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诗歌翻译美学探微

2010-04-11 06:54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意美杨宪益许渊冲

曹 军, 曹 青

(1.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 230061;2.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061)

许渊冲诗歌翻译美学探微

曹 军1, 曹 青2

(1.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 230061;2.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061)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许渊冲;诗译;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堪称有史以来我国诗词翻译界功绩最为卓越的学者之一,在国内外出版中,其英、法文作品多达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成就。本文旨在分析许渊冲的“三美”理论,以其诗歌翻译实践为例,揭示其翻译理论对其实践的指导作用,反映他在美学上的探索与追求。

一、许渊冲的本体论

许渊冲在著作中多次引用贝多芬的话:“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不可打破。”他也曾转引茅盾关于文学翻译的一段话:“文学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正因为如此,他强调“美”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认为译作最重要的是传递出原作的“美”。他在《中诗英韵探胜·英文序》中指出:“翻译文学,不仅要理解并要让别人理解,不仅要欣赏而且要让别人欣赏,不仅要理解、欣赏还要能够赏心悦目并让别人也能够赏心悦目。”而让别人赏心悦目的前提就是“美”的译文。在文学翻译中创造美和传播美是许渊冲所津津乐道的,在他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许渊冲对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成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按照许渊冲的说法,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在《翻译的艺术》中,他说,“诗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绝妙好词’”,因此译诗也要尽可能传递出原诗的“三美”特色来。

然而“三美”的地位并不是并驾齐驱的,许渊冲主张先求意美,再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因为意美是一首诗的“深层结构”,一首诗能否成功,主要是看能否传达原诗的意美。但是,翻译诗歌即使百分之百的传达出了原诗的意美,但没有押韵,没有对仗,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与情趣。

二、缺一不可的三美

首先,我们知道许渊冲是主张以诗译诗的,他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翻译唐诗,宁可继承Giles诗体译文的传统,而不可采用 Waley的散体译法。”但是用韵就不可能不面临着因韵损益的问题,按照许渊冲的说法:“用韵虽然可能因声损义,但不用韵也会损义,这就是说,不传达原诗的‘音美’,也就不可能充分传达原诗的‘意美’。”因为,“一般来说,译者在译诗歌时,宁愿保留节奏和用韵的‘信’,否则诗和歌就不伦不类了。”“为了传达诗词的‘音美’和‘形美’,译文有时可以不必‘意似’,但却一定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所说的翻译中的“意美”并不是单单指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精神,还要同时有着诗的形式和韵律。因为在他看来,自由诗即使能够百分之百的传达出原诗的“意美”,但是却无法表达出古典诗歌的魅力与精髓。

吕叔湘在《中诗英译比录》中说:“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三端。一曰趁韵……二曰颠倒词语以求协律……三曰增删及更易原诗之长。”这说明诗体翻译确实难度不小,许渊冲的翻译多有争议,其中也多是因为他对诗歌的音律要求甚严,在诗歌翻译评价时多把“格律”“音节”之类的词挂在嘴边,因此难免会被指责“因韵害意”,但是诗体译文真的无法传达原诗的意蕴和气质吗?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鸟鸣涧》的翻译。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所描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使得全诗在宁静幽美的气氛中透露着一股生机的动态美。而这种“动”更加反衬出“静”,表现出了动静对比的诗情画意,同时亦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有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常人所感受不到的情景。

下面是这首诗的两个译本。

The Gully of Tw ittering Birds Idly I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Silent the night and emp ty the sp ring hills;The rising moon startles the mountain birds

Which tw itter fitfully in the sp ring gully.

(杨宪益)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hear osmanthus bloom s fall unenjoyed,

In still night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 itter fills the dale w ith sp ring.

(许渊冲)

在原诗中,王维描写的是深山幽谷的寂静夜晚。“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从题目的翻译来看,两位译者都用动名词来修饰名词,以此呈现出了一幅既富有生机又静谧恬美的画面,是符合原诗意境的。但是许渊冲用”dale”一词,比杨宪益用的“gully”更富有诗意。

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许渊冲的译文加了个“hear”字,因为如果桂花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那么可见夜晚是多么的静谧。而杨宪益用的是“w atch”字,增加了读者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他是一个有闲情逸致看花开花落的闲人,但是这样一来,诗人想表达的夜晚的静谧这个主题就削弱了。

