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涛
(上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上虞 312300)
语文课堂期待语言学习的回归
金涛
(上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上虞 31230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突出特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文性”的地位得到提高,但语言学习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反而愈遭冷落。本文就当下出现在语文课堂的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并呼唤语文课堂向语言学习回归。
语文课堂;课改;人文性;语言学习
新课标理念推广以来,随着“人文性”的粉墨登场,不少教师在发掘语文学科人文内涵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语言学习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反而愈遭冷落。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在人文关照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它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等于要动摇语言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地位;相反,针对以往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指出了一条更符合语言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语感与语势的结合,内容与形式不割裂的途径。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重视。三维目标观在关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观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操作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导致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使语文教学患上了一系列的“凌空蹈虚综合症”。在三维目标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然后才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的共同责任与目标。语文教学是要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它只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语文学科单独可以完成的。“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而“人文性”则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平常说的是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叔湘先生也曾做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与书面语的教学。张志公先生也曾强调,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夏丏尊先生也曾讲道:“学习国文应着眼在文字方面。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理解,语文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兼有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任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语文教学就是这样,通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语文姓“语”,分析品味语文的种种努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言学习上来。
积累与模仿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突出表现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学习要注重积累与模仿。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积累语言,这是很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过去,我们批评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当然不错,但是如果认为学习母语可以少背或不背,同样是错误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①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蔽之,是不读书。课堂上不让学生好好读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外好好读书。一直以来,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可以断言:不解决好读的问题,语文教学就永远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困境。
对于教材中一篇优秀的选文来说,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然后品味语言文字,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我们分析语言,其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语文课要分析把握课文的情感思想,更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思想如何用语言表达。简而言之,语文学科一方面要关注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关注其形式。当然,其他学科也关注这二者,但不同的是其他学科关注形式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而语文是为了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真正的语文课是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换言之,语文能力是综合能力但首要是语言能力。
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同时也要防止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发挥。教材依旧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我们要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有的教师没有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价值取向,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教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抛开文本任意扩展延伸。有的课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还没有领悟、内化,教师便忙着补充课外读物,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课外知识。凡此种种,教师都没有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他们关注的仅仅是文章内容无意义的拓展,所谓的改革也无非是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做文章。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看似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化,但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语言学习缺失了,语言技能没有得到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一文中说道:“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语文,只有首先使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得到实现,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抛开了语言学习,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性质上又有何异同呢?语文的本质属性又何在呢?
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产生另一种偏颇,那就是忽视语文课中科学理解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的课程。我们也承认“无意识学习”的存在,但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肯定比无意识的语言学习效率要高。
例如高中教材中的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传达了生命、母爱两大主题,它们在文章中表达得深刻又深沉。语言别致富有表现力,内容与语言融合在一起,读起来给人无尽的享受,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作品的语言特色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例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作品的语言耐人寻味,但如果没有有意识的语言学习,仅靠感悟、概括或讲解,那么作者在地坛进行的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就淡化了,而文章后半部分的主题对母爱的理解过程,作者的自责、悔恨就成了一个空壳,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切思考,更谈何心灵震撼?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让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及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韵味,从而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对生命、对家庭、对亲情的认识,真正做到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实现情感的体验与内化。这表明,语言学习需要自觉的意识与稳定的注意。
我们期待、追求新课标中提倡的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和“人文性”,但是,只凭语感不讲理解,用“人文性”来冲击“科学性”的倾向亦是不足取的。“语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光凭语感容易产生误识。另一途径是理性的,就是要学习语法。在提倡学习语文的“人文性”的今天,似乎一谈传统的“语法知识”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但事实上,语言知识不过是一种语理教育,本来就不应取消,取消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语言?光凭语感又如何解决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传统语文知识教学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知识本身带来的,而是教师该如何去教,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意义。语感与语理并重才能真正学好语言。当然,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鉴赏点,语言学习并不只是关注那些精彩的描写,简洁的叙述、精辟的议论、清晰的说明等我们都应引导学生学习。
在大力推广新课标理念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作业形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首先,注重积累、背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词句的作用与妙处;抄精彩的语句或段落;背经典的古诗或文章。其次,开放式作业。写自己想说的话,给学生一个倾吐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发挥个性的空间。同时,也要有一些限制性的作业,如结合具体的文本仿写、扩写,设计出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作业,不可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流于表面或形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让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使学生既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注释:
①著名学者吕叔湘非常赞成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他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有两点,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92.
[2]顾振彪.“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统一的[J].职教通讯,2006,(7).
[3]边境.现代文阅读课要关注语言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Z1).
[4]同淑君.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5]王宁.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05,(8).
[6]桑志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5,(8).
(本栏责任编辑:郑晶)
G712
A
1672-5727(2011)12-0118-03
金涛(1978—),男,浙江上虞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