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啰嗦”现象的语用认知分析

2010-08-15 00:48
关键词:礼貌言语语篇

王 鹏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保定 071002)

言语“啰嗦”现象的语用认知分析

王 鹏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保定 071002)

从礼貌原则、语篇分析、心理因素、语用能力等方面探析啰嗦这种言语现象的成因,在丰富言语失误研究内容的同时,对语言使用者在言语交际中如何有效避免啰嗦提供了参考。

啰嗦;礼貌原则;语篇分析;心理因素;语用能力

一、啰嗦的范畴

啰嗦具有两个内涵:一是语义上透露过多信息,含糊不清;二是逻辑上层次混乱,缺乏连贯。桂诗春认为言语失误是一个总称,是针对没有失误的、连续的理想化的言语而论的。Clark在 1977年列出了 9种言语失误的类型:“无声的停顿,有声的停顿,重复,重复性开始失误,不重复性开始失误,改正,感叹词,口吃和失言。”[1]Carroll在 1994年介绍了 8种失言类型:“转移,倒置,提前,延缓,增加,减少,代替,混合。”[2]然而啰嗦均没有在以上两种分法中出现。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研究言语失误的单位局限在从音段到短语的层面上,如把 a reading list说成是 a leading list(辅音提前),把My sister went to the Grand Canyon说成是 the Grand Canyon went to my sister(名词短语对调)。如果把研究单位扩大到句子的层面并结合语境来考虑,啰嗦就可以看成是一类言语失误,至少是特殊的言语失误。第一,它违背了说话者的本意,造成了交际上的困难;第二,用二元对立分析方法,它和理想化言语有很大距离;第三,它在心理上可以调节改正。这就使得它和“失语症”等症状区别开来,属于失误而不是错误。

在探索啰嗦的成因之前,首先有必要区分有意啰嗦和无意啰嗦。啰嗦是一个语义带有明显贬义的词项,其影响自然是负面的,但是在某些正式场合,笔者发现人们会故意说一些“啰嗦”的话。比如,在法庭上审判长宣读被告人的罪名时,一定会指出被告人触犯了哪条法律,这些法律出自哪些法典,第几条,第几款,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关心的可能只是判罚的结果,只要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就可以了。漫长的审判过程可能会让人感到啰嗦。但是出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法庭的审判过程必须要有理有据,一丝不苟,逻辑连贯。再比如,在一些商业场合,人们常听到一些纯粹出于恭维而讲出的程序化言语。这些言语通常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啰嗦的话确实有助交际。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啰嗦均属于有意啰嗦。虽然它们包含的信息量超过实际需求,但由于它们合情合理,从社会公平与社会交际的角度来讲,这些言语行为是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

其次,还要区分啰嗦与得体的间接言语行为。“得体性”是语用学从修辞学中引用过来的一个观点。其中“得”就是符合的意思,“体”就是大众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它和中国古代的“礼”有些相似,当然,它不包括后者中的封建礼教思想。Campell和Wales提出:“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就是能够说出并理解那些完全符合语法,但尤其重要的是,在它所出现的语境中得体的话。”[3]得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拐弯抹角”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同时又保证了对方的认知心理需求。如“Could you possibly lend your bike?”虽比“Lend me your bike.”用词多,但是因为给听话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容易让听话者接受,也就显得礼貌得多。然而间接言语方式比直接方式产出更多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对交际贡献力并不大,那么,这种得体的间接言语行为算不算是啰嗦呢?笔者认为如果把啰嗦定性为一种言语失误,就不应该包括这种间接言语行为,因为它能平衡、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不但不会阻碍交际的进行,反而能使交际渠道更加通畅,因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

二、从四种角度探析啰嗦的成因

语言的产生要经过“制定计划、建立结构、执行阶段”[4]这三个过程。我们可从礼貌原则、语篇分析、心理因素、语用能力四个层面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啰嗦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礼貌原则

Brown、Levinson和 Leech等人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解释言语交际中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啰嗦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说话者的话往往超出需要信息的数量。这时运用礼貌原则可以合理分析啰嗦产生的原因。

1.违反级别性。级别性是礼貌原则的一个特征,它指的是自己对他人的礼貌程度。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礼貌就是在不同文化中维持阶层差异而普遍运用的一个手段。人们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分成了不同的级别,如老板和雇员,父母和子女等。下级对上级用“最间接的方式表达敬意和尊重”[5]。在交际中,提高自己的礼貌级别如果过度就可能导致啰嗦的产生。在同级之间的会话过程中,有的人为获得对方的好感和增加交际成功的概率,刻意提高自己的礼貌级别。但是临时提高的礼貌级别不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礼貌接受程度,听者会接收到比预期量大的信息,从而认为说者啰嗦、做作。如在一个男生宿舍内住着两个舍友A和B。

A:“亲爱的B,我能借你一瓶胶水吗?”

