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继 峰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名师,多是通过“教学观摩”、“公开课”、“教学大赛”等渠道脱颖而出的。我们看到,已经成为“名师”的教师,抑或正在向“名师”奋斗的教师,是格外看重这样的机遇的。浏览名目繁多的“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大赛课”等视频、教学案例信息,令人感觉为“名师”奋斗的用力有些窄——揣摩专家学者及观课教师的心理,在教学个性展示和别出心裁的设计等方面投入的心思多,本属于常态的教学活动,大都被精心打磨成为很具有观赏性的“课堂风景”了。
尽管很多人一直质疑“公开课”真实性——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课堂回答,总是猜测是不是角色操练后的演出?经典“教学案例”都是后来整理的,会不会剔除了原始教学的失败、冷场,自觉不自觉虚构“细节”、制造亮点……但从综合信息看,大部分名师的确历练出课堂教学的真功夫。因为随机教学、异地教学等,虽然换了教学对象,名师们照样能把陌生的学生们调动得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师生对话配合默契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另外,论著、博客、讲座等从多方位地印证着名师的实力。其理论视野、实践性知识、教学应变智慧等,是无愧于教学名师的称谓的。
教学名师得风气之先,独出心裁、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是很珍贵的优质资源,有助于普通教师开拓视野和领悟现代教学的魅力。名师课堂对话之生动、教学情节之富有波澜、教学过程很多意外的思维收获、兼具音乐美、绘画美的多媒体教学视频等,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课堂艺术”去欣赏。从实用教学意义上说,这些精彩的案例相对于常态教学规格太高,观赏之余,普通老师们多有难以望其项背的感叹!
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愈来愈重视自给自足的教学问题研究。“我们课题研究内容其实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1]然而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缘于自家教学问题的草根研究缺乏力度,或思路枯竭,或力不从心,或零敲碎打、矮小清浅,很多研究停滞于教学困惑话语的诉说层面,无力突围和提高。如果教学经验丰赡的骨干教师在想名师的发展中,不仅仅是迎合专家上“公开课”、忙于参与各种名目的“教学大赛”,能多一点“草根”情怀,不避荆棘,敢走畏途,一线教师深感为难的家常教学现象进行原创性探讨,这无论是对于他们的专业成长,还是引领、带动基础教育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生难教”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感喟。对“难教的学生”没有良方,教师常常感到抑郁,甚而演化成“厌烦教书、厌烦学生”[2]的情绪。
“难教的学生”可能是学习上“教不会”的学生。从“英才教育”转向“平等教育”,教学难度陡然提升,应该承认有的学生智商低,思维跟不上,听课异常吃力,按常规教学是很难见效的。有一则《母鸡和小鸡》的寓言说:老鸡训练小鸡飞,练得很苦,小鸡累得支持不住了,老鸡就指着天上的鹰对小鸡励志说:“不苦练,将来怎么能飞那么高?”小鸡不服气地问:“你为什么不飞那么高?”老鸡说:“正是由于小时候没有苦练,才落到今天的地步,被鹰嘲笑,所以你要从小苦练”。于是鸡妈妈和小鸡一遍遍飞、落、滚、爬地苦练起来……寓意也许很残酷,但也的确揭示了教育问题的另一面:即使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学生的成绩仍然上不去。如果“教师使尽了力气,费劲了心血,然而学生的成绩仍不理想。长此以往,有的教师就会由热情转向灰心,由灰心转向失望,最后由失望转向厌烦、态度恶劣甚至跳槽。”[2]
“难教的学生”,更多的是遵守纪律状况、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与教师格格不入的学生。处于价值多元和信息社会,学生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熏染,思想品质状况超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限度。如家庭特权、悬殊的贫富差距等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简单的耐心开导、爱心教育等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个豪华小区的教师心有余悸地告诉笔者:班有二、三“阔少”,家有千万资产,蛮横霸道,把小小的中学校长、教师等视为可以“踩死的蚂蚁”,其恶俗的傲气教师已经无力弹压,他能做到的,仅仅是悄悄告诫别的学生一定不要招惹这些“恶少”!还有,学生受时尚的影响,纪律很难约束,对价值的“恶搞”现象使很多教师“头痛”和深感无能为力。当学生把荆轲的诗“恶搞”为“大便诗”,书写为“风萧萧兮遗水寒,壮屎一去兮不复还”时,教师终于忍无可忍,脾气大作。[3]管理和教育“90后”、“00后”的学生深不得、浅不得,多少教师为之绞尽脑汁。
从这个维度上看,目前的教学名师发展导向过热地把精力投入于“公开课”、“示范课”、专题报告等方面。有关名师大量的信息表明,他们“教课”的建构思路十分亢奋,教学的新点子、新花样层出不穷。一夜之间数易其稿,处于高能生长态势。[4]名师设计的“公开课”实际上成为教师与部分学生精彩对话的展示课。从积极意义上说,老师和那么几位思维活跃学生的交流对话,对大部分同学理解知识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更多的学生是旁听者、陪衬者,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至于各种“难教的学生”——如知识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基本的道德品质不到位的学生、对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和老师有感情恩怨的学生等等,在“公开课”、“教学大赛”等情境中一般不会制造麻烦,并且能主动配合,执教者事实上根本不会遇到非常棘手的学生教育问题。
