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40)
浅说语境与显著度
杨 波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40)
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总是结合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本文主要就语境可以对认知框架进行调整,把不显著的变得显著和词义的显著度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问题进行探讨。
语境;显著度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它指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二是客观语境因素,它指包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写对象等在内的动态因素。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对语言运用给以语境上的制约。语境一般分为两类,即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和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如表情、姿态、手势等)。
显著度就是被识别与处理的显著程度。心理语言学证明,词语的理解过程中,显著的词义比不显著的词义优先处理。(Giora 1997)事物的显著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一般情况下:容器比内容显著(因为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整体比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因为能动的比不能动的显著);近的比远的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
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总是结合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语境可以对认知框架进行调整,把不显著的变得显著,主要方法有:
第一,给定一定的语境,使原来不在认知框架的事物放在临时的认知框架中,使其显著度增加。
例如:
一次宴会上,国画大师张大千向戏剧大师梅兰芳敬酒:“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正当大家不解其意时,张大千笑着说:“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这话正好说明唱戏动口,绘画动手——“君子动口不动手”,于是逗得宾客大笑,梅先生举杯一饮而尽。
这个例子中,张大千敬酒时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就是在宴会这一语境中构建了一个临时的认知框架,从而增加了显著度,使得宴会气氛十分热烈。又如: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校长林文庆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的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这个例子中,鲁迅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讲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鲁迅正是巧妙地利用特殊的语境构建了临时的认知框架,给林文庆当头棒喝,实现了话语交际的特定目的。
第二,提高可及度。所谓可及度(accessibility)是指相关的概念从记忆或环境中提取的容易程度。例如:
当汽车快到十字路口而司机仍未减速时,旁边的人只需提醒:“红灯!”司机便会立即作出减速、刹车的反应。
这个例子说明,司机头脑里早已储存有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应该如何处理的信息,因此,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只需用极简短的话语提示,他就会立即调动大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去补充。所以,可及度高。
有的概念之间不属于同一个认知框架,很难建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可及度很低。例如:
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围城》)
这个例子中“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与“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两个概念不属于同一个认知框架,因此很难建立联系,可及度很低。
第三,加重音。加重音,就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它是由说话人根据所要强调的语意而安排的重读。恰当的使用加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
例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些加重音,就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突显出来了。
又如:在戏剧《雷雨》中,当周朴园与鲁侍萍二十年后重逢时,周朴园的一系列台词,就是通过加重音增加显著度,从而使周朴园虚伪、自私、卑劣的本性暴露无遗。
·周朴园 你——你贵姓?(攀谈回忆无锡,周朴园见“鲁妈”后很诧异)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听说投水的女人和孩子都活着,警觉,并为被揭穿所谓梅小姐的事实惊疑)
·(忽然起立)你是谁?(警觉、惊鄂、害怕)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疑惑、恐惧、不知所措)
·(忽然严厉的)你来干什么?(卑劣、狡诈、对鲁侍萍的来意表示怀疑、警惕、暗含威胁)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小人之心,在亲手制造的悲剧面前冷酷、虚伪、势利)
以上内容主要谈论了如何利用语境增加显著度的问题,下面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根据语境理解词义,即对词义的显著度在不同语境中的认识问题。
王力先生说:“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前者可以叫做‘因文定义’,后者则是‘望文生义’。”所以,词句的解释应当在上下文语境中使用,即根据语境解释词义,否则就会产生随意性。
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词往往是多义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例如:
·别(告别)了,同志们!
·别(不要)上来。
·别(戴上)上校徽。
·别(另外)具一格。
如果语境不能限定单一的义项,就会产生歧义。
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词义有概括性,它既可以指一类事物,又可以指其中的某一个体,这就要由语境来决定。例如: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一个树是泛指,是集体概念;第二个树是具体的,个别的。这都是在上下文语境中确定的。
语境增加词的临时性意义。有些词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时候,词义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义素。例如:“看书”的书已完成,有+[完成]的意思;“写书”的书还没有完成,有-[完成]的意思。-[完成]的书在语言运用中仍有可能存在,如可以说:“他的书还没写完”,不能说:“我看完了他没写完的书”。
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词语能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出现,其实就是一个词语搭配问题。词语搭配,主要是词义能否互相组合。例如:“充足、充分、充沛”这三个词都有“满”和“够”的意思,但“充足”大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东西搭配;“充分”、“充沛”大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阳光充足、理由充分、精力充沛。
以上谈到的“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增加词的临时性意义、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显著度,即词被识别与处理的显著程度。
综上所述,研究语境与显著度问题就是为了在具体的场景,即由一定的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交际情景有机组合成为的言语交际场合中,取得更好的的交际效果。做到既能准确理解他人的表达,又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
[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宁基.语文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刘志刚.普通话训练与测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建南.口头交际的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Abs tra c t:People always choose and understand words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in the course of daily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at context can adjust the cognitive framework.It also discusses the way to understand the saliency of mean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words:context;saliency
Brief Talk on Context and Saliency
YANG Bo
(Tianjin Railwa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 300240 China)
H030
A
1673-582X(2011)01-0085-03
2010-09-03
杨波(1972-),女,天津市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从事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