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飞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自1991年起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增加了专业学位。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逐步显现、种类稳步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制度不断完善,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导师制度不再适合新的研究生培养的二元结构,继续旧的制度将不利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对专业性和实际操作性要求较强的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2002~2010)》(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2010年我国在读硕士研究生人数将达到120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附以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辅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新格局。根据教育部目前下发的《关于编制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通知》,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2009年的招生规模相近,约为46.5万名。但招生单位需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到10%的名额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也就是说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将进一步扩大。由此看来,专业硕士无论是在招生规模上,还是在招生对象上,都进行了大幅扩展。因此,现阶段促进应用型研究生的发展,强调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同等重要性,转变人们对于应用型研究生“不专业”的看法,跨越应用型研究生教育遭遇的“概念危机”、“基础危机”和“制度危机”,[1]调整导师制度以适应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从外部因素来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各大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拓宽各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或研究能力,为其就业或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在美国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中,后者占了绝大多数。1987年全美硕士学位名称超过660种,其中专业型学位占85%,学术型学位仅占15%。[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大力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国际化大趋势。
从内部因素来看,社会为研究生提供的科研与教学等学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有限,大量的就业机会来自于各种类型的企业,而企业所提供的岗位绝大多数是实际应用型的。可见,应用型硕士生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从近几年全国博士生、硕士生规模对比(见表1)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0年我国的硕博招生比都在7:1左右,而且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即使当年博士生生源全部来自应届硕士生,7个硕士生中只也有1个读博,其余几乎全部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应用性工作。应用性的工作更多要求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科研型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科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既然如此,从节约教育资源和追求较高的效率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注重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以符合实际的需要。
表1 2004~2010年全国博士生硕士生规模对比情况统计[4]
应用型研究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专门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研究生有着自身的培养要求。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研究生更注重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以适应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着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有两大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品性,以及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研究生更具有追求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以及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应用型研究生同样具有知识观,只是与传统的知识观即追求由知识到知识的基础研究相比较而言,“用型研究生更强调应用型知识技术的开发与创新。”[5]当学术型研究生从从理论的层面上去思索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思索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时候,应用型研究生则更多的从方法层面去考虑如何推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利用事物发生、发展的固有规律。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研究生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从培养目的来看,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为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人才以及为博士生提供生源。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
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应该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去,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是非常主要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一定要具有相当的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去过垃圾填埋场,没有实际处理过某个垃圾填埋场的水污染系统,而只是一心埋在成堆的书卷文献和模拟的实验室中的教授能够有能力指导一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在知识宽广性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应比学术型研究生有更高的要求,对导师的知识结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下,更多的强调导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有的导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研究员,却是一个平庸的教学人员。因为学术型研究生强调的是知识的精度和深度。然而在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导师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研究能力,更需要实际工作背景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注重导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应用型研究生更加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实用性以及现实性。学生所要掌握的不是难以理解的推理过程,而是实际的方法。因此,这些新的要求和目标构成了导师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严峻挑战。
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还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与能力的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更加要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理由是应用型研究生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职业”知识,这种职业知识的获取可以从自身的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获得,更重要的是从与导师的交往中获得。在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重要是导师是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在生活和其他方面能够给与研究生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利于他们毕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应用型研究生将来的去向很明确,基本是社会的非学术机构,例如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而非学术性机构需要的是有道德、重修养、心态成熟的毕业生。因此随着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更加和谐的师生交往。
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的考核制度是以学术成果为主导的考核制度。该制度激励研究生导师重视科研能力与学术成果,热衷于教导自己的学术埋头苦写或者在实验室内刻苦研究,以期望学生们多多发表文章,或者造成了研究生导师以发表文章数论英雄、较高低。单纯追求论文的数量,冠以学术成果的美名。然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导师的实际科研和工作能力,要求的是研究生导师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在是追求发表文章的多少。因此以往的以所谓的学术成果的多少为主导的导师考核制度明显不适合于现在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起不到任何的激励作用,相反还会产生负作用,出现“重学术,轻应用”的局面。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要提高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保障研究生导师的质量。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研究生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的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导师制度显然不适应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新的导师制度与之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导师制度。
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是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这样每个学生得到导师指导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受到单个导师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传统的单导师制不能适应应用型研究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双导师制度是指一个学生有多名导师,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课、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另外的导师可能是来自校外的专家、教授,或者行业的技师、设计师等,则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双导师制度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得高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运作之间实现有效的互补,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为学生在科研项目的确定、科研经费的资助以及科研时间的安排上提供更多的有力条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的推进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度以适应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实现双导师制度要以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展开合作为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五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把握时机,积极开展与外界的合作,发挥自己的科学研究的长处,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事实上,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在育人宗旨下的“生活关系”,导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应该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或引路人,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文关怀,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完整的人格与导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我们期待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友爱、信赖、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应用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更加频繁的交往和联系。应用型研究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指导与提点,更要“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清楚的学习每一个环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应用型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到社会的各个岗位,因此他们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职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研究生导师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和人生阅历,学生可以在和谐的师生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应用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更接近于一种“师徒关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师徒制度”。这个制度必须明确的定位导师的角色,规定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强调导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有效且和谐的师生交往才能促进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更好的发展。
改革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最重要的是改变以往的以学术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建立起多元化、有社会广泛参与的考核模式。我国高校对硕士生导师的考核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导致绝大多数导师形成对上负责的心理,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主,无暇顾及到学生,也造成了研究生导师之间为职称而形成的恶性竞争。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要建立起导师自我评价、学校监督评价、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比如,“美国建立了以社会评价为主导,通过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私人团体、各种民间机构等来考评学科建设和培养质量。”[6]按学科门类来设定评价指标的体系,对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制订出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评估,因此有效避免了用同一指标体系评价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导致的不科学性和不适应性。有效的导师评估体系还应该导师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特别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科研纳入到评估体系当中。这样的导师评估体系能够有效的监督导师完成他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的责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确定评价指标时,要多方考察,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制定出合理、公平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一种成功的制度是能使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因此,完善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发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热情,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石中英.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7-11.
[2]张鹏.从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教育研究论从,2007(1):28-30.
[3]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9-0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35/index.html.
[5]史雯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性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32-35.
[6]陈鹏,张志鸿.美国高校师资管理目标及外化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