正由于此,虽然名师优质的教学产品——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等很丰富,出版的教辅资料,网络挂的视频和案例文本比比即是。但“难教的学生”问题依旧困扰着教师。尤其在非重点中学,如若失去“高考”目标的凝聚力,师生危机加剧。如果学生厌倦学习,表情冷漠,教师教学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而乏味: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的生活。就本人所处学校而言:白天安排七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此外,还有早读一节,晚自习三节。学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把学生完全限定在校园内,就连中午学生也得在教室自习……学生大都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5]窘境中的教师,羡慕名师教学的高超完美之余,挥之不去的是自己的职业倦怠情绪:“把书教得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拿学生没有办法”!“实在教不动了”……
评价名师的导向十分重要。对教学名师,尤其是国家级的教学名师评价,不应停留在孤立的课堂教学的精彩上,不应只看到和欣赏教师苦心设计的与表现欲望强烈、思维快捷的优秀学生们行云流水的教学对话上,不应在“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的教学讲座中陶醉……从更高的期待说,新课改初期也是原始问题的“疯长期”, 棘手的难题令人束手无策。“难教的学生”有效的教学实验是艰辛的、缓慢的、长期的,甚至是无奈的、话不投机的、曲折的……肯定没有“公开课”、“教学大赛”、“经典案例”哪种意想不到的“精彩”!名师除了在“公开课”上投入气力、搜集生动的“案例”作报告和讲座之外,一定要体会普通教师的感同身受,花气力探究“难教学生”的有效教学问题。评价教学名师,应把后者作为重要参数。
中学一线教师最感困惑、焦虑的话题,是新课程教学实施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处在目前的教育语境中,“高考成绩”既是学校的“生命线”,同时家长和学生为之投入了重得不能承受的经济的和精神的成本,所以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教师都是不敢掉以轻心的!然而,新课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明的隐的考试排名的教学评价事实,把一线教师折磨得很苦。中学教师的“民间话语”是:我们成了“祥林嫂”:狠抓考试成绩,体现不了新课程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特色的教学尝试,往往在学校、区、市等层次的考试排名中陷于尴尬,有一种被“涮”的感觉!很多教师消极地总结了教训:考试成绩是硬道理,实施新课程是装饰,不过做做样子给人看,是万万当不得真的!于是,遇到上面检查,教师应对性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貌似热烈,而关起门来,教师则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研究性学习千万不必做得太好!实践活动课不要投入很多时间……
访谈发现一些中学教师“私人话语”(相对于有领导、专家学者在场的、较为正规的座谈交流)表达的同一个愿望是:一直期待着“上面”宣布新课程改革失败的消息!尽管受信息条件的限制,一线教师的声音并未充分反馈在网络中,但只要打开互联网,“书难教”的无奈、困惑情绪还是扑面而来:“那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抽考、调考、单元小考、学年统考、各种模拟考,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样的语文教学怎有好感可言?”[6]“综合性学习要求搜集的许多材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找到的,课文要求上网查询,但是我们的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上了网,而且是不开放的,教师尚且不能,何况学生?课本上一出现‘上网’二字,我们只能望‘网’兴叹了。即使有网络,我们这些教师也是门外汉,动不了手啊!”[7]“有位校长曾对高考备考作出这样一番精辟的描述:‘我们是车,等着上面指示开往什么方向,但上面告诉我们,你们先开起来,我们再指定具体方向。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南辕北辙,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在不知道高考‘深浅’的情况下,有的一方面要执行课改要求,一方面却暗暗拿老课程来补,而更多的则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继续按老的一套做……上面也一再强调‘今年变化不大,稳中有变,要以不变应万变’,但相对于条件落后,信息不够发达的农村学校来说,我们总有种‘人有我无’的忧虑,怕耽误了学生…… ”[8]学生则更苦:要应付新课程头绪很多的“动手”、“活动”,老师又要求借旧课本补老课程;晚上上网自查资料成为新的学习重负,还得报各种补课班……有的高一学生疲惫不堪,叹息说自己迟生了一年,不幸和新课程教学遭遇……
在师生普遍的怨声中,教学名师的态度是很值得留意和回味的。阅读他们的博客,听他们的讲座,名师们似乎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淡化了很折磨师生的话题?我们并不希望名师一定要和有怨气的教师站在一起,为难以两全其美而叫苦不迭。值得深思的是:中学教师一旦成长为名声响亮的省市级、国家级的教学名师,便进入了“体制内”,把精力投入于关于新课程的“国家意识”的领会上——凡是“上面”推行的、专家学者们肯定的,便埋头地以自己精彩的教学设计去印证。如果这样,名师就被意识形态化了,名师和成为名师的努力,会不会对一线教师的迷惘视而不见?对同行无奈的抱怨听而不闻?浏览名师信息,种种迹象告诉我们,普通教师出身的名师正在“名人化”、“偶像化”,交往的多是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教育官员,“名师交往圈”正在形成:来来往往的都是同样的名师,互相“酬唱应和”,言谈、博客,津津乐道和专家学者、名校领导交往的细节……教育发达地区名师多产而密集,活跃余都市,在京沪、京浙及经济发达地区飞来飞去,在媒体上频频亮相,教学视频、案例堆积于网络,操控了关于新课程的话语权,讲座生动幽默,教学赢得阵阵掌声和笑声……这样的名师效应,会不会对教育欠发达地区一线教师普遍的为难、苦衷和沮丧有一种“屏蔽”的作用?
