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阳光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0-04-05 20:05徐金波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阳光探究数学

● 羡 静 徐金波 尤 洋

小学数学“阳光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 羡 静 徐金波 尤 洋

一、联系实际,感悟生活化的“阳光课堂”

生活化是小学数学阳光课堂的基本特质之一,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放回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和素材,让数学学习如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问题的亲切感,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我校崔硕老师在教三年级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就应用了这一教学策略。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只是听说过几分之几这样的数,但对于这些分数的实际意义并不了解,如果直接讲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么抽象的概念,孩子可能会不好理解,于是崔硕老师便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过生日平均分东西入手来开展教学:“今天,是双胞胎姐妹的生日,妈妈为双胞胎姐妹准备了生日礼物:四块巧克力、两瓶饮料,姐妹俩应如何分呢?”学生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一下子就想到了平均分,把四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姐姐妹妹,把两瓶饮料也平均分给姐姐妹妹。随后再在孩子们已对平均分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把蛋糕引出来:“生日蛋糕只有一个,怎么分呢?”这时老师借助直观的圆形纸片让孩子把圆形纸片当蛋糕来分,学生很容易就从中间对折得出了蛋糕的一半,也就是蛋糕的二分之一。这样孩子们对二分之一就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教学几分之几,就不会那么抽象,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如,在教学“261-99”的简便计算时,学生往往对计算过程“261-100+1”中的“+1”不理解,常常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老师设计了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9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再找回1元。学生在这一“买卖交易”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多减再加”道理,从而明白了计算“261-99”时为什么要“261-100+1”的算理。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我校朱本岗老师在教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后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教学思想。“朱老师刚买了套房子(课件出示房间透视图),我想粉刷一下房屋的内墙面,哪些是内墙面?能指指吗?”(学生指,教师操作课件,让学生说那些是内墙面,教师有意识的指一下外墙面和地板)“乳胶漆每桶能刷60平方米,老师买了两桶够不够用呢?我想请同学们帮我算算。”“你还需要哪些信息呢?”(墙的长高、门窗的长宽)“为什么需要门窗的长宽呢?”(因为要去掉门窗的面积,门窗不能粉刷)“说得真好,门窗不需要粉刷。下面就先请同学们参观老师的房子,注意看里面的数据。”(课件出示房间浏览,教师适时出示有关数据。)

这是一道综合练习题,但用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学生从解决问题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整个练习过程,学生主动学习、互助合作、共同探索的气氛浓厚,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增强、群体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亲历亲为,体验操作化的“阳光课堂”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尤其是在空间和图形方面。而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操作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操作者往往仅限于教师而扩展不到学生,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因此,我们的数学“阳光课堂”倡导还学生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动”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通过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我校徐金波老师在执教《锐角和钝角》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徐老师提供素材让学生先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然后再动手推拉角的边,让学生仔细观察角由直角变锐角(钝角)、再由锐角(钝角)变直角的过程,最后再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不同的角排一排。这一环节的教学以学生动手操作代替了以前的学生看、听老师演示的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三者之间变化的可逆性,获得了更为牢固的知识。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想“动”

学生要有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诱发学习渴求,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被点燃,思维的闸门就会被开启,蕴藏的潜能就会被挖掘,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我校尤扬老师在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时,为学生准备了两组大小不一的角请学生比较。第一组角相差较大,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出结果;第二组角相差较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得出结果,教师便问学生怎么办,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同时为学生提供直尺、三角尺、半圆形纸片等学具,让学生自己创造量角的工具。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还有实践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思维活跃了,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也多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台湾的作家刘墉曾经说过:“世界上的最好的老师是把知识教成活的,并且由此引发更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擅于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

三、自主合作,践行探究性的“阳光课堂”

适应知识经济和终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当代数学教学的目标除了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外,还特别强调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而探究式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赏识,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在数学阳光课堂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能想能讲能读能做能问能评的,老师决不包办;学生所想所讲所读所做所问所评的,老师定要尽可能赏识。例如,我校羡静老师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先提示目标,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做自主学习的心理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相互更正、评判,让学生向教师发问并做好自我小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自己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坚持一种积极赏识的态度,而且引导学生在相互评判时也注意先肯定他人的积极方面,再提出善意的改进建议。整节课下来,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感悟、自主探索、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而且使数学学习成为了一种美妙的精神漫游,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动力。

(二)合作,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合作是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小学数学阳光课堂采取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既知己知彼,善待自己,又善待别人,扬长补短,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效率。在我们的数学阳光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助功能,通过组内外的交往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在被帮助中懂得感激,在帮助别人时获得幸福。例如,朱本刚老师在教学“简单统计”中的“随机事件”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实验“扔硬币”,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扔、有的记录,经过若干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你扔硬币能肯定哪一面朝上吗?”并最终通过统计结果得出“不能”结论。学生在这一小组活动中初步体验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方法,了解了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即使是学困生也有机会在集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我们的数学阳光课堂,绝不仅仅是一门有关“数”的学问,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数字的计算、图形的描绘等,而是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孩子们深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探究化特质,引导孩子们逐步建立起应用数学、操作数学、探究数学的数学信仰及态度。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

羡 静 徐金波 尤 洋/济南市阳光100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阳光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走,出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走在阳光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