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策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2010-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课堂教学

王 莹

(渤海大学 高职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方法与策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王 莹

(渤海大学 高职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具有各自特征,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在实践教学领域中,教师往往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本文试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内涵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转化条件,并提出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却表现得很明显: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宝贵,更能创造价值,显性知识必须以隐性知识为基础,被意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植根于隐性知识。那么,在这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并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急切问题。因此,这种转变就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开始:要强调知识既有可讲性的显性方面,也有不确定范围的隐性方面;要鼓励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隐性知识的作用,努力从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暗示,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增强竞争力。

二、内涵与关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1.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科学家兼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 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从此隐性知识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缄默知识,难言知识,它是存在于人的认知过程中的隐性觉察系统,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尚未用社会逻辑工具语义明确表达和文献化的知识。它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价值观、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

显性知识是已经规范化,并通过社会逻辑工具得到清楚表达的,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的知识,是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形式存在于书本、数据库、磁带、光盘等载体上的有形的编码化知识,可以用印刷或电子等方式进行记载。因而显性知识容易获取、理解、交流和传播,易于保存,个人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自学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智力资本。

2.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又密切相联,并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转化。

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无法用系统的方法表达,是高度个体化的非正式的知识,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它存在于人的隐性觉察系统中,难以形式化或沟通。因此,显性知识容易掌握,易于传递,而隐性知识因其无法形式化,无法用语言表达,使其难于传递。

从在知识整体中所占的比例看,显性知识植根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隐性知识为基础,隐性知识在知识的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要大于显性知识所占的比例。如果把知识比作巨大的冰山,显性知识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而隐性知识是大部分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重要源泉。

显性知识通过内化成为隐性知识而起作用。人们通过动作研究,生理学,机械学等去辩明其中的规则,即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技术手册或通过牢记专家的教导而改进自己的技能。然而到实际行动时,人们必须把所有可得的显性知识重新整合进他们的动作中,使其无意识地发挥作用。

事实上,知识发展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隐性知识不断产生的过程。隐性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生产的过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

三、方法与策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1.营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宽松、信任、融洽的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轻松,对教师充满信任。只有如此,他们才敢于并乐于畅所欲言,敢于表现自己。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与众不同的观点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正确,具有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要保持宽容态度,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让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2. 创造课堂实践情境

隐性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应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使学生的隐性知识能显性化,进一步激活学生个体积累的经验,让传授的知识得到学生的认同,以利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个体更加直接地体验,感受到他人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便于能给予他人支持。

3.独特的分组方式

小组学习是交互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可以没有固定的小组,而是根据培训进展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分成小组。如:按属相分组;按年龄分组;用扑克牌分组;服装颜色分组等等,几乎没有重复的形式,并且小组的人数也不固定。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机会与培训班的所有学员进行交流,了解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多种变化形式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的兴趣和新鲜感。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把它们充分地体现出来,以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相对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的体验和发现的教学方式,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讲授侧重于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自学能力的提高,将学生自己的自主性突出出来,学生的参与拓宽了其有效的学习渠道,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性。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向葵花. 学生的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的教学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 于海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9.

G42

A

1008-7427(2010)09-0116-01

2010-08-03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课堂教学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