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美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中 江苏 常州 213100)
课后作业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传统的作业机械耗时,远离学生的生活,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论,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作业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优化作业设计不仅要减少课外作业的数量,提高质量,而且要使作业成为学生再学习、再实践,反思知识、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下面本人谈谈减负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一些体会。
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要根据教材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勇于拓宽训练形式,让作业对学生产生诱惑力,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口、动情、动手。如:在学习了碳酸根离子的鉴定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老师提供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自己收集有关的物质,第二天到学校通过实验证明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的品种琳琅满目,有大理石、老墙石灰、水垢、贝壳、土壤、苏打饼干、鸡蛋壳等。有的学生带了十几种,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为了多做一些实验,想方设法找到不同物质,可见趣味浓厚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承认、尊重并处理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作业决不能“一刀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等同而处于同一水平,作业的设计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有精品意识,确实使每次作业、每个习题都有意义。教师可以布置形式多样的“超市型”作业,其中有基础题、能力提高题、探索题、思维拓展题等。作业可以是文字的、操作式、口头式等,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的一份作业,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并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努力向更高一层次的作业题挑战,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各有所得。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乐趣。这样的作业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如学习CO32-离子时设计如下作业供学生选择: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证明汽水或啤酒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设计哪些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想办法得到无壳蛋;回家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并向家长讲述原理;利用厨房中的食醋鉴别两包白色调料:精盐和纯碱;怎样鉴定草木灰、鸡蛋壳中有CO32-离子,证明一块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烧过的石灰石等等。第二天课上安排一定时间交流,教师作专题指导,让学生懂得各种作业都有他们不同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在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适合自己口味的一份作业,从而形成自己的特长与专长,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作业交流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集体教育理论认为:集体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使个体在集体中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集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只是作为静态的集体心理气氛,更重要的是使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从而形成更好的集体,自主、创新的智力背景和心理场。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有一次,我让学生完成小小手抄报: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既有个人的“主动探究”,又有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完成后把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次作业完成得相当好,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质量高。手抄报的类型有环境报、化学学习报等,内容有“吃的化学,厨房里的化学,酸雨的形成和防治,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化学与环境,金属专访”等等。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就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合作查找资料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激发了情感,增长了能力,这样的作业成为学生生活和人生的需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懂得了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合力。
新课程使学生的作业天地更为广阔,开放性作业以师生共同建构、创造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所做答案是合理的,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不存在标准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更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所以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能体现开放性的作业。在学习了溶液后我让学生完成如下作业: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来区别它们。该题是开放性习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两者物理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可根据味道不同、密度不同,用课本6-7实验测定,根据凝固点不同等。这样的作业有利于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有利于学生体验各自的成就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也应从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地转向探究创新性的作业。如在学习空气成分时设计如下作业:小红、小方、小军三位同学用右图装置来做证明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时,小红与小军均选用红磷作为燃烧物,小方选用木炭作燃烧物。其实验结果如下:小红与小方的实验结果与预定的结果基本相同;而小军的实验结果与预定的结果偏小。请你分析:(1)小军的实验结果比预定的偏小的可能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2)小方在实验中,哪里作了改动,使实验结果与预定结果基本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该实验中可推测氮气的哪些性质?(至少3点)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得出了正确结论,当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产生“我真行”的愉快体验。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发学生的潜质,让学生学会综合、学会迁移、学会开拓。新课程下的作业是课程动态生长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来说,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对教学深化的过程。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重要命题,“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接触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的课外作业也应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作业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寻查,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学生在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我布置了作业:在家长的协助下调节家庭燃气灶气门和风门的大小,观察液化气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若火焰颜色发黄并有少量黑烟产生,这时发生的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你通过怎样操作才能使燃烧恢复正常?怎样才能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物,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危害;或访问农民使用化肥的益处,同时带来哪些危害等等,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做于乐,寓学于乐,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后作业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重要途径。学生作业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轻负高效”应成为我们作业设计努力的方向,设计的作业应充满智慧和挑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实现最佳发展,这样的作业才能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1]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