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掉枪花”与“混腔水”考探

2010-11-15 05:29徐时仪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花腔音义惯用语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汉语惯用语“掉枪花”与“混腔水”考探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掉枪花”和“混腔水”是汉语中的惯用语,研究涉及到方言记音的惯用语时要从形音义的关联着手探讨其语源和语义。

掉枪花;混腔水;惯用语

“掉枪花”是汉语中的惯用语,又作“掉花枪”。《语海》释为“喻玩花样,耍手腕”,《明清吴语词典》释为“耍花招”。《新华惯用语词典》释为“比喻使花招,耍滑头”。“混腔水”也是汉语中的惯用语,又作“混腔势”。《语海》释为“喻混日子”,《上海方言词典》释为①蒙混过关。②混日子,糊里糊涂地工作、生活。本文拟就汉语中这两个惯用语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①本文的初稿在第二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承张涌泉、陈五云、周裕锴和武建宇等先生提示而又作有修改,谨此致谢。

一、掉枪花

掉枪花是动宾结构。掉的本义似源于划船时身子前后摆动产生的位移而有“摆动;摇动”等义,引申又有“弄;卖弄”。②《汉语大词典》释“掉”有如下十三个义项:1、摆动;摇动。2、顫动;振动。3、弄;卖弄。4、交替;更换。5、转过;翻转。亦指旋转。6、落。7、抛开,丢下。8、遗漏;失落。9、整理。10、减少;降低。11、助词。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完成。12、通“踔”。13、用同“棹”。划船,划。如:

《鹖冠子·天则》:“故政在私家而弗能取,重人掉权而弗能止。”

《朱子全书》卷二:“如曰如何是佛云云,胡乱掉一语,教人只管去思量。”

《南唐书·谈谐传·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枪花有“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等”、“滑头”和“花招”义。如:

《续海上繁华梦》三集三十六回:“当真嫁了

《九尾龟》七十二回:“耐格闲话,有点妈妈虎虎,勿好算数,倪倒勿相信耐格枪花。”又一百四十回:“章大少格闲话勿错,格个断命客人,倪上俚格当,倒上得勿大勿小。嘴里向枪花掉得蛮好,倪陆里晓得俚是滑头呀!”

《最近上海秘密史》八回:“有一个女学生,只有十三四岁,人虽小,枪花却大的了不得。”

《九尾龟》一百四十回例中“枪花”与“滑头”并举,可见“枪花”即“滑头”。掉枪花即“使花招,耍滑头”。如:

《市声》二十七回:“这人姓余,表字伯道,生来鲠直,从不知道掉枪花的。”

《歇浦潮》九回:“他恐对你说明了,你不许他走,因此才掉枪花。”

茅盾《子夜》十一回:“老伯是明白的,我玉英向来不掉枪花,我也不要多,小小的彩头就行了。”

考应钟《甬言稽诂·释言》云:“俗称诈伪欺人为枪花。”又据《梵天庐丛录》卷二十七云:“吴楚谓帆上风曰‘抢’,谓借左右使向前也。《扬都赋》:‘艇子抢风,榜人逸浪。’今舟人曰掉抢是也。……今谓以诡计欺人者曰‘掉枪花’,本此。”掉、抢皆为动词。抢,《说文》未收,是“枪”的后出字。“枪”最初似为一头削尖的木棍,原始社会先民用来猎取或抵御野兽。“枪”又有“两头鋭者”。考唐释玄应《众经音义》卷二释《大般涅槃经》第四卷“木枪”引《三苍》云:“木两端锐曰枪。”①唐玄应《众经音义》,又名《一切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今传本主要为碛砂藏、赵城金藏、丽藏本等释藏本和庄炘、钱坫等校刻本,大致分为碛砂藏和丽藏本两个系列。本文据丽藏本,以碛砂藏、金藏本及《慧琳音义》所转录部分参校。卷四释《菩萨处胎经》第五卷枪刾引《苍颉篇》云:“枪,木两头锐者也。”又引《通俗文》云:“剡木伤盗曰枪。”可见“枪”由一头削尖的木棍又演变为两头尖锐的木桩、铁蒺藜等物。“枪”由两头尖锐的木桩、铁蒺藜等防御物引申而有“抵御”义,如《说文》“枪,歫也。”段玉裁注:“枪有相迎斗争之意。”由“抵御”义引申又有“逆刺”义。《集韵 ·养韵》:“枪,逆刺。”今方言所说“枪毛”的“枪”即为由“抵御”义引申而来的口语义,指毛面上倒逆突出的长毛。如:

