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晖
(江苏省泰兴中学 江苏 泰兴 215400)
社会发展呼唤创新人才,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为课堂。现今,课堂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更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地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探索,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变课堂讲授为课堂讨论、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感受成功的机会。逐步改变学生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从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同伴之间的讨论、相互的切磋中获取思路方法。从而走出狭隘的课本,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但却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这就是有人常常把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提并论的原因。
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在课堂上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的程序是: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确定探究的课题,老师对确定的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问题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简单总结为: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课题的情境,作好引导工作;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活动,探究的结果由学生得出。
案例:是氧化褪色还是中和褪色?
问题情境:
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提出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无色。
实验探究: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3.在(2)实验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色。
4.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2)的实验,发现溶液仍变红色。
共同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溶液中c(H+)、c(OH—)的变化等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
3.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
4.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HCl,无漂白性。
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等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们常常问“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其意义在于学习经历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只需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 (包括物质和心理情景)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必备前提。
创造性:鼓励学生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整体知识,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
合作性: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合作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的结论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创新性,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自己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也能得到关照和尊重。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时,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愉快的合作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乐于探究。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依恋需要、尊师需要、理解需要、求知需要等,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才能使探究学习成为可能,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