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洪 建,栾 新 蕾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发展心理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澳大利亚都是小教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尽管澳大利亚的课程名称为‘child development’即《儿童发展》,我国的名称也有称为《儿童心理学》)。比较中澳小教专业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之处说明了中澳教育侧重点的微妙差异,同时反映了中澳教育各自的特色。[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中国江苏的扬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查尔斯顿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为例,对中澳两国小教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做一比较,期盼对优化我国小教专业教学大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启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查尔斯顿大学对《儿童发展》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较为丰富、具体。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大纲规定学生必须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这些理论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他们产生的争议,必须理解儿童生理、心理的各方面发展以及他们的相互依赖关系,必须理解环境、儿童发展、儿童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能力性目标方面,大纲要求学生在成功地完成该课程后,能够独立或合作探讨该领域一些主要问题及其争论,能够把该课程内容应用到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此外,大纲还在情感性目标方面做出一些规定,如热爱教育事业,形成并奉行在自己学习领域中的主导价值观。
我国扬州大学小教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较系统、深入的认识,了解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主要心理特征,从而形成心理的发展观。同时,结合小教专业的要求,重点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能初步分析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从事科研、教学和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澳两国的教学目标虽然都涉及知识、能力两方面,但两者侧重点不同。中国的教学目标追求高层次,重视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应用性注重不够。而在澳大利亚,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明白不同知识间的争论与联系,因为他们认为知识是为能力而学的,理论是为应用服务的。相比而言,澳大利亚重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而我国比较重视知识内在的体系。总之,两国在教学目标方面最大的不同点是在知识、能力目标之外,澳大利亚的教学目标还涉及情感性目标,这与澳大利亚的办学思想有重要的联系,澳大利亚的办学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本。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两国教学大纲都涉及儿童生理、语言、认知、情绪、意识、行为、社会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的唯一不同点是,澳大利亚除了基本理论,主要围绕小学展开,而我国的教学内容除了小学,还涉及小学以前,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发展,以及小学以后,包括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还开设了先行课程《普通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基础,而澳大利亚无相关的先行课程。对于小教专业来说,学习的重点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但学习小学前以及小学后个体心理发展将有助于小教专业学生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解,并能够对个体的发展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但重点似乎不够突出。
中澳两国大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区别。中国的教材大多采用纵向结构来安排内容,从胎儿期直至老年期,逻辑线索非常明确清晰。而澳的教材大多采用横向结构来安排内容,从生理、语言、认知、情绪等不同方面来划分不同章节。
澳大利亚儿童发展课程的主要内容为:[2]
·有关儿童期历史的和当代的观点
·研究儿童发展
·生理、认知、语言、社会、道德、情绪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性别和身份的发展
·环境发展——生态理论
·家庭、同龄人、友情
·儿童发展的当代争论点
·学习模式和策略
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为:[注]《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何桂宏执笔),扬州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007.
·发展心理学理论
·胎儿的发展
·婴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心理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大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知识体系的完整,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澳大利亚则不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3]澳大利亚注重新的理论的介绍如“环境发展——生态理论”,同时,注重跨学科教学内容,如将教育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学习模式和策略”纳入其中。我国则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主。
其次,在我国,专业教学一般按照教材结构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注重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联系儿童实际和当今教育实际较少,需要的课时数相对较多。而澳大利亚教师在依靠教材的同时,以新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选择教科书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并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需要的课时数相对较少,注重联系有关教育事件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补充该学科的新成果,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学习。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及兴趣大有益处。
总之,在课程内容上,澳大利亚聚焦小学段,更加集中,强调运用的广度。而我国将个体生命成长的诸阶段纳入其中,重视学科体系,强调知识的深度。
受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小教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澳大利亚多以讨论法、自学法为主,这从该课程的每周计划中可以看出,大纲规定每周1或2个小时的教师授课(lecture),2个小时的讨论课(tutoral),在讨论课中,要求助教课堂指导,其余时间为学生自学(individul study)时间,基本学习方式为Reading,Studying,Consultation,即阅读、研究、咨询。通过自学,完成支持性阅读和基本作业。此外,大纲还要求学生必须亲身接触儿童,将自己置身于小学教育情境之中。而我国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为主,课堂讲授中穿插一定的讨论,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地参观或见习的机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不够。
