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0-04-05 20:05曹瑞敏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培训老师课程

● 曹瑞敏

以文化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曹瑞敏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校本研修,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师生的高位发展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制度化、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文化”所彰显的独特魅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学习文化——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互动提升

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贯穿教师工作、生活始终,让学习成为学校的一道文化风景。

教师读书起始于“指令性阅读”:一学期读一本指定的理论书籍,交流心得。发展于“专题化阅读”,选定读书专题,进行文本阅读、网络搜索、报刊摘记,打造自己的特色。潜身心于“60分钟静读”,各取所需,创自阅读,沉心思考,随心圈画,是对教育知识自选自读的主动汲取。承传统于“群体性学习”,以《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为主件,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促进教育思考的理念,大密度地抛送给老师,是对其教育智慧的日久天长的滋养提升。

在渐行渐盛的读书行动中,我们逐渐规范教师读书的范围,力求多向受益,全息摄入,成“杂家”: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垫理论;读文学名著,自我感受,进行欣赏式阅读,提升底蕴;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感受成长;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了解信息;读人文读本,域内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

“捧读”成为校园最美的姿势之一,“享受阅读”成为读书的核心价值观。“那充满智慧的文章,不仅展示了教育家的心路历程,而且那鲜活的教育理念,绽放光彩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教育着我,让我一步步由幼稚走向成熟。”——曲广宁。“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打开书本,打开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成长之门,在读书的过程中体味快乐吧!”——孙钰。“书将永远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沉浸于油墨的芳香,聆听纸页翻动的声音,在文字遨游中体会那难言的满足、幸福和富有。”——山其红。这是老师们在自己的读书感受中写下的浓情的一笔。读书正在成为老师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读书在教师成长中起到精神滋养的作用的话,那么培训则承担着提升教育技术、技能的任务,是教师成长中永恒的主题。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例:

进行跟进式集体培训。跟随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本着建成即培训,培训即应用的原则,形成了跟进式培训模式,使每一种设备配备之后就可以展开全面应用。进行整合型应用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环节、教学设计培训,让老师明确了整合的实质,从根本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进行互动式个体培训。将1634个网上课程置于网站,老师们进行自选学习,达到基于应用,各取所需的功效。

培训充实着老师的生活。在工小,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午休时间里信息技术培训中老师们的切磋和研读,个人时间中教师个体在网络上的自学和咨询。本学期引进白板后,三个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轮番培训,高密度的信息流量和技术指导,让白板这种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很快走进了部分教师的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向了更高的效率。不足一个学期里,林世美老师的英语课在中央电教馆白板课题开题会上示范即受好评,被指定参加全国比赛;李娜老师的数学课则通过层层关卡,在区市省比赛中脱颖而出,推荐参加全国比赛。培训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有力支撑。

读书和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醒和思考,是理论同实践的对话,让深度思考激发创造。

注重课堂教学反思,强调一课三次反思,获得三层收获。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从个人备课,到集体通课,到个性修改形成教案,教师经历的是对教材的反复阅读理解,对资源的多次整合重构,对方法的多向审视调整。教学中的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面对不同学生,及时调整教案,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课程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在反思中总结成功,剖析不足,提出改进,收束本课,启示将来。已有十几节课获奖的陈吉宁老师在一节探索课的反思中写到:“深度思考,品味美丽,让我们自身也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吧!”表达着反思所带来的课堂美丽。林群老师也记录下了她在反思中的成长:“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志?我突然明白语文教学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

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强调老师关心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教育反思让老师们注重学生体验,尽力将每一次活动开发成学生全体参与的课程;注重教育观察,把“人事”“物语”所引发的学生变化进行及时记录;注重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观点。反思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必需。

综上,一天三小点,成就大事业:读书,一天读一点;培训,一天学一点;反思,一天写一点。这种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纯化了教师群体的关系,让教师在信息摄入中走向专业成长。

二、合作文化——让教师在“研究共同体”中互为课程

在校本研修中,建立以学习、交流、合作与发展为基本要素的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使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影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建设三个共同体。

常规教研共同体,以学科分组,以挖掘教材、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

在“集体备课”中让课堂“实”起来,形成“集体通课、个人主备、平台发布、个性修改”的备课模式。重集体智慧的整合和个性特点的发挥,在思维碰撞中形成预设教案。在“接力上课”中让课堂“精”起来。同级部老师就一节课反复磨练,接力上课,在老师们互为培训者的高密度、高质量的培训中,在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帮助后,在把意见内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财富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节节精品课了。在“多维评课”中让课堂“活”起来。采用堂堂跟进的形式,达到每听课必评课。上课者自评,听课者互评,指导者点评,反复咀嚼,精心思考,群策群力。“常规研究共同体”这种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方式,使教师在互动和对话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实验研究共同体,以课题分组,以发现问题、实验创新为重点促进教学。

