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高原现象”的几点思考

2010-04-05 20:05王曰牟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学科信息技术课程

● 王曰牟

突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高原现象”的几点思考

● 王曰牟

有人用“高原现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做了形象的比喻:高原缺氧、行进困难、后劲不足……的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后,尽管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发展中呈现出的“高原反应”现象也十分明显:研究进程变缓,实践中突破性进展不多,许多深层次、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开始凸现,许多教师的质疑、困惑、迷茫情绪加剧等。如何突破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存在的“高原现象”,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教研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重构理论内涵,明确整合目标

任何一项变革都需要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在我们提倡进行一项教育变革时,需要有足够深厚的理论来做支撑,需要有相当的变革理论来让我们的教师相信变革的价值,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来回答教师在经历变革时遇到的疑惑。但是,长期以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词就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整合的理论远未成熟。而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尚未弄明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整合的时候,“她”就已经被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前沿了。因此,理论的缺失是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研究出现偏差的一个直接原因,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让教师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界定与内涵。

我们发现,整合的概念、内涵之所以存在偏差,主要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切入点、视角不同引起的。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共享优质资源,奠定整合基础

资源的匮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一个主要困难,加强资源建设是实施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在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相关资源的建设。

我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以自主开发为主体,通过外地购买、网上下载、卫星接收等方式合理引进,建成了包括课例库、课件库、电子教案库和习题库四个子库在内、涵盖每个学段每个学科的重点章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优质的共享资源,教师可通过网络灵活地调用库存资源,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满足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搭建起一个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同时,我市还在网上开辟了网上培训、网上教研、名师讲堂、实时点播等栏目,一是通过购买一些优秀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视频培训内容,包括专家讲座、购买的培训资料、区内名师的录像课。二是通过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定期推荐代表本学科教改前沿的优秀文章,丰富教师的阅读量。三是通过网络讲座、学校成果交流等活动形式,引领教师感受课改、生成新的教学理念。四是开辟网络论坛,将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论坛展开讨论,使教学理念在参与中改进,认识水平在讨论中升华,教学策略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实时点播,让教师们体会到专家就在身边的感觉,也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培训费用过高、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

三、依据学科特点,优化整合模式

随着近几年对国外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引进,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后来的基于主题网站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课程整合的形式在不断地“进化”。或许是新理念本土化过程太快,来不及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我们的整合课越来越象走“套路”,比如说,在文科教学中,似乎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许多教师都严格照搬模式,唯恐不遵照模式就不是象样的整合课。另外,也出现有的老师发出 “我们理科的课堂根本不适合整合”、“我们学科不适合上网络课”等的抱怨。那么,我们的学科教学到底有没有成熟的可以借鉴的整合模式?理科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网络化教学适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根本没有、也不需要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和研究技术的潜力和应用等,在进行整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哪些技术是专门为本学科教学和学习而开发的?本学科教学中有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本学科中传统教学手段存在哪些困难?也就是说,首先要明了本学科对技术最迫切的需求。例如: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而物理做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信息技术与之整合时,应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应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应用的方法,应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检测、处理,实现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网络化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但它只适用于需要学生搜集、选择内容,独立与计算机交互、需要教师与学生借助网络分别交流、需要学生之间借助网络互动交流、需要借助网络进行测评、反馈、评价等情况。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从学科实际出发,注重对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的研究,而不是将整合与某一种媒体、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四、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整合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既要追求课程的高效,又要遵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整合”所需要的各项成本,尽可能采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综合“产出”相对较高的应用方案。

一方面,要降低教师课前准备的成本。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将会花费教师更大的精力,我们应尽量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与课程资源,降低多媒体课件开发成本与周期,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明确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教学效果时,就尽量不要刻意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精美。我们要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强迫使用信息技术。

另一方面,要降低课堂实施的成本。课堂实施的成本主要是指时间成本。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堂上采用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还有的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要求学生把本节课的收获发表在论坛上,笔者认为这两个环节纯粹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了,论坛发帖、回帖这种形式只适合在课外交流时用,而根本不适合在课堂上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整理、发表自己的观点,更没时间浏览、回复其他同学的帖子了,而课堂小结环节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这个环节如果采用口头交流、实时反馈的方式,效果会更好,并且能极大地节约课堂时间。

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我们应着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高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我们深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一定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王曰牟/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学科信息技术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