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2010-08-31 03:58王莉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人文价值文本阅读

王莉莉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要义是人们一直追寻和探究的问题。笔者对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人文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从而让我们把握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高考语文 文本阅读 人文价值

随着高考的推进,近年来对高考的批判日益增多。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因其根据《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将一篇篇美文肢解开来遭到大家的口诛笔伐。其实,细细阅读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不难发现其中所蕴涵的语文的真正内涵。而且,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在试卷中有了很大的体现。

一、传统思想的回归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们忽视了传统思想在现今社会存在的重大意义,我们不排除高考试卷中存在一些应景之作,但我们更能看到一些有识之士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深入思索和对传统思想的认可。

2080年安徽卷命题选择的是许辉的《碑》,其中塑造的罗永才形象是内心正承受丧妻之痛的人。在王石匠和挑担老人身上蕴含着一种传统的思想:生活中总免不了痛苦灾难,我们应该淡定面对,乐观豁达地生活。

09年北京卷《司马祠》追忆司马迁、江西卷《木车的激情》感喟孔子及其弟子、江苏卷《上善若水》通过对都江堰的直接咏叹来阐述人生的“上善”。

这种对传统思想的回归是与高中的课本精神一脉相承的,并不显得突兀,而且这些文章往往是用传统的精髓来迎战现实的浮嚣,与现实生活并不隔离。

二、文化意义的追寻

从各个学科功能来看,语文应该是最能干涉心灵的学科。它之所以能深入人的心灵就在于它对文化意义的追寻。文化性让读者从其中捕捉到纯净人生的真谛,从而在阅读中提升对生命的思考。

如2080年的山东卷选择的是《骆驼祥子》,旗帜鲜明地主张精读经典,无疑是在追寻其中的文化意义。09年广东卷《耕作的诗人》一文对托尔斯泰进行了文化意义的赞叹:“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09年湖北卷《书房的窗子》写到:“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智慧的语言探究文艺的创造,也是探究心灵的熔铸。

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历年高考试卷中像这样比较深入的文化主题的文章屡见不鲜,其实传达着一个信息——高考并不是人们口水战中枯燥浅显机械的形象,高考凝聚着命题老师的对生活、对心灵的深刻见解以及对考生的文化素养的殷切期待。

三、人格塑造的体现

罗杰斯指出,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既然是培养和谐的人,那么在教育中人格的塑造无疑也是重中之重。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格?无数的作家将自己的思考凝聚在作品之中,而高考命题者又精心的加以挑选,将精美的作品呈现在试卷上。

如09年湖南卷《云南看云》这一篇中写到:“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們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这样的作品对于即将跨入高校或社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中写到清华学子默默祭奠钱先生的场面,然后说:“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09年江西卷《木车的激情》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活,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样精彩的文章在考生的内心一定是引起了感悟甚至是激荡的波涛的。

四、美学理想的追求

09年安徽卷宗璞的《董先生游湖》,语言文字上洗练流畅,是一种语言美的典范。“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09年重庆卷池莉的《瓷器的意味》“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得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清淡的语言却暗藏风雷,不仅是语言上更是思想上对超越雅俗,尽自己本色的美学理想的追求。

高考中所选文章都文质兼美,语言上或典雅或清新或本色或凝重,思想上或厚重或恬淡或机智或纯净。命题者的精心挑选集中在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其实也在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一种对美学理想的追求。

五、对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重视

“不独立思考,不可能有创见;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不可能有创见;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创见。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题型设置也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不再追求标准答案,不再强调技巧分析。而是加重了思想内容的体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灵的独特体会。

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的题目——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山东卷另一份选做的材料《余光中访谈录》的最后一题是这样设置的: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这么鲜明的个性化的题目在试卷中屡次出现表明高考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更关注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将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不仅考察阅读能力,还考查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地域、人文特色的关注

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的进一步推行,大家在命题中也更多的关注地域特色,其实也是在引领我们的考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事件,更多的关注近旁的人文、更多的关注脚下的历史。这样的内容在语言表达题、古诗文阅读题中都经常出现。现代文大阅读中也偶有涉及。

如2080年安徽卷选择的是安徽作家许辉的作品,除了因为这篇文章内容深厚、艺术精湛的原因,其中的用心还有引领学生更多的关注地域文化,关注本地的文化内涵。另外,2080年广东卷选择的《面包》是一篇外国小说,反应战后面对饥荒之时人性中的善与恶、温情与悲凉,其中就有很浓的人文特色。

高考看起来是一纸试卷,其实其动向也在牵动着所有一线老师的平时教学,也必将带动在校的高中学生学习内容和能力的变化,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作品阅读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景持积极的态度。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人文价值文本阅读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