新课改和相应的高考制度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国家级”难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探索。因此,我们并不苛求名师人人都献出锦囊妙计。在这场责任重大的探索中,中学教学名师无论如何都应该扮演“挑大梁”的角色!然而勿庸讳言,目前很多基础教育的名师看重的是自己的“公开课”、“讲座”、“案例”、“著述”的成功,众口一词地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新课程教学的风景无限,却把普通的教师同仁和学生们置于两难的“夹缝”,心力交瘁。尽管如此,舆论还是为名师喝彩和给予很高的赞许,希望名师们尽量关注一下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们的为难处境。一个名师如果对新课程教学与高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心知肚明,私下也努力地进行应试教育,却忌口应试话题,甚至为了保住名师的声誉,对新课程暴露的症状、问题大气不敢出,这是和名师的称谓不相符的。
我国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如经济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包括相当多的城郊中学、乡镇中学等,由于国家近年来力度很大的投入,简陋的校舍正在改观,破烂的危房正在减少,经济困难家庭也不再为买不起课本和交不起学费而犯难,但深层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普遍对教育新理念一知半解,理解新课改精神夹生不熟,本土教学创新意识没有觉醒。从很多教师吞吐的话语,可以推测他们实施新课程教学心里没谱,和名师比照,自我感觉很失败,为之心情沮丧,除非学校布置刚性任务,教学是对外封闭的:不愿意让调研的“客人”听课。自尊心强的老师们觉得自己的课“死气沉沉”,“见不得人”!学生基础的薄弱和课堂反应的迟钝,使很多教师失去了新课程倡导的“互动”、“生成”教学的热情。
笔者与不少中学生“对话”,深切体会是对那些成长于信息闭塞环境、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新课程教学的本土目标一定要降低!再降低!按维果茨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生成教学”、“创新教育”等前卫的话语,对于相当一些学生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应降低到帮助学生跨越自己最接近的发展障碍的低层次。下面是笔者经历的个案:(1)一位高二的学生,据老师说在课堂上横竖什么话也不说,和成人(包括父母亲)基本上不交流,所有的闲暇时间不是上网,就是看电视。笔者要求他说一段话,至少连续说5分钟。学生思路贫困枯竭、抓耳挠腮:“说啥呢,没啥说”!我了解学生的家庭,提示说:“你妈妈看车棚,一个月挣400元,结果丢了人家的摩托车,要赔几千元,当时的情形是什么?你当时干什么?想什么……”经过反复的设问引导,学生从磕磕绊绊、结巴破烂的措辞中,终于进入能带着真实情感完整地说一件事的表达状态:下午放学回家,看到母亲的脸色不好,眼中有泪,知道丢了赔不起的人家的摩托,想哭不敢,和姐姐姐赶快做晚饭……这样的学生并非都有“心理自闭症”,因学习差,长期受歧视而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教师只要能设法让学生张嘴——无论说什么,都是教学的成功。(2)辅导一位高一学生写作文,该学生就在我的书架上找《中学生作文选》抄了一篇,加了一个自己的开头,文中改了几个字,被说穿后很不以为然,认为“写作文不就是抄一篇吗?哪有时间自己写啊?”对不许抄作文感到很奇怪!当批评他的作文95%是抄的,学生竟反驳说:“错,只有90%是抄的……”对这个程度的学生,教师只要做到让学生明白不能抄作文的道理,就是教学的成功!(3)一位初三学生,假期早晨睡懒觉,吃饭很少,父母要求下去晨练,结果他的条件是锻炼收费:10元一个小时。有一天早晨母亲只有5元,他只活动了半个小时就回家了……对于这个程度的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终于明白锻炼对于自己的重要,就是教学的成功!(4)一位高三的学生,经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把别人的MP3顺手拿走,几天以后被发现,老师说以偷盗论处,学生则愤愤不平:“不就是拿去没有打招呼吗?!破玩意,我听烦了,扔给你……”对这种程度的学生,教师如果让他明白什么是偷,借用别人的东西应怎样履行手续,就是教育的成功……
上述“个案”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在今天的学生中并不是个别现象。市场生存、人口流动、乡村家族等自然教育生态的消逝、独生子女的家庭生存方式、“应试教育”的学校生存方式等等,决定了学生基本的“人的素养”的空白,不断暴露出刺目的品质漏洞。这些人文症状一般是不可能出现在名师的“公开课”上的,但却是一线教育屡屡遇到的很棘手的问题。体现新课程特点的本土教学,目标应尽量务实一点,朴素一点。教师如能从自己的每一个具体学生出发,把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引导得爱学习了,把不说话的学生教得能自然表达了,把冷漠的学生教得有感情了,把来自农村的学生引导得在城里人面前自信了等等,正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本土落实。
