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
(沛县第二中学江苏沛县221600)
从新教材编写看课程改革——以苏教版“离子反应”为例分析
黄杨
(沛县第二中学江苏沛县221600)
摘要:新教材的编写凸现了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关注的课程理念。在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去指导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教材;编写;课程改革;学生;探究;建议
作者从教十多年来,先后使用了三种版本的化学教材:前两种版本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现在则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以下称“新教材”)。这三种教材的最大区别是编写理念的不同,前两种版本教材的编制是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教材的学科系统性、知识的逻辑性强。而新教材编写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相对弱化了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作者以新教材“离子反应”为例,通过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03年出版,武永兴、胡美玲主编,以下称“旧教材”)比较,谈谈使用新教材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和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1.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编排教材
概念知识在教材中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集中编排,将概念知识位于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之前,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种则采用分散编排,将概念知识渗透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之中,主要是在学习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知识。集中编排强化了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难点常常相对集中,这样安排既不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识顺序,而且也可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科书的编者应该对学科体系加以调整,适当分散难点,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
对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旧教材是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在高一化学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集中编排的;而新教材则是分步给出:在必修1专题一“分散系”中先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内容,这为学生通过导电性不同导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做好了准备。在必修2专题二中,以镁、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引入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而选修教材中将会有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样就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虽然从教材逻辑顺序考虑,这样显得有些零乱,有把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割裂的嫌疑,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把知识呈现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经过这样巧妙的安排后,学生就能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离子反应的理论知识。
2.新教材编写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需要不断地通过自学来实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人人都应具备查找、分析、综合和分辨真伪的能力,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能力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锻炼。新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内容的编排十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旧教材对离子反应的概念是先给出定义,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而新教材是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究导出离子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既让学生自主构建了概念体系,又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新教材编写以实验为依托,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教材离子反应部分设计的两个实验是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良好素材。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分析讨论、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被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被唤醒,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教材给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对教师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更新教学理念,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与“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2.研究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能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不再可行。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如果教材有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而不考虑为什么教,怎样教,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其结果是课程内容僵化,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范例,教师要参与新课程的开发。如对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只根据实验的探究,概念的立体感和形象感还不够,可设计精美的Flash动画,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强电解质的完全电离和弱电解质的部分电离。
磁力驱动盘用来实现力和转矩的无接触传递,主要包括驱动盘本体及上磁铁,驱动盘本体上设有轴孔,轴孔的内壁设有键槽,驱动盘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上磁铁安装孔,两块上磁铁通过挤压分别固定安装在上磁铁安装孔内.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3.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改革。基于问题模式的情景教学模式正受到师生的欢迎。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有效注意,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并由此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产生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对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作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精美的图片:做了离子烫的美发、指纹鉴定)→导电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灯泡亮度的不同,引出核心问题:导电性不同的原因?→分析讨论探究问题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动画模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教只是手段,教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的全新教学理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离子反应部分没有编写与社会、科学联系的知识
新教材“离子反应”的内容编写方式体现了学科中心和学生认知中心的融合,但相对忽略了社会中心:没有出现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知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议可适当介绍离子检验知识,也可适当补充一些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比如:指纹的鉴定方法(硝酸银法:涉及银离子和氯离子的反应)、离子烫的知识(涉及离子的移动)和等离子电视等。
2.离子反应的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设计吻合度不够
“离子反应”在必修模块中只是让学生了解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常常是离子反应,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离子观,而对于离子反应的表现手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只要求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由于习题中出现了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也要把握尺度,不宜拓展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型和有关量的变化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但新教材化学1第56页第5题: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氯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3)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
(4)碳酸钙加入盐酸中。
(5)向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6)铁与稀硫酸反应。
这道习题显然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由于新课标在教材结构体系和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上出现新的变化,而新教材中的习题编写相对滞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是十分一致。让老师在具体实践中对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把握不准,设计教学内容时困难重重,力不从心。
3.教学内容偏多与学习时间偏少产生了矛盾
两本必修教材由原来高中三册书(三年用)内容的精华浓缩而成,内容多,难度难以把握,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足,造成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比如离子反应在课程标准中就有以下知识和技能要求:(1)能区分强、弱电解质,能区分常见的强、弱酸以及常见的强、弱碱,并能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3)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显然,一节课的时间很难达成以上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祖浩.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
[4]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3-0046-03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