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文化特性及其翻译对策

2010-10-26 09:06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字面译者原文

陈 捷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语言的文化特性及其翻译对策

陈 捷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阐述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语言的文化特性对翻译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翻译实践中处理文化词语和表达的一些方法以及各自的得失。

语言;文化特性;翻译

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难是译者面对的最头疼的问题,由此在读者中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1]由于从属于不同社会的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受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之间的差异,决不只是语音、词义、语形、句法等符号功能上的差异。换句话说,在时间的积淀中,每个社会都形成了特定的表达习惯,这些表达习惯已融入语言并赋予语言以某些特性。这些所谓的表达习惯正是社会(或民族)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对于译者而言,如何处理这些包含着文化特性的语言往往决定了译介活动的成败。

一、语言的文化特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Sir Edward Burnett 1832-1917)对文化所下的定义被誉为“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显然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定义,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覆盖面之广。也正因为此,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例如,所有文化系统中都有“十三”这个意义形式,但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对该数字十分忌讳,而多数中国人则无特殊情感反应。这是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又如butter和burro分别在英语和意大利语中表示黄油。但在英语中,butter还有完善、纯洁、高贵等蕴涵意义,而意大利语burro则完全不具有这些蕴涵意义。

翻译在本质上就是实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化。语言是翻译的工具,同时也是翻译的目的,因此对语言文化特性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语言的文化特性包蕴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牵涉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等一系列互变因素。[3]就翻译所涉及的因素来看,文化特性对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措辞不同

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对于相同的事物,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描述一个出身富有的人,中国人用的是“天生有福”(be born with good luck),而英国人则说“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嘴里含着银勺生下来)。“一箭双雕”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与它意义相当的英语表达却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措辞不尽相同。

另一方面,一些在形式上十分相似的汉语表达和英语表达,在各自语言文化圈里的确切含义却是大相径庭。比如汉语的“自食其言”与英语的“to eat one’s words”在字面意思上几乎完全相同,但在意义上,汉语的“自食其言”实为“违诺”之意;而英语中的“to eat one’s words”意思却是“收回前言”。

2.内涵不同

就语言的表义层面而言,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词语的内涵往往有不同的把握。以“龙”为例,在中国人眼中,它是荣耀与尊贵的象征。许多带有“龙”字的成语都具有褒义色彩,如龙腾虎跃(形容动作矫健有力)、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气势磅礴,也用以形容书法笔势的生动)等。然而,“龙”在英文中的对应词“dragon”在英国人看来却是邪恶的象征。因此,若把“望子成龙”按其字面意思译为“to hope that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一定会让英国人大惑不解。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汉英两种文化中都有把颜色同人物的个性特征相联系的做法,但各种颜色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对应的个性特征却大不相同。列表如下[4]:

颜色 红 黄 蓝 白 黑汉语 忠实的 尊贵的 乏味的 欺骗性的 正直的英语 急躁的 胆小的 忧郁的 纯洁的 邪恶的

由上表可以发现,这些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可谓大相径庭,褒贬色彩也有较大差异。

二、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传达语言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文化特性确实给翻译的准确性造成了困难。首先,由于上文所提到的嵌入语言的文化特性是无法从词语或表达的字面意思上获得的,这就要求译者对源语和目标语所属的文化背景十分了解。而且,仅有总体上的了解还不够。在涉及翻译的具体内容时,总体上的了解使译者具有文化敏感性,但是要获得个别文化词语或表达的准确内涵,译者还应进一步借助于相关资料。总之,在遇到这类词或表达时,译者必须十分谨慎,在试图进行翻译之前先保证理解的正确性。

其次,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忽视语言的文化特性,常常会造成死译,即尽管译者已经根据字面意思把源语转化为目标语,译文读者却无法读懂或理解译文。因此,对于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或表达的正确处理是翻译中的重要问题。以下是翻译实践中处理这些词语和表达的主要方法:

1.直译法

有些词语或表达虽为某种文化所特有,但其中包含的形象、动作等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后也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这时就可采用直译法。如“丢脸”直译为“to lose one’s face”,“一寸光阴一寸金”(汉语中的古谚)直译为“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译文读者都能和原文读者一样明白它们的含义。

直译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还能直接再现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因而被公认为是通过翻译阐释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第一选择。[5]

2.直译加补充信息法

由于词语和表达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常常是字面翻译所无法体现的,这时,如采用直译加补充信息法,不仅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而且保证了读者能正确了解该词语或表达的内在含义。如在句子“I do know that mother,father,sister,teacher were among them---words which were making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 ,like Aaron’s rod,with flowers.”中,“like Aaron’s rod,with flowers” 含有圣经中的典故,翻译时,为使译文读者明白该表达的宗教文化内涵,可以在译文中增加信息,译为“就像圣经上说的亚伦的拐杖开了花。又如“铁饭碗”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词,是改革开放前所谓的“终身制的工作”的代名词。若采用直译加补充信息法,译为“iron-rice-bow,which refers to the job-for-life system”,译文读者不仅获得了所需的信息从而准确把握了该词的词义,而且学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

3.释义法

释义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意译,舍弃原文的形式而只求正确传达原文包含的信息。单纯的直译有时会造成误解,而直译加补充信息法又会使译文失去简洁的特点;这时,对于那些重在传达信息而非保留原文文字形象的非正式文体,释义法就更符合实际需求。“下海”这个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了“尝试经商”的代名词,对该词字面意思的翻译无法带给译文读者同样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如采用释义法,译为“to risk one’s fortune in business”。前面提到的“望子成龙”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译为“to hope that one’s child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4.套译法

在前面的“措辞不同”中提到过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相同事物会有不同表达方式,这就使套译成为可能。套用英语中的同义表达来翻译相关的汉语表达,或者套用汉语中的同义表达来翻译相关的英语表达,往往能使译文更易于被读者接受,还能保留原文的修辞色彩。如“大款”可译为“fat cat”(都比喻“有财有势”的人);“水中捞月”可译为“to fish in the air”。

应该说,这四种方法各有其侧重点,在尽可能传达出原文意思的同时,也各有其得失。直译法是最忠于原文的一种译法,但是相应的译文表达往往比较生硬。至于原文在形式和音韵上的特点,更是不易传达。以“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例,原文中的“阴”与“金”是谐音,而译文中的“time”和“gold”之间就不存在这样的关系。释义法虽然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但它完全抛弃原文的字面形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原文文化信息上的丢失。套译法在传达出原文意思的同时,还有给译文读者以亲切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释义法所遭遇的问题。直译加补充信息法不失为一种折衷的办法,但若频繁使用,无疑将有损译文的整体表达效果。事实上,翻译实践中译法的选择应以译文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兼顾文体、读者群等宏观因素[6],以期获得可能的最佳效果。

三、结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由于语言——翻译的工具和目的——是具有文化特性的语言,翻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是,文化差异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只要译者能审慎对待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和表达,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就不仅能把词语或表达所包含的信息准确地呈现给读者,还能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

[1] Nida,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 杨永林. 文化比较研究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7,3.

[4] 张亚非. 符号结构 文化差异 语际翻译[J].中国翻译,1988,1.

[5] 陈小慰. 语言•功能•翻译[M].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6] 屠国元. 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 中国翻译,1996,2.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the Related Strategy for Translation

CHEN Jie

By setting forth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upo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languag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H059

A

1008-7427(2010)09-0110-02

2010-07-17

作者系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字面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