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玉 范同华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如是说。将“诗意地栖居”融入教育,就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审美的思维思索人生,借灵性的想象描绘家园。”洪湖市第一小学以“让师生诗意地栖居”为办学理念,“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怡情、以诗塑美”,走出了一条以诗兴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有德行天下。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反映古人优良思想、远大理想、高尚人格的经典作品。以诗育德,就是让诗中蕴含的德育要素,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势,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转化为学生儒雅、诗性的日常行为。
营造诗一样的环境。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亮丽的诗画墙和主旨明确的文化长廊。五年来,学校先后投资三万余元,将古诗文名句配上画,制成牌匾挂在教室走廊上。文化长廊以诗的语言和鲜活的图画,传达了学校“修身、立德、爱国、守礼、勤学、善思”的日常行为要求。诗画墙引导学生进入吟诵名人佳句、体验诗人情感、感悟诗人品格的情景之中,氛围浓厚,真切自然。
推行诗境似的晨读。2003年以来,学校坚持每天朝读十分钟的古诗文。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在校园广播主持人的解读、指导下,全体师生吟咏、背诵,经常引得家长驻足观赏,与生共吟。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支短笛,吹奏出动人的曲调,动人心弦,给校园增添了一片生机。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设计诗化的主题班会。2004年4月以来,学校开发了诗文活动课——以诗育德主题班会。在这种活动中,学校将《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和中华诗文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施加影响,进行教育。如“孝敬父母”与《游子吟》,“爱惜粮食”与《悯农》,“爱国”与《示儿》……教师将这些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用必答、抢答、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去辨别、思考,让他们认识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创编诗意般的礼仪操。学校根据实际创编了一套《诗情飞扬》礼仪操。《诗情飞扬》以三字经的形式构成,分“仪表篇”“交际篇”“理想篇”三个部分,朗朗上口。每天课间操时,操场上近两千人表演的礼仪操,诠释了学校开展诗文教育的思考、做法与追求,演绎了学生彬彬有礼、秩序井然、蓬勃向上的风貌。铿锵的吟诵,传达的是诗性之美、人生之美;优美的动作,表达的是阳光行为、阳光心境。
中华诗文辞藻华美,内涵丰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背诗,启发学生用诗,指导学生写诗,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益。
以背诵达标促积累。学校组织诗文背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2003年3月,学校出资1.5万余元,组织教师编纂了《中华诗文500首》。在诗文积累过程中力求做到:背诵指标切实,即按人均背诵量,分年级规定背诵达标指标;背诵过程真实,即班级通过全面检测,对本班每个学生定级后,再将班级达标的学生报学校考级小组检测定级;背诵督查落实,即每天早晨诗文诵读期间,教导处有专人巡视,且作专项记载;学生的背诵结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和评优直接挂钩。目前,通过检测,80%的学生人均会背诗90首,42个学生会背诵的诗超过250首。
以竞赛争优促提升。竞赛是提高学生背诗量的有效策略,是促进学生诗文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形式。在整个竞赛中,学校确保竞赛内容明确,如背诗擂台赛、诗文知识竞赛;竞赛活动丰富,如小组对抗赛、男女生对抗赛、自由组队对抗赛、多轮淘汰赛、小星星大奖赛(10分钟内背诗量达98首以上)、名星大决赛(在知识竞赛竞答中,答案的正确率达98%以上);竞赛形式各异,如诗句接龙、对号入座、名句摘章、情景配诗、闻诗起舞、快速抢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诗背诗的热情,而且使学生的诗文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生参加洪湖市诗文知识竞赛。
以课堂创新促发展。背诵、竞赛是积淀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必要前提。可要真正有效启智,还需要教师创新课堂,从解读、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训练,有效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六年来,学校开发了“课内古诗—课外古诗”教学模式,开办了诗文写作培训班,开展了阅读教学渗透研究,开设了习作应用(诗文)指导课。学校充分利用年级教研周、学校教研周,对已有教学模式、教学风格进行研究、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这一契机,推陈出新。
以自主实践促应用。学校按计划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自主观察自然、学校、社区,让学生用诗的形式把自己观察后的感受表达出来,在写诗过程中,恰当表达情感。同时,在接待外来客人的过程中,学校尽量给学生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应用。如以诗迎宾、用诗送客等。学校坚持每学期出一期校园文学杂志《新叶》,每年出一本《娃娃诗》诗集,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
思为情涌,行为情动,辞为情发。学生的情是培育出来的,是激发出来的,同时也是自然生成的。古诗文蕴含的情感丰富、真切、朴实、高雅,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和身心的愉悦,情操得到陶冶,能让童心进驻到一个快乐、明亮、广阔的天地。
