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梅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行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它建立在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基础之上,但又并非这些知识技能的简单集合,不能简单的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将科学探究能力肢解为要素进行分别培养。各种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发展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条件。探究更是一种教学技巧,是用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探究性教学必须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化学教学情景的设立是探究性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情境设立的差异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明显的影响,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对任教的高一(11)和高一(13)两个班级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就探究性化学教学情境的异变做了一些对比研究,以期与同行共享。
案例一:“为什么这样做”与“该怎么做”的比较
课题:氨气的制取实验
问题:收集气体的试管口为什么塞一团棉花(如下图)
情境设置:
高一(11):直接提问法,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使用这团棉花以及使用这团棉花的后果。
高一(13):发现和解决法,将收集了氨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发现水不能充满试管,然后让学生解释试管不能被水充满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测评:用问卷的方式对两班学生进行测评,所设置的问题是:
1.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采用如图的装置,但由于空气中常含有大量的粉尘,在玻璃管中加入 可以阻挡粉尘被碘溶液吸收。
2.某同学采用如图的装置测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该同学所测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和改进方法是 。
结果和评价:
班级 高一(11)46人 高一(13)47人题号 1 2 1 2正答人数 38 34 41 36
从检测题和数据分析看,第二题比第一题更具有探索性,要求学生在懂得热量对流的基础上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一(13)班明显好于高一(11)班,而两班原先基础相当,究其原因,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尽管在直接提问法中也要求学生使用观察、推理、假设等一些科学过程,但科学探究强调的是逻辑、推理、想象以及以证据为基础的思维,离开这些就不用谈何探究。另外化学更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门科学,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高度统一。我们不仅要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想出改造的方法,这才是我们学化学的目的,也才符合创新的理念。
案例二:验证式实验与实验加探究评价的比较
课题:亚硫酸的酸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
问题:二氧化硫能使三种红色溶液(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品红溶液、溴水)褪色,二氧化硫表现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情境设置:
高一(13):边讲边实验法,对三个性质和对应的三个实验进行讲评。
高一(11):自学和学生自主探究法,由老师做好三个褪色实验,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三个相同现象后的不同本质。例如学生对已褪色的溶液分别再加入碱和加热,通过现象的不同探究二氧化硫使这三种溶液褪色所体现的性质。
测评:用问卷的方式对两班学生进行测评,所设置的问题是: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氯气、亚硫酸、活性炭的漂白或脱色原理虽然不同,但他们都能使品红或墨迹褪色
B.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同时与潮湿的红色布条作用,颜色立即褪去
C.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同时与潮湿的红色布条作用,颜色基本不褪
D.经Cl2和SO2漂白的物质,日久都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2.如图甲乙两试管,甲试管中盛有某红色溶液,加热后红色褪去,冷却后又变为红色。乙试管中盛有某无色溶液,加热后变为红色,冷却后又变为无色。问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何溶液______。结果和评价:
班级 高一(11)46人 高一(13)47人题号 1 2 1 2正答人数 41 34 36 21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得出近乎相反的结果。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而事实是我们很多老师在很多情况下对我们的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他们不可能这样,不可能那样,恨不能自己一切包办;结果自己很累,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首要因素。优化课堂结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将做得更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学生的自主研究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质疑的过程,也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则更具实践性和创造性。
化学课程改革强调化学探究的教学,认真总结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线教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研究与探索才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