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赵淑英
面瘫又称歪嘴风、口僻,是指口眼向一侧的一种症状。临床上以发病突然,一侧或两侧面部神情呆板、麻木,患侧额部平坦,目睁闭合困难,露睛流泪,口角向一侧歪斜,伸舌多偏向一侧,口角流涎,漏食漏水。针灸治疗面瘫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8年 6月至 2009年 12月收治的面瘫患者 85例,男 38例,女 47例,年龄最小 15岁,最大 59岁,其中 50岁以下 68例,50岁以上 1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辨证施治 面瘫的辨证,主要通过病期及兼证进行。本病以患侧面颊平坦、皱纹消失,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引口移颊症为主。临床上有寒、热、虚证之不同,寒者多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面部引口移颊,肤色不变,兼见头项痛,恶风寒,舌红苔薄白等证。热者因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病多以耳部疱疹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口眼㖞斜,并兼有面部肿胀,耳鸣重听,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证。虚证多为面瘫日久不愈,出现面颊筋惕肉瞤,抽搐,兼见心烦,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等。治疗本病以疏风通络,活血辨证为主,兼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1.2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地仓、颊车、合谷。配穴:局部取穴还可以加阳白、太阳、翳风;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肝气郁结加太冲;气血双亏足三里、脾俞、胃俞。
操作: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 0.8~1.2寸,合谷针刺对侧穴位。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方义:风邪侵袭面部,风中面部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筋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疏通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风疏散风寒之邪;“面口合谷收”,取合谷为远部取穴之一。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以疏散风邪;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清泄肝阳;肝气郁结加太冲疏肝理气;气血双亏不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外观动态与静态完全与健侧相同;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鼓腮稍差。
2.2 结果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从治愈的 85例中,发病 10d内治愈者 71例,占 83%,发病 10d以上者治愈 14例,占17%,显示病程短,疗效好。
本症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可按中风辨证治疗。《灵枢◦经筋》记载本症为“口僻”:“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医学纲目》曰:“风半身不遂者,必口眼㖞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㖞斜者。”《证治要诀》卷一:“中风之证,卒然晕倒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响,或口眼㖞斜,手足瘫缓,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 20~50岁者居多,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致相等,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尤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临床上以发病突然,一侧或两侧面部神情呆板、麻木,患侧额部平坦,目睁闭合困难,露睛流泪,口角向一侧歪斜,伸舌多偏向一侧,口角流涎,漏食漏水。
临床上根据起病急骤,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后疼痛,颜面部不舒及口眼㖞斜等特征性表现,诊断多不困难,但应注意与中风病面瘫的鉴别。从病因上分析,本病多因感受风邪所致,而中风多为肝风内动所致。就症状特点分析,中风除面瘫外,多同时有肢体偏瘫,甚或有神志昏迷之症,而本病则以口眼㖞斜为主,既无偏瘫,也不会发生神昏之变。就预后状态而言,面瘫虽发病急,但若及时治疗,大多于 1~2个月可以恢复正常,中风病的面瘫、肢瘫,有的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然确有不少患者尽管经过系统的中、西医治疗,仍然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此与单纯的面瘫有明显的区别。
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一个月左右即明确恢复,初期勿急于求成。以针灸治疗为主,可以配合热敷、理疗及按摩,注意患侧眼睛。平时注意起居,头面谨避风寒。伴有肢体或其他症状,或症情日久反剧者,需详审病因。
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迟缓,不收而致。治疗贵在早,是提高面瘫治愈率的关键,面瘫的治疗方法很多,而针灸治疗面瘫取穴少而精,患者痛苦小,简便易行,为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0.79%)眼,Ⅳ型滤过泡 1(0.79%)眼。
2.3 眼压 术后近期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控制在 6~21 m mH g之问。远期眼压6mmH g≤眼压 <10 m mH g者 6眼(4.8%);10mmHg≤眼压≤21 m mH g者 112眼(89%);眼压 >21 m mHg者 8眼(6.3%),经加降眼压药物后,5只眼压控制在 21mmH g以内。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改良的小梁切除术,其术中巩膜瓣暂时性相对牢固缝合,能适当限制房水过多外流。有助于术中、术后前房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从而降低了术后浅前房、前房不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据文献[3]报道,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4%,本组病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 7.9%,二者比较,本术式浅前房等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通过控制巩膜瓣外置缝线达到调整房水滤过量从而形成理想的功能性滤过泡和合适的眼压控制。当术后眼压明显升高,滤过泡平坦或较小时,表明房水排出受阻,即可早日拆除巩膜瓣可调节缝线,从而降低了滤过阻力,加大了滤过量,达到降低眼压,促进滤泡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效果。我院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滤过较好,明显提高了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抗代谢药物的应用,能有效地抑制滤过道瘢痕形成,提高了远期成功率。运用MMC个别患者会出现伤口渗漏,持续性低眼压,白内障,巩膜溶解等并发症,术中使用时,灵活掌握MMC的浓度及接触时间,预防其不良反应发生。
[1]ISpaeth G I.Ophthal micsurgrryp micesandpes and.Philudelphia:saun-ders,1982.
[2] 李美玉.青光眼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1-602.
[3] 孙兴怀,嵇训传,褚仁远,等.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中华眼科杂志,1995,3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