在课堂上育情。课堂是培育学生情操的土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语气、语调、语速和重音的变化,感悟诗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心境,通其志,融其情,对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培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情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感。面对浪费,学生会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对贪玩,学生会想起“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面对失败和挫折,学生会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节日里煸情。每逢节日,学生内心深处都会有丝丝情感的萌动,教师往往抓住这一特定的环境、心境,充分煽情,让学生去感受、去诵诗、去吟唱、去抒发情感,对学生进行富有诗意、颇有诗性的情感熏陶。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献花献诗,在纪念碑前宣誓唱诗;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引导学生为母亲、老师送一首饱含感恩情怀的小诗;国庆节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赛诗会;中秋节组织学生赏月,给远方的亲人送上一首诗……如此托物寄情、以诗言情,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生活变得富有诗情画意。
在游赏中激情。2005年9月至今,学校每年都开展一次“走进洪湖,走进湿地”的主题活动。在那里,学生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述洪湖的初春景象;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洪湖春末夏初的壮观。在那里,学生采集标本,回校后在标本上附上诗句,在观赏和阅读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洪湖湿地与洪湖发展的密切关系。诸如此类的种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让学生萌生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的真挚情感。
在习作时表情。把积累的诗句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语言,这是学校实施诗文教育的目标之一。这种转化的过程,既是启智的过程,更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受到真善美教育的过程。如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爱国情怀;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思考;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见解;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表达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表达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这些应用,无不表达了生活的本真,情感的本真,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美需要感受,更需要塑造。古诗中,有诗人描述的叶绿花红的色彩之美,也有诗人炼字炼句的传神之美,更有诗人表达的人性之美。借助古诗文教育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理想、美的素养,以至塑造美的人性。
倾心吟诵鉴赏美。要让学生倾心吟诵诗文,背诵诗文,并从诗文描述的情景和事件中去鉴赏美,必须用一定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编辑《诗文知识竞赛题库》时,教师有目的地将竞赛题目分成自然风光篇、友情篇、感恩篇、惜时篇、言志篇,引导学生分类阅读、分类背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鉴赏美、发现美,受到美的熏陶。
开心玩乐感受美。情趣是一种心境,心境影响着学生感受美的质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让有趣的活动作为学生吟诗和感受美的载体,效果颇佳。遵循学生的需要,学校开辟了大课间活动,如跳绳吟诗、踢毽子诵诗、舞蹈唱诗、快板说诗……学生不分年级高低,在课堂中,在操场上,在各种玩耍中,心不离古诗文,口不离古诗文,整个校园洋溢着吟诵古诗文的热情,弥漫着古诗文的清香,回荡着古诗文的音韵。
>>学生进行诗文才艺展示。
细心作墨创造美。学校始终坚持把习作教学与古诗文教育结合起来,把美术与诗文融为一体。如办手抄报,给诗配画或为画配诗,展示诗文习作等等。每年在“六一”“元旦”前夕,学校都组织一次美术作品和学生诗文习作展。学生或根据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确定要表达的主题,或根据学校近期开展的活动,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或根据自己看到的一些日常现象,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愿望,然后写成作文和绘成图画,并给画配上名家诗句或自己创作的娃娃诗,极具情趣。
追求创新表达美。用创新去表达美,这是学校古诗文教育呈现的另一种境界。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表达美,为学生提供舞台表现美。在实施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美、感受美,让他们萌生用创新表达美的热情和愿望。学生选取古诗中自己认为蕴含着美的诗篇,改编成小故事,然后用表演的方式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情操,表达得淋漓尽致;把古诗文中具有人性美的诗句、人物,按朝代顺序编成顺口溜,写在卡片上,记在心里……在这些创新活动中,美的种子正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推行“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办学理念六年来,学校的诗文教育充满了美,它有着与人文教育的默合之美,有着从吟诗到育人的跃迁之美。这是一个至美的境界,全校师生就栖居在这种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