《负曝闲谈》第二十八回:“棉袍子上却套着双没有枪毛的海虎袖头。”

“枪”由“抵御”义引申又有“冲抵、碰撞”义。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枪榆枋。”陆德明释文引支遁曰:“枪,突也。”又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正惕息。”枪,又可写作“抢”。如《庄子·逍遥游》例中的“枪”,有的传本写作“抢”。《汉语大词典》释“枪”的“突;冲撞”义和释“抢”的“撞;触;冲”义都以《庄子 ·逍遥游》例为证。枪、抢在表“冲抵、碰撞”义上是古今字,由于“枪”后多用于“刺击武器”义,故人们又易“木”为“扌”孳乳出“抢”字。②马忠《“打”字的过去和现在》一文所说“:古时从木旁的字,现在多讹变作从手。如《说文》木部‘枪,歫也。一曰:枪,攘也。’是枪即今之抢字。又‘椄,续木也’,段注云‘:接之言椄也,今接行而椄废。’是椄即今之接字。盖以枪攘接木必用手,故遂讹变作从手。朾字变为打,原因亦当如此。”“枪”指火枪等兵器后,其“冲抵、碰撞”义渐为“抢”所替代,后渐成为“抢”的本义,故头碰撞地称“抢”,说话顶撞也称“抢”。逆风行船也称“抢风”,如《梵天庐丛录》所引晋庾阐《扬都赋》,故《梵天庐丛录》称“今谓以诡计欺人者曰‘掉枪花’,本此”,盖“使花招,耍滑头”也就是用玩弄花招方法来抵触欺人,而《梵天庐丛录》所说“今舟人曰掉抢”中的“掉抢”到“今谓以诡计欺人者曰掉枪花”中的“掉抢花”也由并列动词“掉、抢”演变为动词“掉”和名词“枪花”组成的动宾结构。

又考《清稗类钞·上海方言》:“对于人故设疑阵以眩惑,或用空言以搪塞者,谓之掉枪花。掉枪花者,滑头手段之一,社会上承认其为不正当之行为也。”枪花可指武术表演出场时舞枪的招式,由于出场招式的目的在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注意,引申则有噱头义,故“掉枪花”有卖弄噱头的“使花招,耍滑头”义。“掉枪花”又作“掉花枪”。如:

《冷眼观》二十九回:“他只配想出法子来同他掉花枪,你若要真心去待他,倒反要吃他的苦了。”

叶紫《火》三:“李茂生那个狗东西最会掉花枪,还是小心一些的比较好!”

考花枪是一种武器。如明张岳《参究主苖酉阳宣抚冉玄疏》:“各人身穿斑丝斜纹绫紬衣服,手执花枪、花牌、钩刀。”花枪又是一种武术。如明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鎗》云:“头一合鎗,先用圈鎗为母,后用封闭捉挐救护闪赚是花鎗名色,叫做梨花摆头。第二合先有缠鎗,后有拦鎗,黄龙战扞,黑龙入洞,拿鎗救护闪赚是花鎗名色,叫做铁子扫。第三合鎗先有穿指鎗,后有穿袖鎗,鹞子拿鹌鹑,救护闪赚是花鎗名色,叫做凤点头。第四合鎗先有白拿鎗,后有进步鎗,如猫捉鼠加朋退,救护闪赚是花鎗,叫做白蛇弄风。第五合鎗先有迎风鎗,后有截进鎗,四封四闭,死中返活,无中生有,四面使鎗。第六合一截二进三拿四缠五拦六彻。共加六路花鎗,上有场秦王摩旗,下有场拨草寻蛇,中调四路闪赚梨花摆头、铁扫子、凤点头、白蛇弄风。”考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六《比较武艺赏罚篇》云:“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鎗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据戚继光所说,花枪又指“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武术表演,“花”又有“虚幻的,用来迷惑人”义,故掉花枪的语源也可能与花枪的“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有关,意谓“使花招,耍滑头”欺人。