中澳两国教学方法的不同与两国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有很大联系。澳大利亚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所以讨论、自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并要求学生亲身接触儿童。而我国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以便指导未来的实践。而在诸多教学方法中,讲授法因其能高效地传授知识而倍受青睐。当然,这可能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班级规模小,而中国大学扩招,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有一定关系。
需要提及的是,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这从时间安排可见一斑。儿童发展课程的总课时为120个小时,包括学习活动和完成作业,每学期的周时间表中平均有9到1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1或2个小时的讲课,2个小时的个别指导,每周总共三个小时的面对面教学时间,其余时间为自学:来自于课本或学习模块的支持性阅读(40个小时),准备并展示作业(30个小时),考试并展示(10个小时),自学时间共计80个小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这在我国并不多见,我国学生的自学时间明显不足,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师均未明确规定学生的自学时间,自学仅仅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澳大利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基本作业和考试两方面。其中,基本作业约占60%,除了完成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学生还要通过实际接触一个或多个儿童,完成一篇论文或调查报告,该论文或报告的评价标准包括:[2]
·访谈的有效性/有步骤的接触儿童后所得的数据资料
·把儿童的反应和有关的参考资料的内容联系起来
·以某种理论观点对儿童反应的解释的洞察力
·从某种理论观点出发,来自于儿童反应的教育含义
·考虑到被选理论观点的限制性
大纲规定:如果一项作业没有展示出让人满意的论文标准,那这项作业将得不到分数。学生必须重新计划作业直到他达到了令人满意的论文标准。计分标准分为HD、D、C、P、FL五个层次。
考试只占40%左右,内容包括30道多项选择题和1篇小论文。大纲明确规定:多项选择题主要测试学生对题目本身以及题目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理解,不仅仅是让学生回忆一些事实。小论文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论文内容要注重教学实践,字数限定在700到800个单词之内,允许学生参阅课本。
我国的教学评价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相对简单,评价只涉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日常检查和学期末的闭卷考试。其中日常检查约占30%,主要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闭卷考试约占70%,考试内容多数是对教材内容的再认或再忆,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很少。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对理论的运用。
与我国相比,澳大利亚的小教专业更加重视学生在未来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适应性,倡导“为理解,为应用而学习”。强调在校就出“产品”,学校对于教学的目标要求均以课程结束后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标准,即学完后就会做。小教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小学教学、科研等工作,该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鉴于此,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汲取澳大利亚重视学生适应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更应强调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通过自由讨论、案例思考、情景训练、实践体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澳大利亚的小教专业可以说与小学生、小学无时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的小学情境中通过与小学生的亲身接触学习专业知识。而我国的小教专业教学脱离小学教育情境,几乎是“书斋”式的教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书斋”走向“田野”,多给学生提供走进小学,接触小学生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创设拟真情境,如本文第一作者在澳大利亚学术访问期间,考察了查尔斯顿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室,该教室放着许多小学生使用的bigbook,其尺寸大小与小学使用的读物完全一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努力创设一种拟真的小学教育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反思、对比中感受学习的意义和乐趣,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开展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是真实性学习重要方式。课题研究不同于习题练习,习题训练往往是在限定条件下让学生去寻求惟一正确的答案,它巩固了基础知识但容易忽略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而课题与习题的不同,在于课题没有限定条件的约束,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3]做课题需要学生发挥一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付出很大的辛劳,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变单纯教师课堂讲授的局面,探索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等在小教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学校实际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为适应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应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制作教学资料库,搭建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式。
此外,应加强学生自学的要求与指导,完善教学大纲,提出明确的任务与具体要求,布置自学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澳大利亚,除了论文要求,平时每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要完成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性作业(paper),学习负荷较大,学习过程并并轻松。而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则轻松得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考前只要突击一下,也能通过考试,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学大纲,加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除了期末考试,要特别加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考查。课堂参与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与效率;社会实践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让学生选择一个真实的问题、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闭卷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三者的比例,关注过程,适当增加课堂表现、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在评价中所占的分量,降低闭卷考试的比例。关注过程,向过程要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就没有高质量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本研究得到澳大利亚查尔斯顿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的资助,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托尼·拉金. 中澳课程大纲之比较[J]. 上海教育,2001(14):63-65.
[2] Child Development.BEd(Prim) Course Review 2007[M].Charles Sturt University,2007.
[3] 王春兰,陈仲常.中澳教学方式的差异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9(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