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直奔教学需要。本着“一题多层面”的原则进行“分解课题”式研究。如“资源性语文教学”研究中,将课题分解成阅读、作文、实践、作业、备课、评价等多个子课题,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采用“学科联动”方式研究综合性课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实验中,将多学科教师和相关学生整合为一体,分别承担脚本设计、电脑绘画、角色配音、资源开发任务,使每一份资源都实用而精制。采用“校际协作”的方式研究地域性课题。“基于网络的校际间协作学习”实验中,87所全国不同地区实验校以小课题为研究内容自由组合,师生合作体通过综合实践、网络互动、网络评价等方式协作研究,使实践成为基础,网络成为平台,地域差异成为资源。“实验研究共同体”把全体老师引领到科研的轨道上,促进着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轨。

三、课程开发共同体,以课程门类分组,以整合课程、制订纲要为重点服务教学

我们以“中国风”为主题,建设学校课程。回归传统,开发“根文化”课程。 以“孝、忠、善、礼、义、诚、勤、俭、智、勇”十项美德为内容,通过“传统故事、成语接龙、格言放送、古诗天地、经典阅读、我的故事、我的发现和实践天地”等版块,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讲故事、说成语、诵格言、背古诗、读经典的过程中习得美德。走向开放,开发“海文化”课程。建设“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完成“海洋世界、海域名城、海与名人、海上交通、海与文化、海事沧桑、海洋环保”七大版块内容,形成“资源类”、“活动式、“学科类”、“研究式”学习的模式,用网络课程引领了师生学习视野走向开放。“课程开发共同体”提升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学校事事皆课程的理念正在形成。

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整合了教师资源,打破了学科界限,在学校中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场,使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专业发展。基于这样的合作,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传统美德活动课程、中国海网络课程、古诗文诵读课程,剪纸、脸谱制作进入美术课程,京剧进入音乐课堂,螳螂拳进入体育课程;基于这样的合作,我们的课题研究从“八五”走进“十一五”,选题更加前沿,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加丰富,先后建成“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经典诵读网站、动画城网站、“大家”作文网站、教师培训网站;基于这样的合作,音乐组的老师共同发展着,李昕尉老师的音乐欣赏课《大河之舞》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第一名,张慧老师又获市音乐优质课比赛第一名。计算机教师钟林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成为优秀教师,优质课获市级奖,辅导学生进入全国比赛,数学课钻研又取得成效,成为一专多能的骨干教师。刚工作5年的孙剑老师也走上了全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舞台,学校的科学、优育课也在全省优制课比赛中获奖,而通过电教优质课走向全省、全国的就有38人次。“在这样的群体中,想不进步都不行”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四、课程文化,让教师在“开放性平台”上互助成长

教师是一门课程,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教材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同时,搭建“开放性平台”,将教师的思想、经验这些“课程”积累、物化,在校本研修中与同伴互为“课程”,互助成长。

“工小同盟会”本是老师们自发建立的“民间”QQ群,后逐步成为了学校的公用群,承担了学校会议通知、老师反思交流的任务,成为求助、助教、传递信息和资源的平台。“FTP平台”则将老师们日常积累的所有资料集于一体,分类储存,并自成体系,形成分类、共享的资源,任何一位老师都可登陆、下载、参考、调用。目前已累积的5.6G资源,成为支撑教师互相学习的功能强大的平台。“教育博客”更成为老师们互相学习、自觉成长的课程。老师们在博客书写中完成着对教育的自我觉醒、情感释放、自觉锻造,实现着和教育同仁、学生、家长间的讨论、沟通和交流。

QQ平台、FTP内网、教育博客是将教师的个体资源换化成所有教师共学的公有课程,而将教师的部分评价公开化,评价过程也是教师“课程”开发的过程。

在“探索课、示范课、评优课、创新课、当堂质量验收课”听课评价中,阅读每个人所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格的教学,每位老师都成为被学习的课程。运用自制课程资源说课,对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信息技术能力等分项评绩,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准备之后成为了展示给全体教师的示范性课程。建设教师成长电子档案,将教师所获成绩、精品教学设计、学生评语等有价值材料按年度放入,既成为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又是教师间互相学习的有效课程。

青年教师陈晓燕在她的年度总结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办公室里,一抬眼看到的就是老师们手中永不停息的笔,批作业的笔、写材料的笔、自我学习的记录笔。这每个人手中的忙碌笔正是我们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的,老师个体的修炼是个性课程打造的过程,而一份份独特的个性课程又成为其他老师和所有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课程。

文化化人,这文化不仅存在于学习、合作、课程文化的组织形式中,而且还承载着“比干劲、比奉献、比创造”的工小精神,是“一切取决于你的信息摄入”“坚持是最不需要技巧的”行动理念,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态势”“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行走方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曹瑞敏/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培训老师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