“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将引领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制度申请的及时跟进规制了高校的就业责任,即在实施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必须重视学生就业过程的教育,实现大学教育的责任自觉。

(二)大学应为祖国的强盛谋教育,为学生的前途谋事业

高校从社会那里取得支持,得到帮助,就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将内化为高校的一种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长期以来,高校凭借大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严谨求是,取得了社会对大学精神的亲和及信赖,赢得了学子的向往,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非法律所囊括的,非市场交换关系所论及的,而是一种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良心的综合体现,是科学知识传承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折射出高校的社会责任,折射出高校在对学生培养施教的同时应对其“出路”负责。高等学校应研究市场走势,根据经济发展所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培养学有所成,学有“事业”的人才。所以,高校应当“高校指导”的重任,改革一切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的办学模式,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为祖国的强盛谋

吕西忠/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教育,为学生的前途谋事业,在办学过程中摒弃金钱观念和急功近利思想,承担起高校的社会责任,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好。

二、制度建设跟进增强大学责任,彰显“育人为本”执行力

(一)政策导向催生高校办学模式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本土高校来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内容,在办学理念上突出个性、注重特色、教育模式更加科学,专业设制日趋合理,学科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率的提高,毕业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就业难“倒逼”高校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机制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校主动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办学特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更加关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育人与就业相结合、办学与服务区域经济相协调、招生计划与就业率相配套已被教育政策所重视,这种办学理念体现“高校指导”的政策评价导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受欢迎,就业率高,说明学校教育质量、有特色。当下地方高等院校已经依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培养方案基本精神,根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预期,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便达到与产业结构的更好对接,实现用好用活人才,让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空间。某些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个性化、分类培养的“3+1”(“4+2”,双学位等)主体模式,即三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训练,以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培养。所以政策导向是引领高校走向自我评价、实现教学改革、调整其办学模式、彰显以人为本的大学自觉,推动高校的良性发展。

(二)制度建设及时跟进,进一步增强大学责任

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充分体现了大学的责任。经过这些年来教育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变革,在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发展之后,如果说,我们的制度建设不能及时跟进,政策又缺乏创新,已有的问题和矛盾不但不能解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当下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僵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跌、泡沫学术抬头、功利化“要命”、计划体制影响严重、人文精神模糊、改革步伐缓慢。[4]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这些都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桎梏。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重在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文化发展的轴心,社会发展的源泉”[7],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对于大学生就业中的制度缺失等问题,只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完善政策加以解决,使高校在政策引领下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大学责任,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教育评价机制,借此积极推进由“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指导、自主择业”转变,积极倡导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的政策导向,逐步推进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科学化和市场化。

(三)政策机制创新彰显高校育人执行力

高校要秉承道德责任,凸显大学精神。“高校推荐”不具大学责任约束力,缺乏责任心和影响力,是社会泛化的表征,当社会主体需求旺盛时,无需客体的推荐主体就容易得到满足,由于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等多种原因导致主体需求下降时,客体仍旧固守原本的做法则达不到预期,在这种效果相悖的情况下,客体只有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预期效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位走势,对社会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政策机制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使机制创新内化为高校政策执行力,实现由“高校推荐”到“高校指导”的变革。坚持规制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凸显了重要作用,其工作的政策执行力超出了“高校推荐”的可能,大学生就业责任制、高校一把手工程、大学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挂钩等措施,这些实例充分证明大学生就业政策机制改革完善势在必行,即由“高校推荐”向“高校指导”,转变,其实质就在于,明确高校的职责,加强制度约束,提高育人执行力,进一步彰显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1]杨晨光,徐维彬.抓就业成为高校领导重大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6-12-22,(1).

[2]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6,(7).

[3]杨伟国:高校毕业生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

[4]深圳大学校长话教改:“大学无官”把治理权交还给教授[J].半月谈,2010,(20).

此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路径研究,文号102400430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 言)

猜你喜欢
毕业生责任机制
伤心的毕业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最“叛逆”的毕业生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