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 因形悟神——散文抓一点切入教学法探寻

2011-02-19 17:04:57仇恒榜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文眼散文文本

仇恒榜(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因形悟神,把握散文的结构主旨,领悟文本独到的情思。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教给学生倾听散文文本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抓散文的“文眼”,解读散文的标题,概括句意、段意、局部和整体的内容,学会做合理的推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文本情蕴等。

散文的“文眼”是指蕴含作者情思最集中,最能彰显文本写作意图的句子。“文眼”是理解散文文本,把握散文各部分关系的关键句。怎样找到“文眼”呢?首先,文眼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在开头,文章后面的内容一定与它关系密切;在中间,文章上面和后面的内容一定会前注后顾;在结尾,一定是对文章前面的内容水到渠成的总结。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一句莫过于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了,这一句之所以被人看作“文眼”,是因为下面的内容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教学本文,可以让学生找寻散文的“文眼”,探讨为什么把这样一句作为“文眼”处理。这种探寻的过程其实就是牵一发动全身,通过抓一点来带动对文章整体的解读,通过揣摩文章的关键句来体悟散文的神。

教学设计要注意积累和提示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散文文本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具体可感的学法指导,从文章标题切入是抓一点切入法的又一途径。学习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导入课文后,我由文章的标题切入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文章标题取名为‘我心归去',作者的心何去何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感知。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作者的心是从遥远的法国回到中国。我问学生:“既然这样,那么文章的哪些段落是关于法国的,哪些段落是关于中国的?”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第 1到 4节是写法国,第 5到 7节是写故乡,第 8到 9节再次从法国写到故乡。”我顺势启发:“文章在第 1到 7节里写从法国到故乡,第 8到 9节里又一次写从法国到故乡,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讨论后得知:第一次写是铺垫,而第二次写则是使文章表达“家园之思”的主旨得以升华,由此可以导入对散文主旨的认识把握上来。

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句意段意的概括有助于对文章形神的准确把握。散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抓关键句、梳理层次、归纳内容、概括中心等,都是最常见同时又最有效的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议论性散文,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了精要的总结,热情颂扬了马克思为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贡献一生的奉献精神。课堂讨论时,我启发学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使用,通过关键语句来梳理层次、归纳内容要领。学生很快找出能够标示文本脉络的一些重要语句,文章的思路也随即变得清晰。

在散文学习的过程中,从散文的语言本身出发去探寻作者显性的情感态度并非难事,但对于讲究含蓄的散文文本来说,读者沉浸文本、根据相关表述做合理推断尤为重要。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散文中一些重要语句对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发微显隐,准确而全面地领悟散文的意蕴。在高中学生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以赵本夫的散文《告别三峡》(2007年重庆高考题材料)为例做了尝试,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以后,学生们明确了这篇记游散文以“告别三峡”这件事情为线索,以“告别”为中心,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地安排材料,表现了三峡移民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情感,也反映出他们为了顾全大局奔赴他乡的观念的变迁。我把阅读的任务交给学生:作者作为游客之一,目睹了三峡移民的现实人生,一股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从字里行间渗透而出。今天,我们作为读者,能否根据散文文本内容一一说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呢?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从文中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态度的相关句子,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告别三峡,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些情感的变化——开始时多情、失落而又惆怅,继而是感动和崇敬,最后是表示热切赞美的心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要求学生对文本中作者的意思作出合理的推断,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琢磨文字背后的信息。

狄尔泰阐释循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强调理解与经验的互相循环。对文章的理解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才能更深入,经验又必须以理解为前提条件。“因形悟神”的散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对相关语言的内省。散文的情感性是散文艺术的生命,散文感动读者的重要因素在于散文作家的笔锋常带感情,这种借助于散文语言的形蕴藏着的内在的神有时是隐秘的,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一番揣摩,单从散文语言的表层很难把握。教师可以联系过去所学的课文,帮助学生解读散文的意蕴。学生在学习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的过程中,对选文的第 5节内容感到较难理解。我首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划出同作者情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词或短语,如“凄凉”“凄楚”“凄迷”“鬼雨”“湿漉漉的灵魂”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凄凉的心境呢?这时再提醒学生联系余光中的生平经历。学生忽然领悟到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自己多年与大陆之间几乎没有来往,而自己的故乡正是在大陆,一种浓重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时却又不能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我让学生联系必修一中的一篇散文《乡土情结》,柯灵先生这样写道:“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不是同样适用于离开故土多年、四处漂泊的余光中先生吗?心理学上的这种组织者策略激活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于本节化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词的用意,我先让学生品读蒋捷的词,把握蒋词表现出的年少时的欢乐无忧、人到中年客居异乡的伤感惆怅和步入老年的凄苦无依之情,这样品味之后再来思考余光中先生为何化用蒋捷的词,学生自然得出先生是在借蒋捷的笔抒写自己心中的块垒,间接表达自己大半生的人生体验。综合以上内容,这一节表现的意蕴应该是作者漂泊异乡的伤感。

教学中,有时要诱导学生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散文文本零距离接触,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为防止学生主观误读,在学生体验感悟之时,我们要让学生出示这样感悟体验的文本依据,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此做理性的提升,才可能准确地领会散文的主旨。如教学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课题出示后我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由交流自己搬校后的感受谈到人为什么时常回忆起过去。学生说是因为环境变了,生活变化了。我补充说,还可能是以前的环境虽然已经消失但对我们意义重大。刘亮程把自己的回忆当成了证据,他回忆了哪些证据?这些证据有何意义?继而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文本的感知中。讨论文章最后两节所写内容时,我问学生什么样的记忆会存在下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思索过后,学生们说只有那些深刻的记忆才会存在,有学生回忆自己考了年级第一名时的情形,有学生说是自己生病住医院时的情形……我问学生:这些对今天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学生回答:这些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回忆有时也是一种享受。这时,我要学生回答作者在最后两节中表露的对传统生活的迷恋,提及一些消失了的证据是否有助于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问题。经过反复预热,学生就不会感到难以理解了。文末一节只有一句话:“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我问学生,这里的“回家”是什么意思?“家园”主要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不把文题定为“过去生活的证据”而说成“今生今世的证据”?阐明自己的看法。这样,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对文章的感悟引出作者对文章主旨的揭示:本文既写了对家园失落的无助、茫然和怅惘,又启发读者要珍惜并且把握好现在,坚守精神家园,放眼未来。

猜你喜欢
文眼散文文本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读与写(2020年1期)2020-11-25 03:22: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