掉枪花、掉花枪作为惯用语,其中的“枪花”和“花枪”本是记音词,也可写成“腔花”和“花腔”。腔指人体或牲体内部空的部分,也指曲调;曲谱。如宋黄庭坚《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引申又可指说话的声音语气,也指人的样子和腔调。花腔是指基本唱腔加花,成为一种特定的华彩腔调。①考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云:“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九记载有“花腔鼓”,是一种鼓框上绘有花纹的鼓。如明倪谦《童戏图》“:花腔小鼓闲不敲,竹马金铙抛地遍。”又如《水浒传》第三五回“:只见两边红白旗摇,震地花腔鼓擂。”又省称“花腔”。如《再生缘》第六回:“本帅敌楼亲掠阵,与将军,花腔大击助威风。”如徐迟《〈牡丹〉跋》:“她的音质还是那么纯净……花腔应用得更加自如,表情却是罕见地丰富的。”又如老舍《赵子曰》二:“店主东,黄骡马的马字,不该耍花腔儿呀!”再如姜妙香《追怀往事》:“他在唱上从不取巧,也不爱使花腔。”花腔又有“玩弄花招”比喻义。如赵朴初《滴水集·不是路·强盗旅行曲》:“耍花腔,算盘暗打瞒天帐,血口狂吞夺命汤。”②汉语中还有“腔板”一词,指乐曲的调子和节拍。如清李渔《闲情偶记·演习·选剧》“: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钗》、《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腔板之正,未有正于此者。”引申也有“花招”义。如《天雨花》第二十一回“:老左忒会多腔板,既已知之快说明。”“掉”又可通“调”。如《搜神后记》卷九:“钱塘人姓杜,船行。时大雪,日暮,有女子素衣来岸上。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调戏。”又如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莫调戏,轻躁举动。身为调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调戏。”例中“调戏”,敦煌遗书 P2172《大般若涅槃经音》一卷作“誂戏”,注音云:“上徒吊反。”据《说文》:“誂,相呼诱也。”“调戏”即戏弄调谑。敦煌遗书《涅槃经音》的异文,证明“掉”当读“誂”。“誂”有“撩逗、戏弄”义,引申而有“戏耍玩忽”义。③王继如《从“掉以轻心”的“掉”说起》认为调、誂皆为定母萧韵四等字,二字音近义同“,调”的撩逗、戏弄、欺负等义得之于“誂”“,掉”亦应读为“誂”,取其“戏耍”义。“掉以轻心”即意谓未尝敢以轻慢之心戏为之。因而惯用语掉枪花、掉花枪似也可写作“掉腔花”和“掉花腔”,意谓“耍弄花言巧语”欺人。

惯用语“掉枪花”相关词语的关联如下图所示:

二、混腔水

混腔水也是动宾结构,又作“混腔势”。混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引申有“杂糅”和“浑浊”义,又有“胡乱、随便”义。如:

唐吕岩《七言》之三十七:“未去瑶台犹混世,不妨杯酒喜闲吟。”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我如今只望着水西门一路大街走,遇着那个就捉了来,且混他些东西吃吃再处。”

腔水就字面义而言是指人体或牲体内部空处的水,混腔水也就是混杂空腔内的水,故可有“蒙混过关”和“混日子”义,而作为惯用语,其中的“腔水”也是记音词,可写作“腔势”或“腔式”,指“腔调,样子”。如:

《最近上海秘密史》第六回:“我瞧此人,一派的滑头腔式,再不料会兴办实业的,知人真是不易。”