B:拿出胶水(不做声)

A:“太感谢啦!”

由于“男性语言比较直接,简练”[6],B显然不满意接收到大于心理预期的信息量——用一下胶水。

2.违反合适性。合适性是礼貌原则的另一个特征,它指在应用礼貌原则时,要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和不同场合”[7]来确定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在交际中过于随便,发问者过多的关联性低的问题也会导致啰嗦。在郭德纲的一段相声中,旅馆服务员 S和顾客头一次见面,他主动搭话:“先生您好!先生您干什么去啊?先生您什么时候回来?”面对一连串几个关联性低的问题,顾客就会认为 S逻辑层次混乱、太啰嗦。一方面,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是 S出于礼貌、关心顾客才产生的;但是另一方面,S又违背了礼貌原则的合适性,忽视了交际对象的独立性,导致了啰嗦的言语行为。

(二)语篇分析

从形式上说,语篇常为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Harris在 1952年首次使用了“话语分析”这一术语,随后语篇的研究日益成熟起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直接将语篇作为研究语言的基本单位,并把“语篇功能”作为语言的元功能重点解释。认知语言学家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以心智表征为基础来分析连贯,解读语篇。啰嗦现象常在语篇中发生,通过分析语篇可以探求其原因。

1.衔接手段匮乏。衔接手段指的是为保证语篇连贯所采取的手段,如指代、词语重复、连接词语、上下义等等。Halliday说衔接是建设连贯大厦的基础,衔接手段的匮乏势必会导致这座大厦的不稳定。Mark Twain写过一篇评论 Cooper的文章“The Delicate Art of the Forest”,如果把其中两个明显带连接标志的词组 a favorite one和 another stage去掉,读者可能读不出来这段话中的两个例子,大量的人称词还原为名词,那么这段话就会啰嗦不堪。

Itwas to make a moccasined person tread in the tracks of the enemy who wore a moccasin,and thus hide amoccasined person’sown trail.Cooperwore out barrels and barrels of moccasins in working that trick. That Cooper pulled out of Cooper’s box pretty frequently was Cooper‘s broken twig…alarms all the reds and whites for two hundred yards around.(改后)

A favorite one was to make a moccasined person tread in the tracks of the moccasined enemy,and thus hide his own trail.Cooperwore out barrels and barrels of moccasins in working that trick.Another stageproperty that he pulled out of his box pretty frequently was his broken twig…alarms all the reds and whites for two hundred yards around.[8](原文)

原文作者用两个明显带连接标志的词组 a favorite one和 another stage把两个例子自然地衔接起来。此外,大量的人称代词和重复词也加强了语篇的连贯性。去掉这些衔接手段,这段连贯的语篇就会变得层次不清、啰嗦混乱。

2.违反自然次序。在语篇内部各句之间语义关系连贯的基础上,信息的排列还需要遵守一定的自然次序,尤其在地点介绍时,语言表达的线性特征要和不同地点的空间结构顺序相协调。违反自然次序就会造成结构混乱,从而导致啰嗦。下面这个例子是应聘者介绍学校环境时说的一段话: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 xx省 xx市。校园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并被评为优秀园林单位。院内有两个人工湖,一到晚上在各色灯光的照射下有如画卷一般。为方便学生生活,学校在生活区开设了食堂、超市。校园的教学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楼。欧式的建筑风格使校园既典雅又浪漫,为学子们完成学业,完善人格提供了条件。学校在生活区提供了洗浴中心,方便学生生活。教学区内还有标准体育场供同学们锻炼身体。

以上语篇的描述顺序为:校园→人工湖→食堂、超市(生活区)→教学楼(教学区)→洗浴中心(生活区)→体育场(教学区)。这种从生活区到教学区的反复切换破坏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或反之亦然的空间顺序,让主考官听得一头雾水,继而会给应聘者一个“逻辑混乱,表达啰嗦”的评判。

