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钰晨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挑战。为应对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教社政[2005]5号文和教社政[2005]9号文等重要文件。根据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我校在2005级学生中试行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2006年9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学校党委行政决定重组社会科学部,研讨基础课课程改革方案;2007年9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获学校批准,自2007级学生始全面实施基础课“创新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及时总结新课程教学经验、发现不足、解决问题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课程建设 ,更好地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实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于2009年下半年组织了本次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采用纸质问卷,以在校园内随机发放的方式,面对面,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所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具体数字为,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20份。
以内在结构为线索,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3题,主要是了解答题者的年级、性别、所学专业等基本状况。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分别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考核情况,学习本课程获得的帮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年级结构:各个年级均有部分同学被访,其中2006级34位,占10.6%,2007级82位,占25.6%,2008级和2009级刚好都是102位,各占31.9%。(2)性别构成:被访学生中女同学相对居多,共170位,占总体的53.1%,男性144位,占总体的45%。(有6份样本缺失此选项)(3)学科类别分布:受访学生涵盖了各专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具体分布为:文科类学生25.90%、理科类学生26.90%、工科类学生42.80%、艺术类学生4.10%。
1.课堂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大部分,我们的改革是将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变为专题研究型。在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精选若干社会热点作为教学专题,撰写统一的教案,制作统一的课件,将丰富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各教学专题。几轮教学下来,教师普遍感觉教学内容较以前更接近社会、接近学生。学生对改革后教学内容的评价见表1。
表1 受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
表1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该课程现在的教学内容是认可的。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又善于思考,他们在对知识渴求的同时 ,也急需老师对他们所关心的新环境、新生活、新变化和新困惑、新问题给予正确的帮助和引导。由于课程组所设计的专题,既抓住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又能融入了当前的社会热点,而且结合了学生的一些实际,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共鸣。
不过,我们同样也要看到,依然有部分同学对此项评价不是太好,说明我们在专题内容还有不少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课程组应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地调整、补充专题内容,在抓住材、反映热点的同时能更接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困惑。
2.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而不良的教学方法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究,课程组在改革中力求做到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致力于探索切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体验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互动型模式在教学手段上,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本探索新型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运用网络实施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调查中有52.5%的同学认为教学方法很好或较好。
3.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好不好关键还要看最后的效果好不好,令我们比较欣慰的是,有46.9%的学生选择了很好或较好。这对于一向被认为是效果最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真是一个可喜的成绩。这更坚定了课程组改革的决心,要通过努力,使这门真正成为对学生有用的、喜欢的课程。
为了能使全校学生重视“基础”课,发挥该课程应有的作用,加强教学考核环节实属必要。为避免以往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偶然性和不公开性,课程组结合课程性质和特点,探索新型的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前者采用试题库考核方法和网络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后者主要采用批阅社会调查报告及社会公益活动考核表的方法,旨在督促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回报社会的精神。计分规则如下:理论考核占70%,包括50%的理论考试成绩和20%的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考核占30%,包括20%的社会调查成绩和10%的社会公益活动成绩。该体系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网络考试结束后当场知道自己的成绩,而另三项成绩的高低都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和参与程度,因此有效消除学生对课程成绩评定的不公正感。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说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学生是否能接受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验证。从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68.2%)认为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好的,平时与学生交流中,甚至有学生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的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体系中各部分的构成,课程组也设计了一问,请学生来选择哪一部分最适合于本课程考核。
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选择“社会调查活动”的比例最高,说明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都希望,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社会,既培养自己交往的能力,更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能更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到一些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并卓有成效,除了改革措施本身是否积极有效、具有创新意义外,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基础”课教师是思想道德、人格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宣讲者”和“传播者”,课程的特殊性要求老师们是一个“杂家”。加上“基础”课又是学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此门课程开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其后三门课程的认可度,所以“基础 ”课教师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从事“基础 ”课教学,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航,开启他们大学生活的新篇章。鉴于此,本次调查中设计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一项,以期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等方面了解教师的相关情况,更好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表2 受访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
表2中数据充分说明课程组的教师们教学非常认真,根据课程改革方案,积极探索、认真研讨,通过集中学习与备课,将改革的思想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大家的努力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可喜的是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同学的高度认可。
表3 学生学习本课程获得的帮助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这门课程能成为学生最爱的课程、对学生有益的课程。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感受(见表3)。
表4 各年级对本课程的不同评价
尽管学生对课程的改革方案及老师的教学情况总体认可度较高,不过表3数据也透视出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似乎还不是非常接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
本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已近三年,课程的改革成效由表4可见一斑。表4数据表明,尽管本课程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认可度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同时,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越来越满意,总体评价年年提升。这也给了课程组更大的信心和决心。
两年来,课程组所采用的“专题”性研究教学已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在保持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必须要重视“专题”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并且要注意把握“专题”与教材的关系,在内容上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专业“三贴近”。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既要肯定传统讲授法的教学作用,又必须不断探索,寻求适合教学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教学方法体系,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明显的优势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自主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受益多,对于推动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深化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可在《现代版忠孝难两全》专题中运用这一方法,引发学生对于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问题的思考。
2.情景体验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有关情境中进行体验,然后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以达到对教学的理论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由感悟到体验、由体验到内化的知识吸收及升华过程。如在《人际奥秘的探索》专题中,可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游戏,加深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解。
3.课堂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领悟人生真谛》专题运用该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人生目的的理解,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并对人生价值取向问题有更深的领悟。
4.多媒体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通过发挥多媒体“声、光、电”、“全方位”、“立体感”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直观性、客观性,提高本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每个同学能够真切接触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近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如可在《醉酒驾车的冷思考》专题插播醉酒驾车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受到震撼,更深刻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总之,课程教学中要通过采取丰富多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对话等多种教学形式为辅,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观看教学录像片等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创造一个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学、写作、口才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实践性特点。目前,我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采用进行社会调查和参与公益活动两种形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还存在着形式比较单一,面上部分流于形式等问题。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根据“基础”课自身的规律和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方式、实施步骤、所要达到的目的、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等作系统的研究,合理设计比较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研制一套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具体设想包括:第一,一如既往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市图书馆整理图书、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上虞山护林环卫等,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庆、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爱国等主题教育,如烈士陵园、沙家浜革命纪念馆、翁同和纪念馆等,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追忆烈士们的人生道路,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第四,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活生生的法制教育,亲身体验法庭和法律的尊严,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实践教学活动既能很好地反映和实现教学的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考试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期改革中针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已深受学生喜爱,并成为本课程的一个亮点。不过我们也发现依然存在不少细节上问题。如机考题库中的某些试题并未随着教材的改版而作适时的调整,社会调查报告的考核缺乏统一的标准等。当然除了这些细节问题需要改进外,应继续探索一些多元的考核方式和成绩的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全面、公正,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机制。并力求做到既注重终端考核,又重视过程考核;既保持考试的规范性,又注重考试的灵活性。让考试成绩显示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
通过此次调查,课程组既比较欣慰地看到了两年改革带来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从而坚定了深化改革的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人手,开展理论教育。一切的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带着这样的理念和目标,我们期待着下一个两年后,课程的改革能更上一层楼,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受益的课程。
[1]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8(5).
[2]马建青,王东莉.“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2).
[3]赵明媚,陈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