混腔势、混腔式就字面义而言也就是摆出一副腔调架势来蒙混。如果从这一惯用语的动宾结构进行探析,我们认为似还可记音写作“混枪式”,枪式是武术中使枪的动作样式,混枪式即糊弄枪式,意谓没有什么真本事,胡乱混来,滥竽充数。

“混枪式”又可记音写作“混枪势”,“枪势”是英语“chance”的记音,指康乐球一类游戏中球桌上母球与子球的分布和排列给击球者进球的机会和运气。“混枪势”指球类游戏中球德或球艺不佳者人为地故意混乱母球与子球分布和排列的位置,造成有利自己进球的好枪势或不利对方击球的坏枪势。对方一旦发现这种舞弊行为,但又捉不到证据,会讲“only one chance”,意思是“算了,让你混到一次机会”。“one”与“混”读音相近,故“混枪势”即“one chance”的洋泾浜英语记音。《语海》和《上海方言词典》所释“混腔水”和“混腔势”的“蒙混过关”和“喻混日子”义则是由球类俗语“混枪势”派生出来的惯用语,《语海》和《上海方言词典》所释皆未探及“混腔水”和“混腔势”的语源。

惯用语“混腔水”相关词语的关联如下图所示:

三、余论

汉语中的一些惯用语往往是方言记音词,如上海一带方言的“耶耶乎”(马马虎虎之义)也作“约约乎”、“呀呀乎”、“呀呀呼”、“呀呀糊”。①《清稗类钞·上海方言》“:呀呀糊,糊涂也。”如《九尾龟》第二十三回:“勿要半夜里转去受仔风寒,倪倒担勿落格个干系,耐格身体又亏,勿是约约乎格。”《九尾狐》第四十四回:“阿晓得眼下格时世,靠勿住格人实在多,嘴里说得蛮蛮好,心里其实约约乎。”《嘉定县续志》:“约约乎,俗谓随便也。”②吴连生《吴方言词考》认为“耶耶乎”字应作“约约乎”。“约”有“大概、差不多”义。“约约乎”便是“差不多”的意思,引申为马马虎虎。《海天鸿雪记》第十四回:“又春道:‘俚格做生意,本来是呀呀乎格。’”又十八回:“真呀呀乎格人,倪也看勿入眼。”《文明小史》第十二回:“呀呀呼!当典里的规矩,就是一根针也得估估看,那有不看东西,不估价钱,可以当得来的?真正呀呀呼!”又作“夜夜壶”、“雅雅和”、“亚亚乎”(质量差、水平低之义)。如:“俚葛两个字是写得雅雅和葛。”③吴方言中表示程度严重或令人吃惊之义又有记音词“夜夜和”一词,如“:一件衣裳要一万块,真是夜夜和哉。”参汪平《〈苏州方言词典〉补遗》。因而阐析涉及到方言记音的惯用语时要从形音义的关联着手探讨其语源和语义。

