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霞
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初探
● 张 霞
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生命化课堂”就是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远发展,让师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体验着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是生生不息、师生互动的课堂,师生能在各自的互动与体验中进行沟通与理解,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与思想,共同体验着课堂互动的乐趣。有位智者曾说:“课堂上宁可要深刻的一部分,也不要平淡的全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思考着怎样用最新的理念潜入孩子们的心灵,怎样用最巧妙的语言和方式来激活孩子们的天性,让师生在彼此的互动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灵动和幸福。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越轨”,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异想天开,提倡大胆争论。
在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喜欢看小品《卖车》吗?想不想现在来一段?(学生此时已经欢呼雀跃了)接着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小品《卖车》的片段。看完之后,又问:大家说小品中的范伟答错了吗?学生回答说:没答错!接着问:为什么范伟的答案与赵本山的总是不一样呢?学生纷纷议论最终得出结论:思考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范伟的思路太狭窄了,想法也太老套。于是我引导,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基于此,在感知完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阅读收获时,学生都踊跃发言,有个小组的展示就特别有创意,他们模仿中央10台的“人物”栏目,大胆尝试,做了一期人物访谈活动,过了一把当节目主持人的“瘾”。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激发了生命的灵动。
“生命化课堂”需要教师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从而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生命的真切体会。同时教师还要以此为基础,通过情景与风味的创设,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台阶》这篇小说,以“台阶”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父亲终年劳苦,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最后用大半辈子的辛苦所得将自家的台阶由原来的三级建成九级。读完这篇文章,总感觉文章太过普通,要想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其创造广阔的展示平台,必须寻求在方法上的突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突发的一个灵感,改变了这一切,救“活”了一个课堂。在学生感知完课文后,我有意识地感叹到:“唉,文中的这位父亲真是太虚伪了,为了在人前炫耀,家里那么穷,还要建造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最后累垮了自己的身子,多不值得呀!你们说呢?”这句话引来了同学们质疑的声音和目光,他们七嘴八舌得讨论着,多数同学并不赞同我的看法!于是我顺势问道:“既然这样,你们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能找出合理的依据来说服大家吗?”听到这儿,同学们都义愤填膺,跃跃欲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探究父亲的性格中,生发出一个九级台阶的板书,此时不需我发问,许多同学纷纷提出:父亲为啥要建九级的台阶,而不是八级、六级的……就这样,父亲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刻画人物的那种巧妙手法和语言特点,在师生间的互动与体验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朱永新教授说:“理想的教育,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课堂上,教师应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共享知识、分享思考与理解,在亲睹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使生命的支付与生命的升华达到和谐的平衡;学生应在交流、合作、研究和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其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生命不断“刷新”的快乐,特别是感受心灵震颤、精神发育、情感净化这种有意义的“内在的人格成长”,提升“生命”的内涵。
如果说,母爱是透明而无暇的,那父爱是含蓄而深沉的,我们都在父爱的光辉下成长,你体会到了那“如山的父爱”了吗?这是我在与学生学习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后,和同学们共同思考的。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下棋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它可以影射出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不同的态度。相信同学们在假期中一定如约的看过北京奥运会吧?这场奥运会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次的惊心动魄,许多个今夜无眠。其中最震撼亿万观众心灵的要数陈忠和主教练带领的中国女排与郎平任主教练带领的美国女排的那一战。两个国家的教练陪伴着我们由预赛打进决赛,他们的风格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人?同学们说的很好!体育无国界,郎平带领美国队战胜中国队,我觉得这两个教练他们都执著于自己的球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成功的。所以,我们无需改变自己的个性,但我们可以在遵循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自己、锻造自己,达到百炼成钢。这是我在与学生学完《下棋》这课时对人生的思考。
挖掘、拓展和延伸课程资源,能使每个生命的种子在课堂上诗意般地发芽、开花,激发起“生命”的活力。教学中教师要极力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新教材的许多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执教《陌上桑》一节时,当“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时,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然后将自己的丈夫大加夸奖了一番,罗敷是个纯洁清高的女子呀。她不畏权贵不慕虚荣,义正词严恪守妇道。遵循这一思想,接着我让学生展开想像写一篇后续文,想像一下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他们各自将来又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向高潮。在学习《老王》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许许多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让学生去思考,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让孩子们自由发表看法,注重自身感悟,注重对自己思想的启迪。
拓展、延伸课程资源还可以倡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杂志带到课堂上,在自习课和阅读课上尽情地读,课堂上就某个话题结合刊物上的文章分析、讨论,甚至辩论。让课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文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课堂真正具有生命活力,成为所有学生精神交流的圣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舒展,课堂生存状态的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生命化课堂”倡导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成长,顾及到生命活动的各个层面……记得在网上看过《女儿的课题》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美国的中学教育情况,强调体验、过程与反思是生发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最佳途径。基于此,教师应倍加珍惜课堂中的每一份收获与体验,不时地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层面的生命体验用深刻的语言记录下来,反思教与学中的点点滴滴,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变色龙》是一篇老课文,备课时没花多大气力,我就自我感觉良好地走进了课堂,不想处处碰壁,一节课下来师生的情绪都低落到了极点……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问题出在了哪儿?回顾整个课堂,我完全遗忘了对个个鲜活生命的关注,一直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没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了应有的生命活力。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由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学生较陌生,何不让他们提前预习课文,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篇文章中的人物语言很能体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何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舞台剧等等);学完课文,学生肯定会有丰富的收获与体验,何不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为自己设计好课后的作业!经过深刻反思后的重整旗鼓,我又一次地踏上了讲台,体验着步步逼近成功的乐趣……正是在这一次次深刻的实践与反思中,我与我的孩子们不断地感悟和体验着个个“生命”成长的精彩。
实践证明,“生命化课堂”就是生生不息、师生双赢的课堂,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彰显“生命”的意识,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最及时、最好的服务,才能为学生的生命添彩,为自己的生命增色,让课堂真正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张 霞/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