第二句“夜静”是全诗的主题。许渊冲的译文把“静”和“空”合二为一,说成是青山都融化到一片空寂中去了,使人仿佛看见春山若隐若现,体会到宁静幽远的格调。杨宪益的译文似乎更加忠实于原诗,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只是诉诸于听觉的寂静,并没有体会到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许渊冲和杨宪益的译文都表现出了原诗以动衬静的写作特点。但是其中还是有微妙的差别,动词“startle”和“arouse”呈现出的是不一样的画面。许渊冲的译本中,月亮是缓缓的升起,唤醒沉睡中的鸟儿,鸟鸣使整个山谷充满了诗意。而在杨宪益的译文中,月亮是似乎是突然出现的,沉睡中的鸟儿们被惊醒了。春天不是由鸟鸣带来的,而是本来就在这里的,在表达原诗包含的那种动态美上是逊色于许渊冲的译文的。

原诗是一首五绝。第一句和第三句为仄声字,不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为平声字,押韵。从杨宪益和许渊冲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都是力求传递原诗的“形美”,将这首五绝处理成了五步抑扬格。另外,由于许渊冲本人把“押韵”同样作为原诗风格和情趣的一部分,他的译本的押韵格式为aabb。

由此可以看出,在注重原文意境情况下兼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原诗的风格和情趣,反倒会令译文增色不少,三美的统一,才是诗歌翻译者的最高目标。

三、再创造美理论

在三美的基础上,许渊冲又提出“再创造美”理论,作为“三美”补论。他指出,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许渊冲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序中指出,“可以把文学翻译提高到创作的地位,这就是说,译作应该等同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一流译者翻出来的文句诗行,读起来和一流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没什么差别。”奈达在Language,Cu lture and Translating里写道,“The fully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a lyric poem no rmally requires almost a‘new poem’on the same theme,especially if the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are distinct.”而不可否认的是,诗歌的翻译再创造的空间也是大于其他的文学形式,正如俄国翻译家茹科夫斯基(V.A.Zhukovsky,1783-1852)所说:“在诗歌和散文翻译中译者的地位迥异:诗歌的译者是原作者的竞争者,是原作者的敌人,而散文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只能亦步亦趋,模仿原作。译者因而在翻译诗歌时有更大的创造性和自由。”

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艺术研究的是“美”,而“美”是译诗的高标准。因此他提出译诗要发挥译语优势,进行再创作,但是再创作并不是任意发挥,而是要再现原作的意境与神韵。以《何满子》为例。《何满子》本是唐代教坊的曲名,白居易有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全,从头使走断肠声。”有关《何满子》的故事很多,都是哀伤凄婉,这也启发张祜写下这首千古绝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许渊冲将其翻译为:“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 ay,Shut in deep palace tw enty years,Singing the dying sw an’s sweet lay,Oh!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这首译诗最具特点的是第三句,许渊冲将宫廷名曲《何满子》翻译成Dying Sw an’s Sw eet Lay,实在是一个创举。在西方读者的心中,天鹅临死的悲歌能够唤起他们心中同样的对美的同情。这也说明,虽然中西方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相差甚多,但是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还是有相同之处,翻译作品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以直接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许渊冲这种自由大胆的创作手法,正是打破了中西方文化界限,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意蕴及联想意蕴中得到了统一。

四、结语

通过许渊冲教授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译诗同样可以用另一套语言系统再现原诗的“美”,对于译者来说,只有紧紧抓住原诗的“意”,再从“音”和“形”上去完善它,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这其中,“意”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精髓所在,“音”和“形”是一首诗歌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味追求音美和形美,也是得不偿失的。同时,在翻译诗歌中,译者的创造性也是非常宝贵的,是诗歌翻译中所必须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用另一种语言体系完整的表达出原诗所传达的艺术效果,才能给读者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 Nida,A.Eugene.L 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 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 许渊冲.闻一多讲唐诗[J].中国大学教学,2002,(4).

On XU Yuan-chong’s Aesthetic Exploration in Poetic Translation

CAO Jun1, CAO Qing2(1.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 lish Studies,Hefei N 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2.Foreign L anguage Department,Hefei N 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XU Yuan-chong’s poetic translation theo ry on beautifulness in sense,in sound and in fo rm is briefly elaborated,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Beautifulnesses is possible as long as the translator attemp ts to pursue aesthetics in C-E poetic translation.M eanw hile,the translator’s rep roduction of beauty in poetic translation can overcome cultural barriers betw een China and the West,and enables the original wo rk and translated wo rk to achieve perfect unity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XU Yuan-chong;poetic translation;beautiful in sense;beautiful in sound;beautiful in form

H315.9

A

1674-2273(2010)05-0092-03

2010-07-24

曹军(1959-),男,安徽霍山人,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副教授,文学硕士;曹青(1986-),女,安徽霍山人,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 何旺生)

猜你喜欢
意美杨宪益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英语课堂中的美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