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与教学意义

2010-11-27 05:36崔展王文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实质例题算法

●崔展 王文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与教学意义

●崔展 王文

1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1]。近年来,算法多样化已成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的话题,诸多论者都认识到这一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那么,它为什么会带来如此效果?

本文试图进一步探寻算法多样化的实质及教学意义,以此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对实际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2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2.1 算法及其由来

在数学活动中,有些方法经常被用到,以致于习惯化了,程式化了,譬如: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第二个加数“7”被拆分成“2+5”以便于“8”和“2”凑成“十”。 这样一来,计算变得便利而合理。久之,这一方法(即“凑十法”)被固定下来,成为程式化的操作方法,这即是算法。

在上例中,先有主体参与其间的数学活动,然后在数学活动中产生算法。简言之,先有“数学活动”后有“算法”。人类发现数学知识的历史也正是如此。

2.2 算法传递及其弊端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情形却并非如此。

当我们要讲授某一算法时,它早已为人们所发现。即算法是现成的,我们可以不必探索,而直接传递给学生。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二:其一,现成算法预先存在,它使算法作为结果的直接传递成为可能;其二,较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主动发现算法,直接传递的方式似乎更省时、更便捷。

但弊端也由此而产生,算法的直接传递,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会形成不恰当的数学观念:学习数学就是接受课本上的一套算法,然后用这些算法解答习题。

2.3 “算法多样化”是对“算法传递”弊端的矫治

算法多样化,是指学生由于知识背景,思考角度不同而在同一题目中表现出多种解题方法的现象。譬如:在35-7的退位减法中,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列出如下算法:

(1)35-1-l-1-l-1-l-l=28

(2)25+(10-7)=28

(3)(35-5)-2=28

(4)20+(15-7)=28

(5)(35-10)+3=28

(6)(35-15)+8=28

针对算法传递的弊端,中外数学教育家都强调,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唯有发现,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理解算法的最好途径就是发现它,没有什么比依靠自己的发现更令人信服”。

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算法,在发现中去掌握算法。算法不再作为唯一的、固定的模式来传递,这正是算法多样化的要义。要言之,算法多样化的实质就是数学发现。

3 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意义

3.1 提供发现算法的机会

为明晰起见,我们以退位减法的学习为例进行分析:

35

-7

28

其步骤可表述为

35-7=20+(15-7)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

用教具进行演示,则可图示为:

国内辽河油田对采出液的热能回收利用方式为加热蒸汽发生器给水,由于换热温差的限制,仅通过换热器回收该部分热能并不能充分回收。因此,参考图1中余热回收流程,在国内气温较高不需要采用防冻系统的前提下,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利用这部分采出液余热。

如上,通常教学就是教师通过例题讲清算法的主要步骤与道理(如上例退位减的道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然后由学生仿照例题进行练习。

这种教法的实质就是试图直接传递算法:算法是唯一的、权威的、无庸置疑的;教师通过例题(配以教具演示)讲清算法与算理;学生接受算法,仿照例题做习题。

这里,不能说学生只有表面模仿。学生也达到了较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教具演示,学生懂得了算理(“为什么要借 1”,“为什么借 1 可以当 10”)。 问题在于,这里的算法被当作“绝对知识”进行传递。学生尽管理解了,但只是被动的理解与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为学生提供任何主动探索的机会。

如果采用算法多样化的教法,情形则刚好与此相反。

“我们现在要从35里减去7。这里有35根小棒,要从里面拿出7根,然后数数剩下有多少根。我们试试看,有几种拿法?”

实际课堂教学表明,学生可以找到如下几种算法(即拿法)

算法(拿法)一:

算法(拿法)二:

可以看出,让学生在对小棒的拆拆分分中亲历算法的产生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皮亚杰所说[2],知识是儿童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从内心自发生长起来的。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不同经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不同的算法。

3.2 促进学生体会数学的必然性

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而且具有可靠性和必然性,如:3+2=2+3=5,常识要成为数学,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算法)。比如解答如下问题:一箱苹果24个,18箱苹果有多少个?

通常列出算式:24×18,即表示18个24相加求和;如果有情景支撑(比如小棒操作),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策略,如:

(1)20×18+4×18

(2)24×10+24×8

(3)24×20-24×2

策略的多样化表明了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创造性。24可以分成20和4两部分;同样,18可以分成10和8两部分;思考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亦即算法不同,而结果一致。“殊路同归”,这不恰恰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吗?而我们固定的竖式乘法也正是对策略(1)的提炼和总结。

3.3 转变和完善“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

算法单一化的学习往往使学生认为知识是 “绝对”的、“外在”的,数学学习不过是在老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讲解或形象生动的演示下,理解算理,熟记算法;然后根据算法,模仿例题,再进行类似的练习以达到自动化。然而,有研究表明,长久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只知算法。如果就算法背后的道理向学生提问,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回答;而且越是简单的算法越容易被学生当作一套外在的规则来接受。换言之,算法单一化的教学,无法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算理。

3.4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以上两例中,如果算法过早的统一和“程序化”则会完全剥夺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建构的机会,从而禁锢学生原本丰富多彩的尝试和思考,这怎么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们往往抱怨课堂时间紧,因此习惯把现成的算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过早的使用形式化的语言讲解知识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复制的模版,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又怎么会有创新呢?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过程恰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然伴有主体的重新建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3,6.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l.

崔 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 文/山东省淄博市第十八中学

(责任编辑:刘 明)

猜你喜欢
实质例题算法
税法中的实质解释规则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