3.共享性背景知识缺失。共享性背景知识指双方在交际前早已共知的知识,和刚获知的信息一起构成话语理解的认知语境,是影响话语理解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会话双方必须拥有一定的共知知识”[9],在交际中这类知识的缺失可导致啰嗦现象的产生。人们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经常受到时间和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想表达的信息一字不漏地和盘托出,不可能将相关的内容交代得一览无余”[10],运用共享性背景知识,省去不必要的描述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但是它的缺失导致说话者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话语进行语篇的解释和铺垫。我们来看两个例子。一是社会经验、体验的不同。如一位在北京刚找到工作的同学抱怨北京生活的不便,每天需要坐几个小时的地铁去上下班。旁边一位从未到过北京的同学提议可以骑自行车。为保证会话的进行,通常背景知识丰富的会话人可能需要解释北京的地域辽阔,地铁与自行车速度的差异,地铁的便捷等等。在这过程中,为了弥补共享知识的不足,大量没有时间排序的话语就有可能造成啰嗦。二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为了保证会话易于理解,说话人在不了解对方共享性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使用完整的句子和较为正式的词语或提供大量的信息。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对方的“已知信息”会被当成“未知信息”处理,导致在对方眼中出现话语啰嗦。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啰嗦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执行阶段,紧张、焦虑、急躁的情况也会导致语言比正常心态下出现更多的失误。”[11]

1.降低词汇的提取速度。人们在确定句子的意义后,实现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取已经编码的信息,也就是对编码进行激活。通常情况下,信息是按“节点”和“链节”进行储存的,整个记忆区就像一个由无数节点和链节构成的巨大网络。在消极心理因素的刺激下,提取词汇的程序超负荷运行,同时那些消极的刺激会降低积极刺激的强度,造成编码失败或延迟。在制定计划时,词汇不是基本单位,但是在执行阶段人们却必须一词一词地说,这就会造成没有预想到的编码停顿。为了弥补这种停顿,人们不得不运用一些高词频的语法词或上文出现的、已提取的信息重复描述来填补停顿或延缓时间。如果编码失败的信息是词汇词而不是功能词,它就会造成语义上的啰嗦和含糊不清。

2.加快语速与节奏。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在进行一组较长的描述时,各句间的停顿时间是相同的。可是在紧张等消极因素影响下,呼吸变得急促。说话者不得不通过更多的停顿来满足呼吸的生理需要。正常以语义为基础的停顿被迫让位于以呼吸为基础的生理停顿,这造成语义上的层次混乱、啰嗦。

(四)语用能力

Chomsky在他的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是生成系统的潜在能力,后者是在具体情境下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12]王德春在分析外语教学时,又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语义能力和语法能力,是学生掌握语言体系的能力,而言语能力是使用语言的能力。”[13]本文中的“语用能力”是广义的,它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语用能力差容易导致啰嗦。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差,他的语言描述和记叙的准确程度就会低。精准度低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无法快捷、准确地描述核心内容,只能在其周围慢慢切入。比如在描述一种物体的颜色时,比如这个物体接近是蓝色但又不是最典型的蓝色,说话者可能会把这种颜色描述成不是红色,不是绿色,不是黄色,不是白色,不是黑色等等,那么听话人只好用排除方法或想象力来获取核心信息,但这样获得核心信息的方式需要听话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及认知努力,他就会认为说话者啰嗦。说话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差,就会出现一句话分成几句话来说的现象,话语“切分度”就高。这样势必增加各句间对连贯的需求。在具备同等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前提下,句子切分度越高,连贯性越差,啰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好比两个容积相等的热水器,喷头上的出水口越多,水流越细,它们就越分散,其造成的有效冲击力也就越小。

啰嗦作为一种言语失误现象,对处于信息时代、时刻需要沟通且沟通需要高效的人们造成了严重影响。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使用中的语言、语言使用者及语言、语境、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它和研究语言产生的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是研究啰嗦现象的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从礼貌原则、语篇分析、心理因素和语用能力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啰嗦现象产生的原因,希望藉此丰富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同时帮助人们在交际中避免负面因素的干扰,实现成功的交际。

[1][4][7]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7,468,499-533.

[2] Carroll,D.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92-213.

[3] Campell,R.&R.Wales.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2tion[A].Lyons,J.New Horizon of 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0:247.

[5]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92.

[6] 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10.

[8] 王振昌,毛卓亮,董启明,等.高级英文写作教程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

[9] 阎瑾.语言交际中的共知和信息取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47.

[10]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359.

[11] 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72.

[1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1-22.

[13]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50-351.

A pragmatic-cognitive analysis of word iness

WANG P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word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discourse analysis,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hopefully,to enlarge the range of speech error studies and throw some light on how to avoid wordines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wordiness;politeness principle;discourse analysis;psychological factor;prag matic competence

H0

A

1009-8976(2010)03-0103-04

2010-06-03

王鹏(1987—),男(汉),河北邯郸,硕士主要研究普通语言学。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语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