所以,名牌中学教学教师,在向名师的努力中,能否挤点时间,去经济贫困、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走走?去“难教的学生”的教室看看?关注底层状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很多行业为之付出不遗余力。“关注‘底层’已经成为一种思潮,不只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在美术、摄影、电视剧、甚至流行歌曲中都有所表现,在理论、批评领域更是讨论的一个热点。”[9]教育领域,大学生支教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行动,而名校教师受工作的制约,很难通过自选的行动参与底层的“草根”教育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名校教师至少要做到对底层同行中“草根”教学信息的关注,思考教育不发达地区教师的“诉说”,而不是回避。笔者目睹过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近距离交流的场景:请来的名师教学研究成果丰硕,身份、地位、社会影响等,显然已经获得和专家一样的身份。经主持人渲染性的介绍,进一步拉大了普通教师和专家、名师的距离,对话根本不是平等的、从容的。在互相客套的气氛中,专家、名师显然是核心,是话语输出着,普通教师唯唯诺诺,洗耳恭听,仍然是接受培训者,听专家传播新理念,听名师侃侃而谈,普通教师愈加感到自己和低素质学生“斗智斗勇”的事实太“土”、太闭塞,不愿意自由表露心思。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教师名师更多地成长于都市,“公开课”上有思路开阔、反应敏捷、表达流利的优质学生的锦上添花是很自然的,但在“出产”精品课程的同时,切勿忘记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还有贫瘠的“大田野”的事实。朱永新老师早在几年前就在政协会议上呼吁:“我们的研究团队到西部去,在现场和老师一起手把手的进行工作。因为这种培训,我觉得是最有效率的培训。我有一颗种子,你有一片土地,我们来了,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能够帮助西部教师成长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帮助西部教师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需要的。”[10]其实在职的教学名师也可通过所在学校工作任务的协调,多去贫困地区的学校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形,借名师的慧眼和想象力,为教学资源贫气的学校和创新思路枯竭的教师们注入一点活力。当然,教育不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起点偏低,教学难以出彩是人所共知的,很多教学难题,教学名师也可能无力破解,但只要关注了,一直努力尝试,这样的名师才更真实,更平民化,也会更受人们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周建国.重要的是要引导老师们做“真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5-09-12(8).
[2] 纪大海.教育漫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8.
[3] 李渊.语言文字为何遭到学生恶意曲解—一位语文教师的愤怒[N].中国教育报,2007-09-18(4).
[4] 吴群.幸福的相遇——语文教育絮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20.
[5] 李玉林.浅探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DB/OL].http:∥www. rjjy. gov.cn/ ZiYuan WenJian/ LunWen/20085291127382842.doc.
[6] 杨邦俊.教师的悲哀!——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困惑[EB/OL]. http:∥ www.scol.com.cn.
[7] 刘新强.育星教育网[EB/OL].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5370_1.html.
[8] 韦剑锋.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EB/OL]. 广东基础教育发展网:http:∥www.jiao-yu.cn/teacher/jyfz/kgqy/ 200801/9826.html.
[9] 李云雷.底层文学:一种新的文学想象[N].中国教育报,2008-10-10(4).
[10] 朱永新.建议组织城市退休教师西部支教[EB/OL].http: ∥www.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