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江苏无锡 214000)
浅析学校德育之不足
李 娟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江苏无锡 214000)
近年来,德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但是在教育体制、德育队伍建设、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德育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只有正视这些不足,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德育过程;德育体制;德育队伍;德育方法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以合适的方式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近年来,德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总体效果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无不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可是一到教育实践中往往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根源在于分数是硬指标,而思想品德没有进入考核指标,首位也就成了缺位。虽然也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一直没能取得人们所预期的效果。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慢慢养成了重分轻德的习惯,到了大学,重科技而轻思想的学习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大家把精力都投在学习实用性、功利性的知识和技能上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似乎可有可无。
第一,少数德育工作者基本素质偏低。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本质上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然而实际工作当中,有的人业务素质不高,“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1];有的人思想政治素质偏低,“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甚至“宣扬道德的不讲道德”,“提倡纪律的不守纪律”。不难想见,这种“负面示范效应”必然会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影响。
第二,德育课教师队伍难以胜任教学需求。
特别是在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陷。个人发展得比较好的往往会被抽走担任专业课的教学,或把主要精力放在担任专业课教学上面,而“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却极少被安排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2]。而担任德育教学任务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往往力不从心,他们不仅工作较忙,而且缺少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难使这门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其职责要求。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岗位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专职队伍较严重地存在着思想不稳、用心不专的现象,许多人只是把这个岗位当做跳板,抱有临时思想,根本就没有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科学来对待,也没有打算以此作为职业。即便如此,很多人还被大量事务性工作纠缠,难以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
第四,德育主体的迷失。
长期以来,学校“强调德育‘灌输’原则,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个体化特征”[3]。在德育课堂上,互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迷失是共存的,在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下成长的学生,对德育课的忽视和逃避是明显的,学生不知道德育课能给他什么,也不清楚真正想要的能否在课堂上获得。面对学生的怀疑、彼此的观念冲突和外界的种种猜疑,教师常常找不到尊严感,带来价值感的失落。在寻找价值回归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与德育无关甚至背离的学识打动学生,从而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而道德教育本身的功能却在丧失。
尽管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参观访问,但总体收效甚微。德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而“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即‘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4],学生被当成“美德袋”,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形成合理的台阶,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的现象,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同时,现实的德育强调的基本上是道德理性和道德义务,具有理想化,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得教育内容缺乏现实生活根基和现实人性基础,从而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向学生灌输观念,而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广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普遍智力发育较好,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因此,要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进行学习心理教育,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调节心理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二是要进行健康情感教育,如何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良好的主导心理,培养幽默感,教会他们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三是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主要突出在对异性间交往的指导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沿袭用试卷来考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知识考试与品行考评相“脱节”。这种智育化实施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学生政治理论考分很高而实际政治表现极差的现象,不少学生形成了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人格’”。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必须正视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77.
[2]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5.
[3]邓侨侨.高校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新论 [J].海军院校教育,2004(4):109.
[4]龚海泉.走出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
[责任编辑:张 超 ]
G641
A
1671-6876(2010)06-0538-02
2010-09-2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研究》(D/2006/01/168)
李娟(1983-),山东济宁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