如《上海方言词典》收有“装湖羊”一词,释义为=装佯,“装模作样,装糊塗”,“羊,偕佯,湖羊是绵羊”。我们认为如考虑到方言记音词字形不定的因素,似还可写作“装无恙”,即装出一副无事的模样,表示不知道发生过什么事。又如《上海方言词典》所收“笳三胡”,释义为“聊天”。我们认为似可写作“侃山河”,即海阔天空谈天说地。再如《上海方言词典》所收“出趟”,释义为“在社交场合应对大方,不怯场”。我们认为这应是“俶傥”的记音词,考《广雅》云:“俶傥,卓异也。”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亦云:“有才略曰俶傥。”据文献记载,“俶傥”有“卓异能干”和“豪爽洒脱”义,正与上海话“出趟”的词义相似。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奇物谲诡,俶傥穷变。”王充《论衡》卷十三《超奇篇》:“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曹植《汉二祖优劣论》:“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然彼之雄材大略,俶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续红楼梦》序:“钗、黛、菱、湘才伯仲,俶傥风流,更有妖韶凤。”“俶”又读作“倜”。考《说文》:“俶,善也。从人,叔声。”《说文新附》:“倜,倜傥不覊也。从人,从周。未详。”郑珍《新附考》:“俶又别从周声。六朝已来所作叔之平声如收,故俶可改周声。倜原读如俶,同。后讹变为他历切,大徐因不敢定周为声矣。”《集韵·入声锡》俶、倜:“俶傥,卓异也。或作倜。”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索隐》:“《广雅》云:俶傥,卓异也。”《正义》:“俶,天历反。”《汉书 ·司马相如传》:“若乃俶傥瑰玮,异方殊类。”师古曰:“俶傥,犹非常也。俶音吐历反。”“俶”的天历反、吐历反皆为“倜”的读音,故“俶傥”又写作“倜傥”。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纪,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扬雄《剧秦美新》:“万世奇伟,倜傥诡谲。”《独异志》卷中:“后魏曹彰,性倜傥。”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载,此义亦存于其他方言中。《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俶傥”云:“倜傥;有才略。中原官话。山东曲阜。”又释“倜傥”云:1、衣着整洁,有风度。冀鲁官话。2、做事能干。赣语。湖北崇阳。清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能任事曰倜傥。”据文献记载,倜傥又有记音写作跌荡、佚荡、跌宕、迭宕等。如《后汉书·孔融传》:“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李贤注:“跌荡,无仪检也,放纵也。”《汉书·扬雄传》:“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佚音铁,荡音傥。”《三国志·蜀志·简雍传》:“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梁简文帝《玄虚公子赋》:“追寂圃而逍遥,任文林而迭宕。”明史鉴《西村集》卷八《曾祖考清远府君行状》:“府君幼佚宕不覊,任侠行权,喜趋人之急。”

汉语的词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词义是核心,词音是外壳,词形是标志,音为义设,形为义存。词的意义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所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词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义必须借声音才能表达。作为词的形体的文字,就其本质而言,仅仅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作为词形标志的汉字也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在约定俗成表示某个词义之前,字与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表意特性,当其以自己的形体表示某个词义时,形与义之间就会有一定的联系,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具有了表意的语言功能。因而,汉字不仅仅是书写的符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现词义的物质外壳。汉语词的音义演变往往与记录其词形的汉字也有关联,研究汉语词汇必须形音义三者结合,研究汉语语汇也同样,即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所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研究汉语语汇词义的演变,尤其是记音的惯用语,既不能拘泥于形而望文生训,又需要形音义“三者互相求”,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六者互相求”,从而可以探明其语义演变的脉络和语言发展的某些规律。

[1] 语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 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 温端政.新华惯用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徐时仪.“掉”的词义衍变递嬗探微[J].语言研究,2007.

[5] 徐时仪.“枪”和“抢”的衍变递嬗考探[J].中国文字研究,2004,(5).

[6] 马忠.“打”字的过去和现在[J].国文月刊,1944,31-32.

[7] 王继如.从“掉以轻心”的“掉”说起[J].辞书研究,2002,(1).

[8] 薛理勇.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9] 徐时仪.“马虎”探源[J].语文研究,2005,(3).

[10]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 吴连生.《吴方言词考》[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2] 汪平.《苏州方言词典》补遗,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 李荣.上海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4]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 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On the Study of Diaoqianghua(double-cross)&Hunqiangshui(carelessness)

XU Shi-yi(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L iterature,Shanghai N orm 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diaoqianghua(掉枪花)”and“hunqiangshui(混腔水)”are Chinese idiom s,the research involved in the dialect transcrip tion idiom s should exp lo re their etymo logy and semantics from the relevant grapheme,p 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diaoqianghua(double-cross);hunqiangshui(carelessness);idiom s

H146

A

1674-2273(2010)05-0001-05

2010-07-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44);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402);上海师范大学校重点学科项目。

徐时仪(1953-),男,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怀策,此人枪花一等,料来下半世不致不能度日。”

(责任编辑 何旺生)

猜你喜欢
花腔音义惯用语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相逢在海边(花腔女高音独唱)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